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美琴
学生是一个有着丰富情感和各种需求的活生生的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主要有依恋、尊重、理解等需要。作为教师要努力满足他们的需要,因为人的一切活动,追根溯源,其动力来自需要。正当需要的满足是人的情感产生的内在基础。赞科夫曾明确地指出:“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重要一点是要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纵观课堂教学,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上课,课堂是晴空万里,艳阳高照,学生就像春天的鲜花,精神百倍。教师绘声绘色地讲,学生如陶醉似地侧耳聆听;而有的教师上课,课堂是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学生就像暴风雨中的麦苗,趴在课堂上,两眼无神,没精打采,身在此而心在彼,白白浪费时间。这是为什么?这就是艺术,是教师调节情感的艺术,是一种“阴转晴”的艺術。而对于小学数学学科,这种课堂艺术就尤为关键。
作为教师,我们点燃学生学好数学的激情呢?首先,要运用情感感染功能,满面春风上讲台,以教师自己的快乐、饱满、振奋情绪来影响和引导学生的情绪,使整个课堂气氛充满应有的生气和活力,使学生敞开心扉,更好地接受新信息。若教师紧绷着脸,或表情冷漠,或忧心忡忡,或怒气冲冲走进教室,学生会感到情绪压抑,气氛紧张,心理闭锁,阻碍新信息的输入。其次要爱护、尊重、理解学生,尤其是不可歧视后进生,为他们倾注更多的爱,给他们“雪中送炭”,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说,教师的这种情感是一种“附属内驱力”,是学生个体健康心理发展的基本条件,能使学生获得自信、自尊,产生更强大的上进心和极大的成就动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中学生自尊感强烈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上要平等施教,不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应把学生当作朋友看待,尊重他们的人格,给他们以亲切感。学生发言时,多用鼓励性语言,允许他们答错,允许他们发表不同的意见,泯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和人伦差异,为教学创造一种无拘无束、畅所欲言的健康心态与宽松环境。尤其是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本领,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参与意识的形成,若动辄讽刺挖苦、批评训斥,定会使学生产生疑惧、对立心理,定会出现“万马齐喑”、“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的局面,又怎能完成教学目标呢?再次,根据“教学相长”的原理,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并虚心接受学生的建议与意见。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使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数学课堂的生态的愉悦情感。
愉悦是一种幸福、快乐的心理状态。给儿童以幸福的童年不仅是教育的目标,也成为教学过程的追求。愉悦来源于心理的满足,来源于创造的成功,来源于个体为群体的接纳。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得到满足感的机会,要不断地为他们生产快乐。
(1)满足学生“好奇”、“好学”的心理需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必须巧妙呈现教学内容,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好奇心,处于一种定向的认知活跃状态,以积极的姿态来摄取新的知识。
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找规律》时,我出示了这样一个任务:“小良被推荐为校文艺表演的节目主持人,妈妈为他准备了2件上衣和3条裤子,你能帮他搭配衣服吗?他一共有几种穿法?”让学生在这个任务的驱动下,积极地进行观察、讨论、实验等自主活动,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成就感。而且,学生在和谐、生态的氛围中,进行自主学习,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满足学生“好动”、“娱乐”的需要。教学中要以多种活动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如皮亚杰所说:“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爱”。兴趣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起着决定作用,所以课堂教学要尽可能生活化、活动化、游戏化。
如教学“24时计时法”时,教师一开始就播放“新闻联播”的片头音乐让学生猜是中央电视台的什么节目。猜出后教师接着问:“谁知道这个节目每天什么时候播出呢?”有的说是7点,也有的说是晚上7点。“那么电视上究竟是怎样标出的呢?”教师播放“新闻联播”的片头,学生发现电视右角上标的是“19:00”。这时有学生说:“这是24时计时法。我喜欢看的动画片《汪汪队立大功》就是在18:30开始的。”就此教师灵机一动,问道:“那还有谁最喜欢看哪一个电视节目呢?”于是学生兴奋了起来,他们以聊天的方式和心情说出了不少电视节目,教师也因此板书了许多电视节目的播出时间。教学显得那么自然、流畅。
(3)满足学生“好胜”、“成功”的心理需求。从小学生情感发展来看,随着学习在生活中日益重要,与学习兴趣、学习成败相联系的情感也越来越占主导地位。他们害怕学业上的失败、害怕测检不合格、害怕比不上同学,通过对学生学习反应的正面强化,既对学生认知评价全面及时,又使之情感激励,达到鼓舞士气,继续努力的效果,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好胜、乐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在新课程理论的指导下,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师主宰一切的局面,不妨采用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如教学“年、月、日”时,教师提出课题后提问:谁愿意当一位小老师为同学讲讲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话音刚落,学生纷纷争先恐后,跃跃欲试。教师及时鼓励,作适当的引导,允许课堂上出现不同的声音,发生争论。在学生讲述后,教师归纳。这样的课堂充分体现了人性化,课堂因绽放生命活力而变得美丽了。
(4)满足学生“依恋”、“被爱”的心理需求。小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他的基本社会需求是怕家长老师指责、怕同学讥笑、怕没有好朋友同他玩耍。他们十分崇敬教师、热爱老师,也喜欢取悦教师,以得到老师对他的爱,这种爱是非常单纯、纯洁的。数学课堂要努力诱发学生产生快乐情绪,引起学生产生相应情感,对学生的关怀、人格的尊重、学习的严格要求融入每一爱的行为之中,孕育出师生间良好的情感状态,并把这种感情推移到整个学习活动中,让学生有一种如坐春风、如沐春雨的感觉,经历、体验数学课堂那独特的愉悦而喜乐的情感。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南沙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