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这一思想具有很深的内涵,是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实践要求、共产党执政规律、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以及全面深化改革宗旨为基础而提出的,该思想的贯彻能够帮助提升党的公信力、坚定道路自信、优化社会心态。
关键词:人民获得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1拥有更多获得感作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现实要求,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亮字眼和重要内容。
一、“人民获得感”基本内涵与鲜明特征
获得感,关系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是人民的利益实现了之后在内心生成的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从成立开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除了把人民获得感当作改革的价值归宿和评价标准,还通过教育改革、精准扶贫、改善社会保障等方面,使得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从“人民获得感”的内涵来看,其主要有以下四个特征。
首先是时代性。时代影响着人民获得感的实现,人民的获得感也与时代相符合。时代的主题、任务等影响着人民获得感的实现,人民的获得感也是与时代的状况基本一致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2。新时代要求社会国家的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进而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第二是务实性。获得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不是虚无缥缈的标语、数据和目标等。更多获得感和获得更多并不能划等号,除了外在物能给人民带来获得感,其自身价值的实现也能给人民带来获得感。第三是全面性。人民获得感的全面性体现在对象和内容的全面性。人民获得感的对象包括了一切社会主义劳动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3,“对所有困难群众,我们都要关爱,让他们从内心感受到温暖”4。人民获得感的内容,既包括关系到人民的衣食住行各方面的物质获得感,又包括理想、道德、信仰等方面的精神获得感。如果人民只有物质获得感却缺少精神获得感,内心容易空虚和迷茫。第四是可持续性。人民获得感既包括当下的现实获得感,还包括未来的获得感。人民如果在当下有充分的获得感,但是对未来却充满了不安、焦虑和恐惧之感,那么这也会导致人民的获得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地消失。由此,获得感一定是要能立足于当下,着眼于长远,能从当下持续到未来,具有可持续性。
二、“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思想形成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获得感”自从提出以来就深入人心,表明了“获得感”这一话语反映了群众内心的声音。习近平总书记对于“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相关话语有着深刻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第一,“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是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实践要求。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思索了怎样保障和提升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群众在物质和精神生产等方面的获得感,为现今“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相关话语的提出提供了理论渊源和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提出,资产阶级运动是“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而“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5,并且认为这是无产阶级运动与资产阶級运动的本质区别。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提到,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使社会的每一成员不仅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的生产,而且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的分配和管理,并通过有计划地经营全部生产,使社会生产力及其成果不断增长,足以保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满足”6。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到的“参加社会财富分配和管理”与“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满足”,从实际层面来说,就是一种获得感。除此以外,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曾指出“将大力发展生产力以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需要”,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进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非常明显,这里体现了获得感的最高境界,表明在这样的社会,人的潜能可以得到充分地发挥发展,人的需要可以得到充分地满足。因此,“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是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实践要求。
第二,“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政党的执政规律关系到宗旨、目标和立场等方面,政党的执政规律是其在执政过程中一定要坚守的价值取向和判断。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和对国家对社会进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了众多的执政规律,这些规律中,最核心最根本的规律就是自始至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利益。在中国共产党的实践中,这条核心的执政规律能否得到有效遵循,关键就要看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广大的人民群众能有多少真实的获得感。人民群众如果缺少必要的获得感,肯定会影响到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信心,削弱党的执政根基。为了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中国共产党就一定要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脱贫攻坚、开展扫黑除恶斗争等具体的实践来保障和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因此,“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担当。
第三,“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是深刻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结果。
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着执政党的关键和主要的执政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于主要矛盾的重要阐述既体现了我们党对我国社会生产能力提升的认可和肯定,又体现了我们党对国家和社会出现的发展问题的明确定位。我国自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后,社会得到快速地发展,人民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生产发展的能力、质量等与人民群众在经济生活、法治公正和生态环境等方面不断增长的需求相比,依旧存在着差距。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下我国面临的重点突出问题就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该问题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制约因素。这个明显的问题如果长期没有被解决,肯定会降低人们的幸福感,时间久了,使人民容易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也会降低人民的原有获得感,影响未来获得感的实现,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所以,提高发展的质量,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成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任务。从这个层面来说,“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是深刻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结果。
第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是恪守全面深化改革宗旨的必然诉求。全面深化改革,就是以已有的改革成果为基础,进行更深一步地推进改革,处理好之前的改革遗留下来的问题。全面深化改革的宗旨在于解决“难啃的骨头”,突破“中梗阻”,进而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提到“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社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7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阐述体现了进行全面深化改革时,一定要自始至终地恪守促进“公平正义”与增进“人民福社”的宗旨,也就是说一定要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地感受体会到改革的红利,拥有切切实实的获得感。人民群众如果没有获得感,体现了我们的改革成效还是不足,仍要补足短处、继续实行改革。评价改革的尺子不是经济发展的指标和华丽的数字,而是人民获得感,人民获得感才是改革宗旨、绩效和目标是否实现的价值检验。全面深化改革宗旨的格守与践行状况,需要通过人民获得感来体现与评定。因此,“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是恪守全面深化改革宗旨的必然诉求。
三、“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现实价值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提升党的执政公信力,坚定道路自信,优化社会心态,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第一,有助于提升党的执政公信力。执政党的执政公信力是人民对执政党信任和信心的反映。执政党的公信力如果受到了损伤,其执政根基肯定会受到相应的影响,严重的会危及到其执政的地位。中国共产党一直注重维护自身的执政公信力。在各个时段里,党的执政公信力受到非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人民群众的获得感状况肯定是影响中国共产党执政公信力的重要因素。目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部分问题,例如贫富差距拉大、分配不合理、环境污染严重、行政人员的腐败等问题,对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产生了非常不良的影响,对于党的执政公信力建设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和挑战。由于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中国共产党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来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让人民享受到更多的经济发展的成果,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有助于提升党的执政公信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第二,有助于坚定道路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8坚定道路自信对于我们实现中国梦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社会主义道路给人民群众是否能够带来切切实实的利益,影响着人民群众对这条道路的认可和自信。因此,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肯定有助于坚定人民的道路自信,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动力。然而,不乏有对于中国道路的质疑言论,如部分人提出自从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成果只惠及少數利益集团,中国人虽然享受着丰厚的物质获得但精神获得非常的不足乃至贫瘠等等,这些不当言论不但没有与实际相符合,更是对中国道路的恶意抨击,意图弱化中国人民群众的道路自信。因此,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大力强调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并从各个方面采取切实的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进而提升人民群众对中国道路的认可,坚定人民群众的道路自信。
第三,有助于优化社会心态。社会心态能够反映出社会的现实,通过观察社会心态能够察觉出个人与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当今社会,我国实施深化改革,进入了社会的转型期,从总体上看,我国人民群众的心态基本上是健康、向上、开放的,但部分人民群众也会存在焦虑、悲观、冷漠等心态,这些不健康的社会心态会影响到社会活力的释放、社会共识的凝聚,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稳定。从根本上来看,这些不良心态主要是受到了社会中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分配不均、政府官员腐败等现实问题的影响而形成的。而这些问题实际上也就是获得感的问题。因此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也有助于优化社会心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5页。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1页。
[3]参见《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 中国人民生活一定会一年更比一年好》,《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6日。
[4]参见《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O一六年新年贺司,《人民日报》2016年1月1日。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11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24页。
[7]《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96页。
[8]参见《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光明日报》2013年1月6日。
作者简介:
吴燕;性别:女;出生年月:1994.03;籍贯:江西省赣州市;民族:汉族;最高学历:硕士研究生。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