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明珍
摘 要:英语是初中的基础科目,它对初中生以后的英语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中学生的英语水平正处于启蒙阶段。因此,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的英语水平有所提高。本文主要从初中七年级英语出发,对英语的入门教学作出以下看法。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方法;讨论
引言:
九年义务教学课程中英语极为重要,同时,七年级的学生也处于英语的启蒙阶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英语的习惯。教师在教学生英语时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下面我将对初中英语入门教学表述自己的看法。
一、加强师生沟通,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一)关爱学生
在平日的课堂中,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投以肯定的目光、和藹近人的话语、给其适当地鼓励,不要只单纯的点评答案的正误,这样能够给其带来积极地想法,更加愿意回答问题和思考问题[1]。但是做到这一点还不够,教师要在课后继续跟进,多和他们沟通,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与他们关心,时刻注意他们情绪上的变化,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看待,做好一个“家长”应有的责任与担当,遇到困难和他们站在一起,一同解决难题,从而减轻他们因离开父母缺乏安全感造成的焦虑。
(二)尊重学生
每个人都生而平等,不能因为学生的家庭、财富、背景而区别对待。作为教师应该扮演人生的引路人,为每一个学生着凉前行的道路,而不是放任他们[2]。教师要能够及时发现他们的进步,并给予适当地鼓励和肯定,让其心理上得到安全感与信任感。当一个人能够时刻发现自己的进步时,对学习生活的态度就会乐观,效率也会相应的提高。
(三)用话语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
鼓励初中生主动学习,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例如,在统编版七年级英语上册 “How do you go to school?”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初中生思考自己上学的方式并想象别人上学的方式。两两一组表演对话真实场景,让他们感受英语表达的魅力,爱上学习英语。
二、丰富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一)将图画运用到教学中
教师可以将词汇、语法、语篇用简单的图画表示出来,让初中生了解所学知识。对初一学生来说,单词的学习成为了他们学习的难点。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通过死记硬背,中英对照来要求初中生记忆单词,这样枯燥的方法只能让他们厌恶学习英语。近几年的教学改革,让初中生从兴趣入手,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英语的氛围。图画的介入就让英语的学习更加简便,图画将抽象的单词形象化。图画的应用教学不但使教学充满活力,也让学生对英语的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二)用游戏吸引学生学习英语
为了让学生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添加他们喜欢的教学游戏,游戏的趣味性是他们坚持学习英语的动力[3]。教学游戏不但可以发挥初中生好动的特点,还可以让他们在游戏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和各种技能。例如,在情景课文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分配角色,尽可能的布置课文内容中的场景,让他们通过情景游戏了解课文内容和文本中的单词,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三)合理应用音频视频教学
音频、视频在初中生的平常学习中很难遇到,所以用这些吸引他们学习英语,让初中生枯燥的学习过程变得有趣生动,这些是很受初中生喜爱的。将与学习有关的视频、音频播放给初中生,对他们学习单词和拓展日常用语都是有帮助的。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锻炼初中生的口语,还可以开阔其的视野。
三、培养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要想学好英语,学生必须先掌握英语的有关语法以及储存大量的词汇量,在此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的英语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也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其中,可以从以下方面来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一)主动与人交流,多读一些文章
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习惯开口讲英语,从不同的情景模式中培养其讲英语的能力。教师还要积极鼓励他们去说英语,同时也要关注胆小的学生,鼓励、引导他们去开口讲英语,让他们主动参加课堂中的各项活动。教师在上课时也应该让学生多读一读好的英语文章,培养他们口语能力的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二)端正书写
教师在批改作业的时候看到学生书写工整,心情也会跟着好起来。但是,大部分学生字迹潦草,这使得教师批改作业很困难。所以,教师得让学生严格按照英语格式,规范自己的书写,最后写出一手端正、好看的英文。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利用课堂上的时间让学生练习英文的书写,努力让练习写字变成班级里的一种班风。
结束语
总而言之,学习英语不仅仅要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书写出一手漂亮的英文,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有足够的了解,从不同方面入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姚娟.初中英语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现状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
[2]周超.初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初探[D].温州大学,2017.
[3]孙秀华.浅谈如何做好小学阶段英语入门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6,S1: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