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正旺
摘 要:初中时期是学生形成道德感的重要时期。所以开设了《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意在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让学生拥有法制观念和道德意志,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对学生的法制道德教育。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思维
初中阶段的学生心智尚未成熟,所以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如网络不良信息、黄暴信息等侵害。教师和家长如果不加以看管,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话,学生有很大可能误入歧途。所以教师在平时《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这些。本文就探讨的是在本门课程中生活化思维的培养[1]。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思维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把《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生活化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许多学生家里都是独生子女,每一个都是在父母的关爱中长大,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普遍较弱。而初中《道德与法治》没有高中的政治课那么深奥,大多是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跟我们息息相关,有些事甚至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他们面对的问题是需要自己解决的,没有人可以代替他们解决。所以教师融合生活化思维,是对他们实践能力的提高。
比如,八年级上册《合理利用网络》中,教师就可以在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思维,给学生讲解一些身边人沉迷网络的事迹,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自己又是怎么利用网络的,我们应不应该沉迷网络等等。这样结合生活,激发他们对《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兴趣,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理解与自己的生活切实相关的问题,这样才能有效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提升教学效率。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在教学时假如只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趣,上课也会走神,不认真听讲。教师如果在教学时能运用生活化思维,再加上课本联系实际,跟生活紧密相关,就能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热情和兴趣,让学生在生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建立健康向上的思想道德思维,达到教学目的。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能认真听讲,教师可以通过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觉悟[2]。
(三)增强学生分析能力
刚才提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本大多数取自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和常见的问题,教师运用生活化思维对学生进行教学,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道德与法治》知识点密集,如果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很难对知识有着深入的理解。所以教师运用生活化思维,根据课本上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总结,学生分析过后大都印象深刻,自然对知识点掌握牢固,学习效率也会有收缩提升,分析能力加强。所以教师应该正确合理的运用生活化思维进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对以后更深入的学习和他们的成长也有帮助。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思维的方法
(一)利用科技化资源
教师在讲授《道德与法治》时,要充分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现在社会发展飞快,科技网络都很发达,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结合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在讲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让学生直观的感受教学内容,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效率。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生命可以永恒吗》这一课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关于大自然的视频,比如一朵花的生长过程、动物捕食的过程等等......学生看完视频以后,再对学生进行提问如:“生命是一直存在的吗?”“生命到底是什么?”等,让学生明白,生命很短暂,世界上的每一件事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我们应该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这样里利用科技资源对学生进行教学,能让他们有更直观的感受,很大程度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活跃课堂氛围。
(二)结合生活案例教学
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用生活化思维进行教学,还要充分结合生活案例进行教学。 在教学时融入生活案例可以让学生产生认同感,激发学习的兴趣。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点与实际生活案例相结合,可以对知识点进行长期记忆,其效果比死记硬背要好得多。如果教师知识单纯的讲解书中的知识点,不联系实际进行授课的话,学生很容易感到无聊和枯燥,进而丧失学习兴趣。
比如,在八年级上冊《法不可违》中,教师可以结合一些身边人违法乱纪的例子与学生讨论,这样的做法可激发学生的热情,与教师一起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教师根据学生的观点在进行补充,然后与课本相结合。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知识“活”起来,不再是考试所需要的学习记忆点。学生也会通过这种方式拓展视野,进而提升学生的道德思想和法制觉悟,达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的。
结语:
生活化思维是一种把教学和生活有效结合的方式,教师如果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个方式,让学生的道德思维在生活中培养,在生活中建立。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提高,思想觉悟也会更上进,为以后的成长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贵川.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思维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9,(6):134.
[2]贾巧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贴近生活的策略与学生生活化思维培养[J].数码设计(下),2019,(2):256-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