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子秀 何卓姮 肖嘉昀 黄兵权 王秀文 郑鑫
摘 要:本研究考察生涯教育课程对高中生未来取向的影响,以深圳二外为例,研究以高一年级11个班同学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未来取向总分及其各纬度得分在后测上显著地高于前测。研究认为我校开展的生涯教育课程能够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有一定的教育实效,我校的生涯教育工作方法有一定的推广借鉴意义。
关键词:生涯教育课程 未来取向
一、研究背景
不管是新高考的要求,还是高中生的發展特点,都要求高中生更深入的探索自我与外部世界,了解自己的特点,并且根据自己特点与外界信息,有理有据,合情合理的设定目标,根据目标做出当下的选择,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这些告诉我们生涯教育势在必行。
在2016年就提出了第一个生涯教育五年发展规划,2017年开始生涯课开始进入必修课课表。生涯教育课程与学科课程最大的不同在于不能够通过考试量化,我们希望可以有方法来证明所进行的生涯教育工作是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成长的,带着这样的初衷,我们翻阅了大量文献,找到了未来取向这一心理概念,
Lewin(1942)最早对未来思考和行动进行了研究,他提出了未来时间透视的概念,就是未来对个体的总体重要性,在此之后研究者们相继提出很多关于时间与个体关系的概念,其中未来取向这一概念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概念。未来取向是一种指向未来的心理结构,属于自我发展的一个方面。对于未来取向这一概念具体的内涵有不同的观点[1]。Nurmi(1991)结合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思想,他从认知—动机角度出发提出的未来取向的过程观模型。 [2]。Seginer(2000)将建立在内容分析基础上的未来取向模型进行了完善,提出动机-认知-行为观。Steinberg(2009)将未来取向设为三个维度:个体是否更多地考虑未来,即时间透视;在决定前是否较为全面的考虑了事情所有的好的坏的结果;个体是否在做每件事情前都有自己的计划,即提前计划[3]。
依据中国文化背景,刘霞(2011)提出了未来取向的三维度六因素:从认知的角度思考未来,即未来认知维度,包含广度和密度两因素;从情绪角度看待自己未来时产生的主观情绪体验即未来情感,包含乐观性和思虑性两个因素;从意志行动的角度个体为完成目标付出的意志努力,即未来意志行动,包含计划性和执行性两个因素。本文采用的刘霞的未来取向概念[4]。
我们发现未来取向所包含的维度(未来认知,未来情感,未来意志行动)就是我们生涯教育所希望促进学生们发展的几个方面。因此我们希望考察生涯教育课程对高中生未来取向的影响。
二、研究内容
1.研究对象与工具
研究对象为高一年级11个班级同学。
研究工具为高中生未来取向水平的测量使用刘霞(2011)编制的《青少年未来取向问卷》,问卷一共31个题目,采用五点积分,从“一点也不符合”到“完全符合”,依次记为1-5分。在刘霞(2011)的研究中,《青少年未来取向问卷》总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9[5]。在本研究中,前测《青少年未来取向问卷》总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18,在后测《青少年未来取向问卷》总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4。
2.研究过程
第一步:前测数据搜集。
选取高一年级11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前测。
第二步:课程设计与实施。
以往生涯教育的研究在内容上主要是职业生涯教育,主要是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以及本科生进行的,旨在培养学生能够顺利找到工作进入职场。现实中我们会发现,学生目前需要的不仅仅是单一的职业取向的生涯教育,作为高中生学会认识自己的特点,学会做出合适的决策,当下能够做出适合的学业规划都是十分重要的内容。
本研究中我们的生涯教育既包含系统的生涯教育为主题(学业规划、职业规划、人生规划)的课程内容,也包含生涯教育主题活动,分为课堂内与课堂外两种形式。我们拟设计的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如下表1: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
第三步:后测与数据处理,使用Excel将搜集的数据进行录入与整理,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对高一年级11个班级528名学生进行前测,在正式课程结束后进行后测,剔除无效问卷后,共计505名被试进入了数据分析,被试年龄15.68±0.77岁。
对未来取向及其各维度前后测得分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未来认知(p < 0.001)、未来情感(p < 0.001)、意志行动(p < 0.001)以及未来取向总分(p < 0.001)前后测差异极其显著,结果表明未来取向总分及其各纬度得分在后测上显著地高于前测。
未来取向分为三个维度:未来认知,未来情感,未来意志行动。在三个维度上后测都显著地高于前测,这说明我们的课程体系至少涵盖了这几个方面。未来认知维度上,我们课程中引导学生从自身特性,兴趣、性格价值观等去眺望选科选考,专业与职业等,提升了学生认知的角度思考未来;未来情感维度上,通过生涯课的启发学生开始更多地考虑未来,对未来产生更多的情绪情感。在学生对自己与外部世界进行了充分的探索后,学生懂得了如何选择,完成自己的大学专业调查,制定多样化升学途径等提升了对未来的计划性。
根据研究结果,我们认为我校生涯教育课程有实际的教育效果,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未来的思考与行动;我校生涯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有一定的参考、推广价值!
四、研究成果与不足
1.将生涯教育课程设想进行了实施,构建适合我校的生涯教育课程体系。我们策划了很多的生涯教育活动:高一年级选科选考寒假筑梦行动;寻访心中象牙塔假期调查活动等。撰写多样活动手册,宣传手册、活动指引等;在实施过程中的学生反馈可以看出,学生对未来的思考逐渐清晰,对未来的计划逐渐具体可行。在课程推进过程中,组建我校首批家长生涯导师库,扩展了生涯教育可利用的资源。在课程推进过程中,我们推动了学校学生生涯发展指导中心授牌成立,开启百名学科生涯导师建设项目。
2.在研究中,我们并没有设立对照组,未能更好地排除成熟等因素的影响;另外,我们可以调整不同班级的上课时的内容顺序,进行多次追踪测试,来对照生涯教育课程哪一部分对于提升未来取向哪一个维度最有效果。以在未来课时紧张的情况下有所取舍的完成教学内容提供参考。此外,可以将一些问题进行细化:比如往前追踪分析学生的大型考试成绩,来看一下学生未来取向提高的同时,是不是在考试成绩上有所提升;今后可以进行纵向跟踪研究:对于未来取向水平高的孩子,是否更积极参加各项活动,是否在大学期间有更优秀的表现等等。另外,我们可以选取个别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个案追踪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姝琼.青少年未来取向与学业、情绪适应关系的追踪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2]谢晓东,喻承甫,李丁丁.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在青少年未来取向与职业决策困难间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09):1307-1310.
[3]刘霞,黄希庭,普彬,毕翠华.未来取向研究概述[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03):385-393.
[4]刘诗薇.中学生未来取向的研究综述[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19):4-7+15.
[5]刘霞.青少年未来取向问卷的编制[D].西南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