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璇
摘要 小学阶段是心理发展的敏感期,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期。美术学科具有独特的艺术性,作为培养学生艺术修养的重要学科,在教学中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充分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学科特点,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重要。
关键词 网络学习;心理健康;有效利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改革,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导致部分小学生心理压力较大,出现情绪不稳、缺乏自信心、意志薄弱、心里承受能力低等心理健康问题。小学阶段是其心理发展的敏感期,也是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期。教师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充分了解,掌握这个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学科教学,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重要。
一、美术教学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在欣赏教学中调节心理
美术欣赏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环节,英国心理学家斯宾塞曾经说过“没有油画、雕塑、音乐、诗歌以及各种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乐趣便失去了一半,这就会给各种疾病的入侵开了门户”课堂上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虽然心境不同,但得到的都是相似的平静感和净化感。色彩影响着人的心理,它能使人产生轻松、紧张、烦躁、兴奋、安定等心理。
2.在作业评价中增强自信
小学美术教学的作业过程完全是一种宽松,自由的状态,这是帮助学生克服脆弱心理、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的重要过程。美术作业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诸多困难,没带材料,没有思路等,针对他们遇到的困难与某些存在的心里障碍,教师及时与学生沟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指导,启发学生,激发他们的自信心,鼓励他们认真观察,大胆想象,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问题。
3.在美术活动中愉悦身心
美术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延伸,它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活动,可以丰富课余时间,增加学生交往,协作的机会,对矫正,克服学生心理孤独,封闭心理具有重要作用。
二.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网络学习空间的重要性
网络学习空间是教师和学生基于网络的基本学习空间,可以自主学习,也可以互动学习,是教学新模式,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它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和教学方法限制,可以利用碎片时间,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全面互补,既可以提高教师的水平,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水平,既有知识的学习,也有能力的提高。
除了美术资源的准备,教学软件的使用同样非常重要,教师可以在网络空间中下载并学习各种教学软件,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对应的教学手段。
三.有效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美术教学活动
1.利用网络学习空间熟悉课程标准和教材
教师把教材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精神财富,必须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感知教材,理解教材,进而牢固掌握教学内容。这就意味着对课程标准和教材多层次地理解,而网络学习空间能提供这个环境,在网上,很多学者对课程标准进行了深入探讨,帮助教师领会课标精神。以前遇到知识上的盲点,探讨的范围是狭窄的,如今,只要在网络中提出疑问,会出现诸多答案,问题迎刃而解。
2.利用网络学习空间掌握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
利用网络学习,教师可以掌握教学目的,要求和重难点,帮助学生建立具象和抽象的艺术形象,对学生的艺术能力有重要意义,而艺术中的美学本身特别抽象,小学生理解起来会非常吃力,这时,互联网辅助教学的优越性就体现出来了,借助互联网中的资源,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化虚伪实,把难以理解的内容用在线资源或者离线资源充分显示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功能,从而突破教学难点。例如在教学江西版五年级上册第二课《长长的路》时,按照传统教学,平角透视和成角透视给学生讲起来很枯燥且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如果借助计算机网络,安装3Dmax软件,学生可以自己动手旋转角度观看,还可以将建筑物用线条的方式显示,对于学生理解透视原理有很大帮助。
3.利用网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网络环境下的美术教学活动,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小学美术教学内容涉及面广,绘画,设计,鉴赏等,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无法全面了解,有了网络学习空间,课前,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例如大师简介,代表作品,民间艺术有哪些等等,在上课时再结合老师的讲解,这样的学习会更有深度。当然,为了使学生的网络学习更加高效,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再去搜集资料,这样目的性更强,对学习的帮助更大。而课后,老师往往留有扩展的空间,学生仍然可以借助网络学习就自己感兴趣的点继续深入挖掘,认识新艺术,或深入研究某一艺术领域,或探索实践艺術创作手法,获取更多知识。
网络学习空间作为学校教育的辅助教育,合理有效的利用可以更好的服务于学生,让信息化与现代教育更亲密的结合。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充分了解,掌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学科教学开展网络教育,辅导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学习心得的,实现资源共享等。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成就感,更有激情、更有动力,培养出乐观自信,开朗豁达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叶奕乾,祝蓓里,谭和平.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李勇.美术教育学.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