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洋 崔虹 秦旭芳
摘要:幼儿园教师的职业人格是指教师在胜任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适应幼儿心理结构和发展水平的职业特性及其行为表现。它不仅是衡量幼儿园教师队伍质量的重要标准,而且直接影响着幼儿发展及学前教育的质量。通过对3名幼儿园园长的访谈及20名幼儿园教师与10名幼儿家长的开放式问卷调查,30名幼教專家及幼儿园教师的两轮内容评定,以及对近900名幼儿园教师样本测量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我们编制出由细心谨慎、监控管教、关心爱护、公正宽容、亲和同理五种特质24个项目构成的《幼儿园教师职业人格量表》,其信度与效度均达到测量学要求;建立了辽宁省城市幼儿园教师职业人格常模标准。可为幼儿园教师的职前培养提供指导标准,也为职后队伍质量测评提供测量工具与标准。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职业人格;量表编制;城市常模
幼儿园教师的职业人格是指教师在担任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适应幼儿心理结构和发展水平的职业特性及其行为,是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的与其职业特性相适应的稳固的个性品质特征和行为倾向性。作为幼儿园教师职业素养的体现,它会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幼儿的身心成长,特别是对幼儿人格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定向引导、培养塑造和榜样示范的作用。
一、问题提出
(一)现实背景分析
幼儿园教师是办好学前教育事业的基本保障,但当前我国幼儿园教师队伍的素质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职业行为还有待规范。2018年11月7日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为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切实办好新时代学前教育,更好实现幼有所育”,要“大力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科学保教能力”“严格教师队伍管理,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培养教师热爱幼教、热爱幼儿的职业情怀。”随后,11月16日教育部制定并发布了《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再一次把规范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行为放在办好学前教育的突出位置。在这种新时代需求背景下,本研究聚焦于幼儿园教师职业人格的构成与测量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现有研究分析
针对教师职业人格,国内研究者基本上是按照人格词汇学假设和心理测量学方法编制教师职业人格问卷,考察不同学段教师职业人格的构成特质,并分析其与职业倦怠、教学成败归因方式、工作投入、职业承诺等职业心理与行为的相关性。其中,谢姗姗(2011)编制了《中学教师职业人格问卷》,认为中学教师的职业人格包括教学严谨性、职业有恒性、师生亲和性和人际协调性四种特质。运用此问卷的进一步研究表明,职业人格水平越高的中学教师,其职业倦怠感水平也越低;符源材(2014)的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职业人格对职业倦怠的影响是以教学成败归因方式为中介的;连坤予等人(2017)的研究发现,专家型中小学教师表现出与教师职业更匹配、更具适应性的职业人格特点,这种职业人格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投入程度,进而提升其主观幸福感。
针对幼儿园教师,以往研究多集中于幼儿园教师一般人格特征及其与某些职业心理的关系问题。例如,左吉玉(1998)与李荟(2015)采用《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问卷》、杨敏等人(2001)与邝廷舜等人(2016)采用《“大五”人格问卷》,分别研究了幼儿园教师人格特征现状及优秀幼儿教师具有的人格特征。刘丹(2007)、余红梅(2008)、李开炜(2014)、王彩凤(2009)与张琴秀、王瑞钰(2018),分别研究了幼儿园教师一般人格特征与职业倦怠、工作满意度、离职倾向及职业认同等职业心理之间的相关性。