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艺术的流行性与边缘性

2019-10-21 23:30初文丽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30期
关键词:流行边缘当代艺术

摘要:每个时期的艺术都是有主流的艺术形式,当然主流艺术以外还是有许多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随着社会进步与科技的发展,人们关于艺术的界定及艺术品的欣赏也发生着变化。基于带当下的这种发展环境之下,各种艺术的分支层出不穷。其中有些艺术在形式与传达思想上,触及了大众的审美及认知边缘。但回顾整个发展过程,我们不免发现无论是主流艺术还是比较边缘化的艺术都有优秀的作品。在这里,我们就艺术发展史当中会出现的事迹例论述流行性与边缘性,剖析艺术变化的根本,以及我们应以何种态度与思想去看待这个问题。

关键词:当代艺术;美学;流行;边缘;

如今当代艺术家做艺术更多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出现了不少“大众分离”这种趋近于边缘化的现象。你可以认为艺术是反叛的——从历史上来看,其实好多艺术家的思想都是很前卫的不符合当时的主流思想,比如毕加索,其实很多人不知道毕加索在16岁的时候就已经把写实做得很好了,他想探索新的东西,于是抽象绘画便由此过程中诞生;杜尚把小便池搬进展览馆,把艺术带进当代,将艺术引领到新的区域,使得艺术的表现形式不止止步于架上绘画,这便是我们当代的新媒体艺术的前身。

你也可以说艺术自古就在努力成为主流绘画的一部分——蔡国强,他的艺术表现横跨绘画、装置、录像及表演艺术等数种媒材。他说过:“那样的主流艺术,其实就在说你的作品为谁服务”。我们从艺术的发展史可以瞥见,比如说中世纪艺术品是为宗教服务的,所以整个文艺复兴以前宗教题材的绘画居多,甚至以宗教题材为主;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地理大发现,神学的思想被打破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由此开始转而表达新的东西,如人们的情感。而这种历史的延续,则给当下或未来提供了一个人文思考的前提。

对于“大众无法欣赏艺术”,我个人认为更多的是出于一种“不习惯”。其实,大众也并不是完全无法欣赏艺术。当我们在欣赏的过程中发现,可能有个艺术家的生活状态跟你很像,那他的作品就会被你欣赏。当然其中也可能涉及到炒作,或者说营销的因素影响。但追其根本,所谓的“边缘”和“流行”,区别只是艺术家的思想和作品有没有被大多数人理解和接受。

那么我们不由得思考什么是大众“不习惯”的呢?这里,我们拿现代艺术做个例子。

西方现代艺术运动大致上从19世纪末开始,而现代艺术一开始就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的状态。所谓现代艺术和古典艺术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现代艺术从艺术的各个门类对艺术本身做了新的诠释。但是这种诠释所呈现出来的新的艺术面貌是大众所不能习惯的。这就好像你拿一颗钻石和一块黑炭跑到没有发展出化学的古人面前说他们其实是一种东西,我想古人一定也会觉得“醉了”。

这里我们引用一段话:

“现代艺术的诞生可谓是百花齐鸣。但现实是,大众既不习惯自由体诗,也不习惯抽象画派,更不习惯没有情节的小说。他们普遍认为,艺术就应该是美观的,让人消遣愉悦的,最好两者兼具。它应该向我们讲述这个世界的故事,让我们过上本该拥有的生活,或者我们可能拥有的生活。现实是困苦的,艺术本来是我们逃离困苦的避難所。然而,现实主义者却拒绝提供我们想要的艺术。在一种令人惊讶的傲慢和抱负的驱使下,他们竭力发明出了一种能够反映真实世界的虚构小说。尽管他们的艺术很晦涩,但他们还是想要达到一种另类的共识——在他们作品的形式与片段中,他们想要我们看到另外一个自己。”这一段摘自《普鲁斯是个精神学家》一书,我们基本可以看得出大众想要的艺术或者是想要期待的艺术是什么样的。

我觉得我们不应苛责大众一定要接受那些他们所不期待的艺术,欣赏艺术本身就是一种非常自由与个人化的活动。就好像不能强求一个不喜欢吃辣的人一定要吃麻辣火锅一样。大众在欣赏艺术时所要的“审美需求”(流行性)和艺术家在创作时的“艺术追求”(边缘性)是不匹配的。

这些作品并不是人们约定俗成的“美”,人们在长时间的社会实践生活中所接受的审美,往往受到时代的局限。举个例子,莫奈的《日出·印象》早期被展出的时候是没有名字的,他们受到当时主流画派的嘲讽。一名新闻记者讽刺莫奈的画是“对美与真实的否定,只能给人一种印象”,莫奈才给作品取了上文的名字。而“印象主义”由此而来。大众评论的重点在于画面有别于主流的“不完整”,及印象主义超出了大众的传统审美,进入了不能被理解的领域。这便是艺术家创造的边缘性。

但是如今我们能够勉强接受欣赏印象主义,却又在立体主义等流派重蹈覆辙。大众没有意识到的是,跳脱出时代是一件多么勇敢且令人向往的事。虽然我们不能苛责大众接受,但这并不妨碍慢慢让他们理解他们所不接收的艺术是怎么回事。好的,经典的艺术作品无论它所呈现的形态是怎样的,其背后都有艺术家的深刻思考和时代意义,这就是理解艺术的契机,这便是流行性的转变。

正像概念艺术所透露出来的那样:“如果我们抓住了概念,那我们就理解了作品的含义。所谓创造力,实际上是一个精神创造的过程。”在整个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并没有创造出某个具体而唯一的实物,其结果仍然能成为艺术,为人们构建了意识形态上的“艺术”。

黑格尔在《美学演讲录》中说道:“艺术把它的每件作品千眼人阿尔戈期,以便让内在灵魂和内在精神在任何一个角度都被看见。”艺术家的作品作品使得它自己成了凝视的发端,观者走进,退远,在现场,在转述中,获得了不同的面相和含义。而当代艺术则在其中反复转换迭代,未来也将会有更优秀,更独特的作品随着时代发展而出。

参考文献:

[1] 邢广伟.《为什么那是艺术:当代艺术的美学和批评》评介[J].美育学刊,2019(04):63.

[2] 陈贵玲.冲击与嬗变:自媒体时代大众审美心理论析[J].新媒体研究,2018,4(23):1-3.

[3] 杜艳艳.“艺术终结论”与日常生活审美化[J].大众文艺,2018(23):11.

[4] 董瑞.大众艺术品消费时代的来临[N].中国文化报,2018-08-04(008).

[5] 毛玲玲.新媒体艺术对大众审美的影响浅论[J].新媒体研究,2018,4(11):126-127.

[6] 吴撇.当代艺术视角[J].南方文坛,2019(04):202.

[7] 黄丹麾.当代艺术的“反美学”[N].中国美术报,2019-07-08(007).

[8] 刘礼福.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一扫颓势 屡有惊喜[J].艺术市场,2019(07):21-25.

作者简介:

初文丽(1995.2—),女,汉族,籍贯:山东烟台人,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艺术设计,研究方向:新媒体艺术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猜你喜欢
流行边缘当代艺术
中国当代艺术研究
当代艺术拓展城市文化新“绿洲”
克里夫兰当代艺术三年展论坛
一张图看懂边缘计算
“流行”的历史衍变
网络语言对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
中国当代艺术协会副主席
在边缘寻找自我
走在边缘
边缘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