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君
班上有位叫鑫的男孩,眉清目秀、瘦瘦高高,好读书、知识丰富,擅演说、口齿伶俐,乐交际、颇具人缘。但你可别以为这是个完美的孩子,他的优点显而易见,缺点也是一大堆:学习方面,不认真听讲,不做作業;卫生方面,不叠被子,杂物乱堆;身体方面,小病常请假,好抽烟,生活无规律,只喝饮料不喝水;脾气方面,顺我笑,逆我便翻脸。面对这样的他,我是费尽了心思。
在与鑫相处的过程中,我逐渐了解到他的成长背景:家庭物质充裕,上有俩姐,父母对他十分宠溺。“凡是有问题的孩子,一定源自于有问题的父母。”鑫的问题就在于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与他的父母有很大的关系。当然,我不能把问题踢到他父母那里了之。我要做的是唤醒他的潜能,培养他的良好习惯。
生活方面,我能做的就是示范与引导,比如叠被子、收拾床铺。只要到他们宿舍,我便会帮他整理床铺———装被套、叠被子、铺床单。我一一给他示范,再让他做一遍。他的态度也就是敷衍我,我在场的时候尚能做好,我一离开便一切照旧。但是,无论他在不在,我都会帮他整理床铺。有时候,他回宿舍看见我在,便想偷溜,我便会叫回他,也不发火,笑着给他指出要改正的地方。
有时候也有趣,我一抖他的被子或衣服,便会掉出打火机或烟盒之类的东西。这时全宿舍的人都诡笑起来,我便一把把他拽过来,轻轻地揪起他的耳朵,大声训斥道:“鑫,这是什么?这是什么?”他就会谄笑着说:“李老师,我再也不抽了,不抽了!”“再敢抽,我揪掉你耳朵,烟没收,检查600字!”我便松开了手。当然,检查写了,他并未从此不抽烟,只是学会了避免被我查到。我偶尔还会抖出烟,也是随机处罚,很少叫家长到校。后来,我与鑫爸聊天,得知家里人知道鑫抽烟。鑫爸还说与自己有关。鑫爸烟瘾就很大,常在家里卫生间抽,鑫也就学爸爸有了烟瘾。听得出来,鑫爸对鑫抽烟采取绥靖政策!我一时改变不了,也就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我意识到小恩小惠与惩罚不足以走入他的内心。专家说过,赏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于是,我改变先前对他的教育策略,从他的优点入手,掘其潜力、促其上进。当时我打算在班级举办读书活动,要求每天课前三分钟,学生要进行读书分享。任务布置下去了,但好多同学畏难,不知道如何分享。这时鑫主动站起来说:“老师,我来分享吧!”大家立即向他投去赞许的目光。我趁势表扬道:“大家都应该向鑫学习多读书,读多了自然有故事讲给大家听。”他分享的是《杜月笙传》,让我没想到的是他是如此擅长讲故事,他居然出口就能背出书中的精彩章节,且妙语连珠。大家都被他带入情境之中,听得津津有味。那一次,他居然能够口若悬河地讲了一节课。我以前虽知道他爱读书会演讲,但也没有亲眼见过他演讲,不知道他的能力怎样。当下课铃声响了,所有人仍沉浸其中,而他依然眉飞色舞,完全无疲倦之态。自那次演讲之后,他似乎开始在意一些小细节,也许是大家钦佩的目光促使他改变吧。尽管不是那么明显,但毕竟他内心起了涟漪。
再后来,我们班开展家长做客班会活动,我邀请鑫爸到班级讲故事。原来鑫爸就酷爱读书,他还是一位见多识广的商人。他生动有趣地为我们讲述了他的个人创业史和人生感悟,以及他们父子之间的故事。鑫爸的演讲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鑫走上讲台与鑫爸相拥而泣。那一刻,我们感受到流动在父子之间的那份血浓于水的父子深情。活动后,鑫写下了活动感受:“我爱我的爸爸,我懂得他为我做的一切。”
就这样,高一的时光在“爱恨”交织中悄然度过。记不清叠了多少次被子,记不清帮他捡过多少次卫生纸,记不清跟他聊过多少次天,可以说爱过、骂过,我不清楚改变了他没有。时光照常向前缓缓流逝着,一转眼到高二,他还在我的班。
他跑来跟我说:“老师,我要学播音主持。”“好啊,全力支持!”他便每天去播音室练习。“老师,我要上元旦晚会。”“好啊,去准备吧!”元旦晚会上,他组织的两个节目都入选了,一个是社团的街舞,一个是小品《九儿》。他在舞台上是那样地闪耀,全班都以他为荣。“老师,我来查卫生吧,我要去当卫生部长。”“好啊!”我虽然心里犯嘀咕,但还是同意了。没想到,他的桌凳跟前多了垃圾袋儿,干净了许多!
至此,我发觉我给他叠被子的次数越来越少了,捡纸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了,“聊天”的次数更少了。
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写了这样一段话:“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她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她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这是美丽的教育场景,这也是美妙的教育艺术。
在教育他的过程中,我理解到,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学会爱与宽容。面对孩子的不良习惯、面对孩子的犯错,更需要我们老师以一颗宽容的心引导他、鼓励他。只有处处为学生着想,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才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
正如张文质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中所提到的,“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潜移默化的过程,所谓润物细无声,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让我们以“慢”的心态来对待教育,陪着学生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快乐,慢慢地等待学生长大。
(作者单位:汾阳市第四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