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秉政
摘 要:艺术歌曲是声乐作品的一种体裁形式,通常由作曲家为诗歌谱曲而成,赋予诗词更加丰富、深刻的含义。《我住长江头》是青主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艺术歌曲之中的优秀作品。全曲巧妙地统筹“我”“君”与“江”的关系,借水抒情。本文通过浅析这首艺术歌曲,希望起到帮助演唱者更好地把握演唱风格的作用。
关键词:艺术歌曲 我住长江头 演唱风格
一、词曲作者
李之仪(1048~1128)是北宋著名的词人和书法家,他的词婉约含蓄、清丽隽永。并以《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最为著名。
青主原名廖尚果,是我国3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音乐美学家。青主先生的作品在我国艺术歌曲领域始终都是一朵与众不同而又瑰丽的花,《我住长江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1]
二、歌词意境
该曲歌词为宋词一首,描写相思之情。
中国古典诗词遵循“起承转合”的思路,该词“起”在“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写两人分居异地,为下文抒发相思做铺垫;“承”在“日日思君不见君,同饮长江水。”表明两人分居两地难于相见,却又日日相思难以释怀,虽然只是相思之情,却因“共饮”与“长江水”而把这简单的相思之情变得有分量。下阕则走到了“起承转合”中的“转”,便引出了“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江水之隔的恨便是难于相见的恨,难于相见的恨却也是盼望着的爱;最后的“合”是作者吐露心声“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字字笃定、情真意切,是盼望的宣言、是守候的承诺。[2]
由歌词可见这首词是典型的“借景抒情”,以“我”“君”与“江”的关系展开叙事进而展开抒情,托“江水之隔”以抒“日日思君不见君”之情,情绪重叠回环、情真意切;而且作者所托之物为长江,江水生生不息又有浩然之气,令该曲具有清新隽永之感。
三、曲式结构
全曲共68小节。由于歌曲的曲式较为自由,该曲采用了“A、B、B1、B2”的并置的四段式结构来抒发作者的情思且全曲调性统一、无转调。
1.A段由a、b两个方整非平行的乐句构成。歌词为“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2.B、B1、B2段皆由c、d两个方整非平行的乐句构成。词为“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由此可见B、B1、B2段为反复吟唱来起到增强抒情的效果。在和声上使用了中国化的和声色彩,突出了“清新”的特点。
四、伴奏织体
作者在该曲一开始采用了以分解和弦为主地伴奏织体,由多个十六分音符构成,好似江面下滚滚的暗涛连绵不绝。在歌曲行至二十九小节时,作者在伴奏部分做了明显的调整:于此之前,伴奏形式皆为“左手弹奏平稳进行的音程,右手弹奏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到了二十九小节时,则左右手伴奏形式互换,由左手弹奏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右手弹奏比音程和声色彩更为强烈的“七和弦”形式,在演唱情緒上强调了“只愿君心似我心”的迫切愿望。随后的“定不负相思意”的伴奏形式完全改变:为左手弹奏八度音程,右手弹奏柱式和弦,营造一种“停顿感”。这样的构思在于让之前不停流动的音乐暂停至此,为的是与前段相比作出形式变化,意在用伴奏音效上的反差来突出这一句歌词的情真意切。
五、演唱时须注意的要点
整体旋律采用的是连贯的、较平稳的、长气息的“legato”乐句构成,该部分因音符时值较长,却不拖沓,其原因是配合流动性极强的伴奏织体,反而营造了一种“紧打慢唱”的效果,为演唱声部提供了极强的行进动力。
作者在给此曲定节奏情绪时,节拍标注的是“八分之六拍”,这种拍型为三拍子的复拍子形式,较四分之三拍速度更快、更具有流动感;速度术语标注的是“Allegro ma non troppo”意为:“快板,但不要太急。”用速度赋予音乐以水的流动感。
在第五小节“我住长江头”,作者在“长江头”三字上做了渐强后渐弱地力度处理,十分含蓄。句尾收回的力度也为后文地力度对比埋下伏笔。
在第十九小节中,“共饮长江水”的“水”字是一个高音,时值是六拍,作者明确标注了一个“弱(P)”,由于八分之六拍速度较快,且这个“水”字相对位置较高,所以有的演唱者为了力度的弱就延长了“水”字的时值,还有的演唱者为了完成高音于是用力把这个音唱得过于强。水是柔软的、流动的,这个“水”字的处理需要在演唱有扎实演唱技术的支持,否则会把“流动的水”唱得太过生硬。在这个“水”字的处理上我们一定要遵循作曲家设定的时值和力度,否则会破坏歌曲的风格。
从第三十二小节开始,作者在“似我心”的最后一字开始做渐强直到第三十三小节“定不负”中的“定”字时,作者给出了全曲第一个“强(f)”的力度记号,此时伴奏变为双手的柱式和弦,突出了“强(f)”的效果。
在第三十七小节中,作者标注了“回原速”和“弱(P)”,配合伴奏织体看,是从全曲第一个“强(f)”将乐曲推向第一个“高峰”之后的归于安静。
在第五十至五十二小节中,“意”字一共12拍,并且最后做渐慢,由于乐句较长,所以演唱者往往选择在“相思意”之前换气,但这样会破坏乐句的连贯性与完整性。在演唱长乐句时,我们还是应加强“长气息”的训练。
在第六十五小节至全曲结束,“定不负相思意”中的“相”字给出了全曲最强的力度记号--“中强(ff)”紧接着标记了渐慢,在这一句的设计上,作者用力度上的“强”给出了抒情的突破口,又用渐慢赋予歌词“延伸感”,并且在“相”字之前不应换气,这样便不会破坏“相思意”三个字的意境。
在全曲中出现了两次变化音,分别在第十八小节处“长江水”的“长”字与第三十八小节“几时休”的“几”字。前者“长”字为调式中的升四及,这一句使用了七声雅乐调式。使“长”字与“江”字形成小二度关系,拥有比大二度更强烈的“解决倾向”感,而且小二度的“近”与“水”字旋律的四度跳进形成对比,让旋律更开阔、舒展。后者“几”字为升二级,形成向六级离调的导七和弦,使听感上发生明显的变化,突出了疑问句“此水几时休?”的迫切语气与浓浓的相思之情。
结语
综上所述,曲作者在这首宋词直白如叹又含情脉脉的基础之上又再一次赋予该词更加真挚的情感及清新隽永的艺术个性。我们应把握住曲中提供的艺术特点,细细品味作者细腻而又阔达的绵绵情怀,这样我们才能一定程度还原作者彼时彼刻的心境、准确演绎其风格。
参考文献
[1]夏滟州.中国音乐简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ISBN:9787807510888
[2]张若晨.《<我住长江头>的音乐分析》[J].湖北.2017年第13期.ISSN:1007-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