这些研究结果普遍表明,幼儿园教师所具有的各种积极人格特质与其工作满意度、职业认同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与职业倦怠及离职倾向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近几年,研究者开始重视并直接关注幼儿教师职业人格现状及职前培养问题。目前比较系统地专门针对幼儿园教师职业人格的实证研究仅有朱晓红和徐朝阳(2016)基于呼和浩特市6所幼儿园的199名幼儿园教师职业人格发展现状的调查。该研究以霍兰德人格类型—职业匹配理论为依据,编制了一份《幼儿教师职业人格调查问卷》,将幼儿教师的职业人格划分为情感意志、智能结构、道德意识、个体内在行为倾向性四个方面。基于问卷调查结果,该研究认为呼和浩特市幼儿园教师职业人格发展存在的问题是四种职业人格维度发展不均衡,且优势人格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
幼儿园教师工作的对象与中小学教师和高校教师不同,他们面对的是心智发展水平还很幼稚、可塑性极强的幼儿,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幼儿的发展方向。因此,幼儿园教师是否具备与其职业特殊性相匹配的职业人格尤为重要。然而,相比与中小学教师职业人格研究而言,现有对幼儿园教师职业人格研究成果十分有限,对幼儿园教师职业人格构成的界定仍显宽泛,没有突出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的特殊性,基本是采用一般人格特征测量的结果作为参照,仍局限于现状调查层面,缺乏以标准为导向的、可以客观评价幼儿园教师职业人格水平的标准化测量工具,难以对幼儿园教师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实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因此,有必要在明晰幼儿园教师职业人格结构的基础上,开发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幼儿园教师职业人格测量评价工具。本研究基于人格词汇学假设,通过运用幼儿园园长、幼儿园教师及幼儿家长自然语言描述的方法,收集幼儿园教师的职业人格行为表现,形成幼儿园教师职业人格具体特质的理论建构,编制出《幼儿园教师职业人格量表》,并将其标准化,建立区域常模,使其可以作为衡量幼儿园教师职业人格水平的评价工具,应用于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入职选拔与师资队伍建设质量评价的实践工作中。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被试
样本1为前期幼儿园教师职业人格描述开放式调查样本:从沈阳市及周边地区幼儿园中抽取3名幼儿园园长作为访谈对象,抽取20名幼儿园教师和10名幼儿家长作为开放式问卷调查对象。
样本2为预测样本:从沈阳市、本溪市、鞍山市、东港市、凤城市、盘锦市六所城市中的不同性质幼儿园分层随机抽取300名幼儿园教师作为《幼儿园教师职业人格量表》的预测样本。其中,教委公办园106名、政府机关公办园61名、企事业单位公办园47名、私立办园86名。
样本3为正式施测样本:从沈阳市、本溪市、鞍山市、东港市、凤城市、盘锦市、辽阳市七所城市中的不同性质幼儿园分层随机抽取600名幼儿园教师作为《幼儿园教师职业人格量表》的正式样本。根据填写问卷的完整度剔出无效问卷人数后,最后保留有效问卷的人数为561名。其中,教委公办园162名、政府机关公办园138名、企事业单位公办园64名、私立办园197名。
样本4为重测样本:从样本3中选择沈阳市2所公办幼儿园和1所私立幼儿园,从中随机抽取54名幼儿园教师。间隔两周后实施重测,以获取量表的重测信度。
样本5为效标样本:从样本3中选择沈阳市2所幼儿园(公办与私立各1所)的19名幼儿园教师。对这19名幼儿园教师收集相关的教学获奖信息,把幼儿园教师分为有获奖组(7人)和无获奖组(12人)。
样本6为常模样本: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辽宁省中部(沈阳、本溪、鞍山)、南部(大连)、东部(东港、凤城)、西部(盘锦)地区部分城市中的不同性质幼儿园分层随机抽取585名幼儿园教师作为常模团体样本。其中,教委公办园195名、政府机关公办园120名、企事业单位公办园61名、私立办园209名。
(二)研究工具
1.访谈提纲与开放式问卷
按照调查对象的不同,分别设计了幼儿园园长访谈提纲、幼儿园教师开放式问卷以及幼儿家长开放式问卷,让他们分别从自己的视角尽可能多地列举出最能够描述幼儿园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人格特征表现与词汇。
2.自编《幼儿园教师职业人格量表》
该量表为幼儿园教师自陈量表,用来测量幼儿园教师的职业人格水平。包括细心谨慎、监控管教、关心爱护、公正宽容、亲和同理五个分量表,共计24个项目。每个项目的设计是在一个描述句之后提供里克特五点量表式计分选项,即“1非常不符合”“2比较不符合”“3不确定”“4比较符合”“5非常符合”。各分量表与总量表的同质性信度在0.70~0.92之间,分半信度在0.66~0.89之间,重测信度在0.56~0.73之间;经过专家内容评定分析、不同经验水平幼儿园教师在职业人格各个分量表上的差异检验,量表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实证效标效度、结构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并建立了辽宁省城市常模。
