人“自然好学”吗

2019-10-21 02:47刘必林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9年45期
关键词:内生好学嵇康

摘 要:人们是否是自然好学的?这个问题被无数哲人思索过。本文尝试从古人与现代心理学两个角度进行探索,古人方面以嵇康的《难自然好学论》为分析蓝本,而现代心理学方面则主要以“内生动机”的相关理论为基础,最后进行综合讨论,认为人是可以“自然好学”的。

关键词:自然好学 内生动机

自古以来,对于人们的学习动机的讨论从未停止,早在2000多年前,孟子就提出性善则好学,而“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因此人们是自然好学的。东晋时期张辽叔写下《自然好学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人生来好学的观点。而同时期嵇康的《难自然好学论》则提出了完全相反的看法,认为人不可能自然好学,这也是最为人们熟知的一次论述。与此同时,在当前的教育心理学界,如何激发内生动机,也就是让人“好学”,同样是许多人的研究重点。那人是否能“自然好学”呢?

一、《难自然好学论》内容简析

嵇康作为“竹林七贤”之一,一直充满传奇色彩,其行文也狂放不羁,飘逸自如,同时又析理绵密,笔锋犀利,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声无哀乐论》《与山巨源绝交书》等都是为后世所传颂的名篇,而《难自然好学论》更是其代表作,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文人對于“学习动机”尤其是“内生动机”的一次深刻思考。

这篇文章是作为一篇驳论文来批驳张辽叔的《自然好学论》的,在文章的开头,嵇康就点出“夫民之性,好安而恶危,好逸而恶劳”,也就是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中伊底遵循的快乐原则,但并未立刻提出“自然不好学”的观点,而是溯本追源,回到“洪荒之世”,认为那时人们是纯粹的自然状态,天下大同,没有学习之说,更无谓“自然好学”。而后来“至人不存,大道凌迟”,才有了文墨、仁义、礼教来维持社会秩序。而后儒家被统治阶级所推崇,成为人们追求仕途的工具,才显得重要,因此,人们学习六经并非“自然好学”,而是为了追荣逐利。

而后,嵇康又从另一方面进行论证:六经通篇都在要求人们压制欲望,而人的天性在于释放欲望,追求自由、自然的状态,这两者从本质上就是相互矛盾的,因此人们不可能自然好学。最后,他又逐一指出了张辽叔原文中多处逻辑谬误,有力反驳了“自然好学”的观点。

二、现代研究概述

在现代的教育与心理学界,学习的范围早已被大大扩大了,而不再局限于对儒家“六经”的学习。Bower认为,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联系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而谈到行为与学习,最为著名的莫过于新的新行为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他认为,行为并非一定只能通过试误习得,而是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直接习得。随后,Bargh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认知自动化加工理论(1999),应用到教育领域则可以认为在一定条件下,学习是可以“自然”,甚至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我国学者庞国维也从多角度分析了自主学习形成的条件,认为其是自我意识、学习策略、动机和教育指导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001)。

然而,所谓“自然好学”,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即“自然”和“好”。“自然”是一个客观的描述,就是天然、自发的,并非后天培养或外力驱使的,而“好”则是一个非常主观的形容,是指个体主观意愿的偏好,因此以上理论或忽视了“自然”,或忽视了“好”,并不能很好回答本文的问题。

而在现代教育心理学界,与问题最接近的一个概念是“内生动机”,国内外也已经有许多关于此概念的研究。Vallerand将内生动机分为了解刺激型、取得成就型与体验刺激型。其中,第一种与蒙特梭利的育儿观较为类似:对于探索外界世界,儿童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或内在潜能,即他们是喜欢和想要去了解的,这是一种最为直接的“自然好学”的证据。第二种可以看作是一种成就动机,比较著名的研究是将其与成就目标、自我效能感等多个因素相结合,探究其对于成就的影响及几个因素间的交互作用。而第三种则与Mihalyi提出的flow的状态有关,为了体验这样的状态,个体产生这样的动机。可以看出,这三种内生动机分别对应了任务进行初期、进行结束和进行中的阶段,其中第三种由于其动机来源根属于行为本身,因此从概念上分析可以认为它最稳定和持久。

在内生动机与其他因素的关系方面,早期研究者多从概念和尝试角度进行验证性研究,探究了其与学习目标、学习观、归因等因素的关系,而关于内生动机的进一步讨论往往集中于一个新的领域:自我决定理论。例如Vallerand的内生动机类型三分法就是这一理论中等级模式的代表观点,此外,他还提出,动机的作用过程存在于三个水平,分别是一般的、环境的和情境的水平,其中一般水平就是指个体特质性的动机倾向,环境的则是指对不同领域的动机定向,这两种水平的结合同样也可以作为“自然好学”的证据。

三、讨论

人是否自然好学?这个问题由来已久,但古人和现代科学给出了几乎完全相反的看法。看起来似乎是嵇康错了,但仔细梳理一番不难发现,嵇康对于学习的定义与现代的教育心理学中广义的学习理解不尽相同。受制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学习仅限于对于儒家经典,尤其是四书五经的学习,其中充斥着迂腐死板的说教,自然让人心生厌恶,让人快乐不起来。而无法从中享受到快乐的学习,也必定是不可能是让人“自然好”之的。同时,当时的统治者司马家族为了昭显自身统治的合法性,极力推崇儒家思想,在那样的高压社会之下,儒家的重要性被无限放大了,无数人一出生即被灌输以“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在“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诱惑之下走上了潜心修儒的道路,可见在最初人们就把学习和功名紧紧绑定在一起,完全扼杀了内生动机萌发的可能性,人变成了由功名这样的外生动机驱动的学习机器,难以“自然好学”也就不足为奇了。

可见,人们其实是“自然好学”的,只是“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领域。可惜的是,人们目前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培养人们对于指定内容的学习动机,却忽视了保护人们天生的学习动机,这是不是应验了嵇康难“自然好学”的诅咒呢?

作者简介

刘必林(1990.1-),男,汉,上海,教育学士,教师,研究方向:数学教育、心理。

猜你喜欢
内生好学嵇康
要想从头再来 就从现在开始
知而好学,然后能才
立人:语文教育的内生指向
能付出才是真朋友
植入式广告的新创意
担心等
民办高职获得生机的必由之路
能付出才是真朋友
能付出才是真朋友
能付出才是真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