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香港在回归以前采用的是富殖民色彩的去“国民”意识教育政策,只施与抽离民族身份的“公民教育”,这使得港人在国家认同问题一直处于模糊迷失的状态。因此,以香港国民教育概况为基础,探究香港国民教育背后存在的问题,以寻找在“一国两制”背景下构建香港国民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一国两制” 香港国民教育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7
香港已回归祖国21年,但港人的国家认同仍未达预期,这是需要深入探析和解决的紧迫问题。2012年发生的一场“反国民教育风波”再次让外界关注到了香港本土的国民教育现状与国家认同问题。对此,以理解香港国民教育的概况为基础,在寻其背后问题和成因的同时就“一国两制”的背景下,为构建以国家认同为核心的香港国民教育出谋划策,在教育的层面上引导香港社会实现真正的人心回归。
一、香港国民教育概况
(一)香港国民教育的内涵
香港国民教育和大陆推行的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即是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活动。【1】2011年5月香港教育局在 《德育及国民教育科课程指引》(下文以国教科表示) 中指出,国民教育是“为培育人的正面价值观和态度,帮助人养成良好品德和国民素质,从而丰富生命内涵,确立个人与家庭、社群、国家及世界范畴身份认同的一种教育。”【2】香港国民教育如今被赋予更加明确的涵义,这反映出香港对培育国家认同心理的殷切愿望。简而言之,国民教育不能等同于公民教育,因为国民教育不同于公民教育侧重于民众与国家之间权利与义务的理性关系,它偏向强调的是国家、集体的本位意识,从民族共同体的关系出发,强调国家作为一个历史命运共同体的内部“同质”性。【3】国民教育与公民教育的关系由此看来也不是彼此割裂的存在,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香港国民教育目标在于“通过系统的国情学习,引导学生讨论国家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作出情理兼备的判断,并借此让学生培养国民素质与国民身份认同,希望把学生培育成为既能传承中华文化,亦能对于国家发展有所承担,愿意为国家和民众谋福祉的敢于创新的国民。”【2】可见,香港国民教育重在培育受教育者认同自己国民身份的心理,由此激发公民推动民主政体向前的动力与凝聚力,相互为彼此的利益负责。
(二)香港国民教育的主要内容
香港国民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了三大方面:建立香港青少年的国家身份认同感 培养他们的国家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 构建香港青少年对国家的认同和对中国公民的身份认同,并知行合一。由此可见,香港国民教育的构建重在国家认同心理的培育。
国家认同心理包含了公民对国家的态度、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对国家的合法性和正当性的政治认同。基于此,国家认同心理的构建是离不开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以及政治认同三者的紧密结合。【4】所以《国教科》把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以及政治认同三个方面的培养作为课程内容,并以国家的范畴分为三个学习阶段:第一阶段是了解和尊重国家象征,比如了解国庆节的由来,升国旗,唱国歌,并追溯中国的传统习俗,感受身份的象征 第二阶段理解并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增进民族情感与团结,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加深对国情的掌握,以此巩固国民身份的认同 第三阶段是讨论国家宪法和重要机构职能与香港特区的权责关系,提高对“一国两制”的理解,聚焦国家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并承担个人作为国民的应尽的义务与责任。【5】
二、香港国民教育面臨的问题
(一)殖民教育遗留的消极影响
香港回归的教育政策一直实行无根式的“公民”教育并灌输殖民价值观,所以国民教育的构建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在当时英国殖民政府的统治下,香港每所公立学校的校长被强制要求必须要由欧籍人士担任,并统一实行英语授课,并且所学教材都刻意回避提及香港跟祖国内陆的联系,且将许多历史事件排除在教科书以外。与此同时,英国殖民政府还大肆推行“精英教育”、“港人治港”的价值观,强化其宗主国的意识渗透,宣扬其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并进行“世界公民”的教育引导,这使得香港民众的“本土意识”形成并逐渐加强,到现在,还有部分香港同胞只认自己为“港人”、甚至“英人”,而不是“中国人”。正因为这上百年的殖民教育在潜移默化间淡化了港人的民族和国家观念,使香港与祖国内陆的隔阂也在不知觉间加深。虽然港人在殖民历史期间,并没完全割裂与祖国内陆的文化血脉,也没真正全盘接受西方的文化及身份,但正因这种始终游离在外的混杂的边缘化情绪,为回归后的港人在政治和文化层面无法准确定位国民身份埋下了诱因,也成为了香港国民教育构建的深层次阻力。