(三)研究程序与统计处理
1.量表初始项目的编制
首先,通过对幼儿园园长的访谈、幼儿园教师及家长的开放式问卷调查,收集相关的幼儿园教师职业人格描述词汇,并按词频进行排列统计,由2名研究者共同讨论完成编码、归类与汇总,结合文献的理论推导,形成幼儿园教师职业人格特质的理论建构。
其次,请有关专家(3名心理学及幼教专家和12名心理学研究生)对理论建构的幼儿园教师职业人格结构特质的重要性进行评定。研究者根据专家对特质评定的结果,结合幼儿园工作生活的实际情况,编制《幼儿园教师职业人格量表》的初始项目,共48项。
最后,再请上述专家就量表初始项目内容、可读性、适当性与科学性进行评定与检验,删除认为内容或表达不合理的项目8项,将剩余项目重新排序,形成含有40个项目的《幼儿园教师职业人格量表(预测版)》。
2.量表结构的探索
使用《幼儿园教师职业人格量表(预测版)》对样本2进行调查,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数据结果进行项目分析,删除经矫正的题总相关值低于0.4的项目3项,对剩余37个项目做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斜交旋转的方法进行结构的探索,删除因素载荷低于0.3、因素内项目数少于3,以及与理论建构不相符的项目7项,将余下的30个项目重新编排,形成正式量表,即《幼儿园教师职业人格量表(正式版)》。
3.量表结构的验证
使用《幼儿园教师职业人格量表(正式版)》对样本3进行调查,采用AMOS4.0统计软件对数据结果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检验数据与理论的吻合程度,对幼儿园教师职业人格结构模型进行修正,结合理论建构并删除多重相关的平方小于0.3的部分項目6项,最终确立了包含24个项目、结构合理的《幼儿园教师职业人格量表》。
4.量表的信、效度分析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教师职业人格量表正式施测所回收的有效问卷数据结果进行信度、效度检验,具体包括同质性信度、分半信度和重测信度(用样本4数据)、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实证效标效度(用样本5数据)的检验。
5.量表的标准化:辽宁省城市常模的建立
通过分层随机取样的方法,从辽宁省的各个地区的城市幼儿园抽取幼儿园教师,形成样本6,以样本6作为《幼儿园教师职业人格量表》辽宁省城市常模建立的常模团体。对样本6进行施测,计算常模样本的原始分数,并对其做标准化处理,计算标准分,制成标准分常模,编制常模分数转换表,建立《幼儿园教师职业人格量表》辽宁省城市地区的常模。
三、研究结果
(一)量表初始项目的获得
1.职业人格特质描述词汇的编码与释义
对通过幼儿园园长访谈、幼儿园教师和家长的开放式问卷的调查结果,共收集到有关幼儿园教师职业人格描述的具体词汇76种。剔除与本研究不符、出现频率较低的词汇,将其余词汇按词义相近进行归类编码,共得出“细心、耐心、爱心、同理心、亲和力、仪表、聪敏、监控、宽容、公正、谨慎、管教”12种特质成分,然后对其赋予具体解释,结果见表1。
2.特质与初始项目的专家内容评定
请有关专家对幼儿园教师职业人格特质成分的重要性进行评定(重要评3分、次重要评2分、不重要评1分),剔除了特质平均分低于2分的“仪表”和“聪敏”两个特质,保留了特质平均分大于2分的“细心、耐心、爱心、同理心、亲和力、监控、宽容、公正、谨慎、管教”这10种特质。然后,在每一个特质下编制4或5个项目,获得由48个项目组成的初始问卷。再请有关专家对其合理性做内容评定。若有75%以上(含75%)的人认为该项目不合理便可删除,最终删除8个不合理项目。将剩余项目重新排序,形成含有40个项目的《幼儿园教师职业人格量表(预测版)》。
(二)量表测量结构的探索与验证
1.预测量表的项目分析与结构探索
用《幼儿园教师职业人格量表(预测版)》对样本2收集的数据进行项目分析(计算经矫正的题总相关值),最终删除了3个经矫正的题总相关值低于0.4的项目,保留了37个项目。再对剩余37个项目的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探索量表的结构。结果发现,取样适当性指标KMO=0.94,Bartlett球形检验的χ2=5494.55(df=666,p<0.001),表明样本数据适合做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做直接斜交旋转,按特征值大于1的标准抽取共同因素。按照因素分析法的项目删除原则,删除因素载荷低于0.3、因素内项目数少于3的项目,以及与理论建构不相符的项目共7项,结合碎石陡坡图(见图1)形态最终提取出5个因素,累积解释率为58.89%,模型较为理想(见表2)。
