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丽萍
摘 要:吉林市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文物资源。然而对文物资源的利用尚浅,近些年文创产品虽有起步,却仍待开发。吉林地区文物、文创对于推动地区旅游业,发展地区第三产业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浅析吉林市文物、文创开发现状,总结归纳吉林市文物文创发展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文物;文创产品開发;地区经济;旅游业发展
一、前言
2016年,故宫文创横空出世,以当年销售额超过十亿的惊人姿态告知大众,文物、文化、博物馆产业不再是曲高和寡,而是通过创意思维,结合了亲民、趣味化的形式进入了民众的视野。并且引爆一股崭新的文创潮流。
文创产业已经成为经济领域的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人把眼光投入到尚未开发的文物、文化、博物馆资源上来。故宫年十亿的销售额,是文创产业做成的一块巨大的蛋糕,有此成功案例,许多地区都开始重新重视自己的文物资源,如苏州博物馆、江西海昏侯、山西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等等,都开始利用自己的文物资源,以文物带动文创,以文创吸引游客,游客又因文创了解文物,将文物与文化潜移默化的植入思维中,在拉动旅游消费前提下,也促使地区文化在独有化、特色化的道路上前进。
二、吉林市文物、文创产业现状
文博创意产品,狭义上是指文博创意物质产品,广义上还包括文博创意相关的影视、文艺作品、数字产品等等,带有地区文化的元素、崭新的创意和对原有定位的突破,十分受年轻人喜爱,许多文创产品一经上线,就被抢购一空,甚至只是文创产品的创意众筹,也广受好评。
吉林市作为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其文物藏品可谓丰富,其文化传承可谓广博。单吉林市博物馆文物馆藏量就达到两万余件,其余独特的渔猎文化、辽金文化、满清文化在文物文创资源上,拥有先决的优势。然而调研显示,相对文化产业较发达的地区,吉林市的文物、文创产业比较落后,文创开发形式单一,种类固化,销售方式传统。吉林地区对文创产业的研究尚刚刚起步,仅有学者进行了文创方面理论性的研究,或是文化软实力提升方面略有提及。这同时也说明了,在文博产业上,还有更大的空间,以及相当大的持续增长空间,可以拉动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
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曾在两会接受访谈时候表示,故宫文创每年应该有50%的增长空间,但是现在只做到了20%至30%。可想而知,吉林市文创应该有更大的上升空间,对于吉林地区的经济及旅游业的发展应有着更大的推力。
三、吉林市文物、文创对地区经济及旅游业的积极作用
(一)文物文创使得社会公众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认识更加正确
博物馆是非赢利的公益性质单位,但过分强调博物馆的文化事业属性,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完全对立起来,并不有利于吉林市文化经济和旅游经济的发展。民众应该正确认识到文创的基本概念,利用文物特点、信息、元素结合创意思维产生出的产品,是一种新兴的文化经济形式。
(二)文物文创将开阔年轻人艺术视野,提升本地艺术造诣
文物是流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实体文化,如何将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学抽象出来,将其与日常生活用品、艺术品相结合,并受到年轻人喜欢,是一件开阔艺术视野的事情。吉林地区文物文创多与当地高校艺术系进行合作,将年轻人的思路拓宽,艺术审美提升,既能提升年轻人整体审美水准,又可将独特的文化传统与年轻艺术家的风格相结合,培养带有吉林市独特风格的艺术人才。这对于推广地区文化,拉动游人对吉林市的向往之情有益。
(三)文物文创将会拉动新兴文化企业的发展
相对成熟的文博创意单位,有很多将文创版权外包的情况。由此带动了新兴的文化产业公司,这些公司如雨后春笋一样迅速进驻了文化市场。外包的好处是能够节省文创研发费用,并且带动文化产业的自主发展。据统计,为故宫研发文创的厂家达到60余家,很多设计、艺术等等的企业向创意企业转型,对整个地区经济支柱的转型有着良好的助益。
(四)文物文创将使用多种经营渠道,拓宽旅游业发展。
传统的营销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文物文创的经营渠道可谓百花齐放,线上和线下购买齐头并进,文创产品的体验形式也是多姿多彩。如广州博物馆,将文创与西餐厅文化相结合,体验经济视角之下,更多人愿意在博物馆品一杯咖啡,吃一块文创蛋糕,既能陶冶情操,又能了解文化知识,是双赢的体现。旅游产业已经不局限于用山水风景吸引游客,这种文创体验更是新奇有又吸引力的发展方向必将改善吉林市旅游业固化的局面,为吉林地区旅游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结语
在故宫文创引领下的文物、文创热潮已经到来,目前人民群众对文物展览、文创产品的需求都在水涨船高,如何抓住这次机遇,迎潮而上,将吉林地区的文物文创提升一个新的台阶,推进地区旅游业,拉动地区文化产业经济发展,是文化旅游单位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王琳.吉林市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大众文艺.2017(24)
[2]张雪.故宫博物院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及启示[J].浙江档案.2019(02)
[3]陈立生,李思奇,王晴,郑婷.从创新扩散理论分析故宫文创的研发与推广[J].新闻研究导刊.2018(24)
(作者单位:吉林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