(二)香港国民教育政策的缺失
香港回归以后国民教育的构建工作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殖民教育政策给港人遗留下来的身份困惑仍然存在。这反映出香港政府在开展国民教育政策上存在缺失。首先,香港政府没能把握好回归之初国民意识高涨的机遇,没有及时破除旧殖民价值观确立新的国家观与价值观。另外,香港国民教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作为一种自愿教育而不是必要教育出现在学校,例如升国旗仪式,在香港的一千多所学校中只有一百多所学校成立了国旗仪仗队 强调课堂语言要注重母语教学的语言政策改革,又因为争议的声音,时至今日仍未能得到很好落实 在学制方面,特区政府计划脱离英式学制,但最后因学制改革牵涉一系列后续变化而徘徊不前,直到2012才开始正式改革学制。同时,香港政府所倡导的国民教育,其实只涉及“文化中国”,对于“政治中国”的议题避而不谈,即出现“去政治化”的倾向【6】种回避政治课题的国民教育在“一国两制”的背景下是无法适应香港未来发展需要的。综上所述,香港国民教育的积极效应有限,流于形式无法深入人心,也没能形成规模效应。而随后的“反国民教育”风波爆发也间接说明香港国民教育在推行过程中,问题的积累没有得到解决。特区政府在面对公众争议的时候也一直采取避重就轻的方式,暴露了香港国民教育政策实施与应对质疑方式简单粗暴的事实,这也是国民教育构建工作越发艰辛的原因之一。
(三)宏观的制度设计存在不足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同志为实现中国统一目标,并解决港澳台问题所创造的指导方针。在《香港基本法》中,对于在“一国两制”背景下,就如何劃分中央与特区的权力进行了清晰的说明:香港首先享有行政管理权,实现香港一切事务皆由港人治理,另外,香港特区还拥有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换言之,可以实行与中国内地完全不同的法律制度。所以在这种特殊的宏观制度设计下,中共中央虽然对香港具有主权与治权,但实际上实行的是间接的管理,并没有完全地直接执行治权,而且回归以后中央为尊重特区权利,一直采取比较宽松的政策,这使得香港拥有高度的自治权。落实到对国民教育方面的具体构设,中央是通过监督权来进行建议。这就使得特区政府虽然有着实际的执行权力,但是由于管制机构权威不够,面对公众争议时也只得避重就轻,使得国民教育的构建收效甚微。此外,回归后的香港拥有了更为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难免有部分港人对“一国两制”方针产生误解,弱化了拥护“一国”的义务而片面地只追求“两制”下的权利。而极个别政治人物与境外势力利用部分港民的这种心理,歪曲国民教育的意义,把国民教育问题作为捞取政治资本的工具,最终使颇有政治意味的“反国民教育”风波爆发。由此可见,宏观制度上设计的不足也阻碍着国民教育的进一步构建。
三、“一国两制”下构建香港国民教育的对策
(一)明确构建国家认同心理
港英时期殖民教育的贻毒深远,使港人的心态游离于一种“殖民——国民”的微秒边界。所以明确国家认同心理构建尤为重要。香港回归这么多年,中国历史只是作为选修课出现在香港的中学课堂,且授课内容也经常只是流于形式,这样忽视民族性的教育使得香港青少年根本无法拥有实在的中华民族概念与国民归属感。所以在国民教育的构建中,中学历史必须要有作为必修课的地位,并且应该注重民族文化、民族传统等知识的增加,以此拓展民族历史的视野。中国的历史其实也是香港的历史,抓住民族精神内核相同这一共通点作为构建国民教育体系的理论核心,让港人在民族文化的学习中培养爱国主义,让其从根上认同自己是中国人。此外,在教材的内容上,也要因势利导,根据香港独特的爱国情怀或国家认同观念进行编撰,切忌“填鸭式”的“硬销”套路,避免加深香港年青一代对国民教育“洗脑”的片面印象。为此,特区政府可以借鉴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开展国民教育的方式,他们都提倡在实际经验中获得道德观念和行为,以此来提升学生对本国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比如香港的学校可以与内陆的学校或者历史文化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组织两地学生以夏令营的方式进行文化参观和交流,让香港学生切身体验祖国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慢慢滋长爱国情怀,构建国家认同心理。
