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学校发展共同体是杏花岭区办学体制改革创新管理模式的产物,作为其中之一,后小河学区学校发展共同体以“兼容并蓄,优势互补”为宗旨,秉承“共融、共通、共强、共研、共享、共赢”的理念,重点在团队建设模式上进行了探索,从大学区专家团队、学习团队、教研团队三个维度,积极构建大学区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为大学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迎来了共同体精彩的绽放。在此过程中,我们就“如何让教研倦怠的‘死水活起来、实现共同体内的资源优化”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探索,“活动型教研”就是我们探索的有益成果。
一、“在快乐中提升”活动型教研理念的诞生
以往的学区内或学校内的教研活动都以听课议课、专家讲座等形式为主,强调的是教师听,这种形式下,教师往往是被动接受。怎样改变这样的状态?新课堂提倡学生的主体性,那么教研活动也应该像课堂教学一样具有生命力和自主性,这是新课程背景下的双主体需求。基于这样的思考,后小河学区学校发展共同体采用新的规则和管理模式开展教研活动,创造了教研活动新境界。“在快乐中提升”活动型教研就是全新的尝试。
活动型教研要求学科间相融相通,成员校相学相助,并以竞赛机制、评价激励机制调动学校发展共同体内最广范围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以增强专业能力、提升综合素养、积淀文化底蕴,实现教师由被动听到主动学的转变。
二、“快乐出发”———活动型教研的运作方式探索
1.任务驱动,全员学习
在活动前,大学区各成员校都是命题组成员,主动认领命题任务包,通过任务驱动让每位教师都有具体分工,大家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就是一次全员学习。再由题库组成员进行选题整理,把题库下发至大学区各成员校,实现教师活动前的再次学习准备。
2.答题闯关,团队协作
活动中,以各成员校为团队进行闯关活动,每个团队中的成员都需要参与活动的必答题,每位参赛教师还有一次求助方式,可向团队其他成员求助。全体团队成员还会参加游戏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增进团队协作。
3.评价跟进,考核激励
团队每位教师的表现,都会通过竞赛的相关规则,记入团队总成绩。每次活动评选出优胜团队和优秀团队,进行考核和奖励。
三、“在快乐中提升”———活动型教研的成功实践
2017年12月14日,来自后小河学区学校发展共同体五所学校的近80位教师齐聚一堂,进行了一次全新模式的教研活动———“在快乐中提升”活动型教研。
1.全科覆盖,多形式展现,提升教研有效性
“快乐”是人性化教研的新境界,我們以“在快乐中提升”为主题,设置“方向导航”“绝对现场”“厚积薄发”“诗情画意”“乘胜追击”等若干闯关活动版块,通过答题、游戏、案例分析、片断设计、艺术赏鉴等形式展现,内容涵盖教育理论、时事政治、课标理念、好书共读、教学案例、国学知识、中华诗词、趣味百科、音画欣赏等。这样的全员学习、全科覆盖、全体参与、全程评价的教研规则与体系,让教师成为活动的主角。活动融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于一体,在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综合素养、文化底蕴等方面卓有成效。
2.任务驱动,全程评价,调动教师积极性
活动前,在后小河小学的带领下,由坝陵桥小学拟订活动方案,组织各校分管领导多次开会沟通、策划筹备,通过主动认领任务包和选题整理,实现教师活动前的反复多次的全面学习。这样的学习历时一个半月,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此外,将“评价”环节纳入了活动的全过程,由五所学校领导组成点评团队,适时评价,各校计分员将每位教师的表现得分计入团队总成绩。活动结束后,进行了相应的考核和奖励。
“在快乐中提升”活动型教研,变控制式为参与式,变被动式为主动式,变专业型为综合型,变一次性学习为过程中的反复学习,教师们在快乐中提升素质,在提升中享受快乐,实现了快乐和提升的和谐统一。
(作者单位:太原市杏花岭区后小河学区学校发展共同体坝陵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