(二)准确把握“一国两制”与基本法
因为“一国两制”的宏观设计与香港《基本法》赋予了香港高度自治权利,使得香港人拥有高于内地公民的自治权利,造成了港人对制度层面的误解:国家是“悬置的国家”,特区是“自主的特区”。鉴于此,无论是中央还是特区政府都应该对“一国两制”与《基本法》准确把控,引导港人正确理解“一国两制”。首先,中央和香港要对“一国两制”及《基本法》进行权威的释义,明确“高度自治”不等于“完全”自治,因为“港人治港有个界线和标准,就是必须由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来治理香港。”【7】只有以爱国为前提去谈治港才能真正遵守“一国两制”和《基本法》的具体要求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政治道德。此外,不能忽略内地与香港社会内部不同政派之间的交流对接,需构建起理性对话机制,增强互信基础,逐渐消弭政见的误解。其次,要明确平衡好《基本法》和国家宪法之间的地位关系,中央确实不干预特区政府的具体事务,但在涉及维护国家安全统一的基本权利与义务问题上,中央政府有权作出相应制度的干预。最后,因香港国民教育的重要性和特殊性,理应使其从一般的教育法条中独立出来,并受到特区政府专门的法律法规保护,且明确法律具有国家强制力的观念,面向全社会对于破坏国民教育的行为做出违法与犯罪的界定,并制定具体的惩戒措施。
(三)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战略机遇
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不妨把国民教育的目标理解的简单一点:就是让香港人明白香港和港人自身的长远利益到底何在。感情或许是虚无缥缈,但利益却是实实在在。随着内地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香港窗口优势逐渐消失,香港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困局,恰逢国家为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而推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就如何充分抓住国家发展战略的机遇是香港的首要任务。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中占有先机,更应积极深化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市场的合作,以促进香港可持续发展。【4】香港搭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的快车,不仅为香港发展注入新动能,且有利于香港民生改善,真正让港人感受到:香港好,国家也会好 国家好,香港才会更好。具体回归到国民教育体系的构建,港人肯定内陆对香港经济利益的促进作用也是实现香港人心回归的舆论重点。所以香港紧跟大湾区发展战略也要抓住“惠青”政策,即重点关注青年就业创业问题,为香港青年在大湾区就业创业提供资金、创业指导、企业、生活配套等一条龙服务的支持。香港国民教育的构建重在香港青少年的理解和支持,而“惠青”政策的推行有利于香港青年建立起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观念,只有站稳国家的利益和长远发展的立场,香港才能真正融入祖国,港人才会真正肩负起国民的责任,香港的国民教育才能真正得民心,稳构建。
【参考文献】:
【1】吴鹏.香港推行国民教育的路径分析[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8):45.
【2】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局.德育及国民教育科课程指引(小一至中六)咨询稿.https://www.edb.gov.hk/attachment/tc/curriculum-development/moral-national-edu/Draft_MNE_subject_curr_guide_0505_2011.pdf
【3】秦秋霞.国民教育和公民教育关系之辩——兼论公民教育的时代价值[J].教育科学研究,2014,(11):44.
【4】刘思聪.“一国两制”视域下香港市民国家认同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13-14,58-59
【5】苏娜.学生责任伦理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123-125.
【6】沈本秋.观念挑战与制度短缺:港人的国家认同建构之困——以香港国民教育问题为例[J].科学社会主义,2016,(5):140.
【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1
作者简介:林欣玥,1994年,女,广东罗定人,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