对这5个因素命名与解释时发现,探索出的5个因素结构与最初理论建构的10个特质内容基本符合。因素1由原有的“细心”与“谨慎”特质合并,命名为“细心谨慎”;因素2由原有的“监控”与“管教”特质合并,命名为“监控管教”;因素3由原有的“爱心”与“耐心”特质合并,命名为“关心爱护”;因素4由原有的“宽容”与“公正”特质合并,命名为“公正宽容”;因素5由原有的“亲和力”与“同理心”特质合并,命名为“亲和同理”。同时,根据表2中各个因素的变异值大小可知,“细心谨慎”是最重要的幼儿园教师职业人格特质。最后,将最终剩余的30个项目重新编排顺序,形成《幼儿园教师职业人格量表(正式版)》。
2.正式施测量表结构的验证
用《幼儿园教师职业人格量表》(正式版)对样本3收集的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见表3)。初始模型M1的RMSEA拟合指数较高,GFI、CFI、TLI、NFI、IFI拟合指数较低,所以需要对初始模型进行修正。根据修正指数的结果,删除了多重相关的平方值小于0.3的4个项目,以及在探索性因素分析阶段认为理论建构内容仍然不太理想的2个项目,最终删除了6个项目。以剩余24个项目模型作为修正模型M2的各项拟合指数均达标良好。这表明《幼儿园教师职业人格量表》的5因素结构的合理性得到了验证。
(三)量表信度、效度分析
1.信度分析
分别计算各个分量表与总量表的同质性信度(克伦巴赫α系数)、分半信度(斯皮尔曼-布朗分半系数)和重测信度(皮尔逊相关系数)。结果发现,在同质性信度上,各个分量表在0.70~0.80之间,总量表为0.92;在分半信度上,各个分量表在0.66~0.78之间,总量表为0.89;在重测信度上,各个分量表在0.56~0.68之间,总量表为0.73。各项信度系数都较为理想,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
2.效度分析
(1)内容效度
首先,在量表初始项目编制过程中的专家评定确保了量表项目在质上的内容效度。其次,对五个分量表与总量表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可知(见表4),五个分量表与总量表之间均呈现较高的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五个分量表之间均呈现中低水平的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五个分量表与总量表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量表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
(2)结构效度
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量表的结构与数据拟合较好,各项拟合指数理想(见表3的M2模型),项目因素载荷较高、误差变异较小(见表5),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
(3)实证效标效度
以幼儿园教师的教学获奖情况作为评价幼儿园教师工作质量的实证效标,并假设职业人格水平高的幼儿园教师工作质量更好。于是对样本5的有获奖组和无获奖组幼儿园教师的职业人格差异做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6)。结果发现,在五种职业人格特质上,有获奖者的表现水平均显著高于无获奖者,这表明量表对效标具有较好的预测效度。
(四)量表的标准化:辽宁省城市常模的建立
以样本6(即常模样本)收集的数据,按照年龄、教龄、受教育水平分组显示的辽宁省幼儿园教师五种职业人格特质及职业人格总量表分数的描述统计结果见表7、表8、表9。首先,以幼儿园教师的年龄、教龄、受教育水平为自变量,幼儿园教师职业人格的五种特质为因变量做多因素多元方差分析(MANOVA)。结果发现,多变量检验(Wilks' Lambda检验)与单变量检验结果均显示不同年龄、教龄、受教育水平的幼儿园教师之间在五种职业人格特质上的差异均不显著,表明由年龄、教龄、受教育水平区分的幼儿园教师小团体分数不存在異质性,故在制定常模时,不需要按照这些变量建立分组常模。其次,根据常模团体的测量结果,制定标准分常模,即以Z分数为导出分数的量表,形成辽宁省城市《幼儿园教师职业人格量表》的标准分常模转换表(见表10)。同时,为了方便理解,表中将Z分数转化成T分数。通过此常模转换表,可以衡量出某个幼儿园教师个体的职业人格水平在辽宁省城市幼儿园教师中所处的位置,幼儿园教师个体所得T分数的值越大,其职业人格水平越高。
四、结果讨论
(一)《幼儿园教师职业人格量表》的测量结构
经过严格的心理测量学编制与分析过程,本研究编制出《幼儿园教师职业人格量表》,发现幼儿园教师的职业人格由“细心谨慎”“监控管教”“关心爱护”“公正宽容”“亲和同理”五种特质构成。其中,“细心谨慎”是指幼儿园教师对待幼儿心思细密、考虑周全、慎行于事。这是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最重要的职业人格特质。“监控管教”是指幼儿园教师的课堂监控力及对自身在幼儿面前言谈举止的自我控制。“关心爱护”是指幼儿园教师真心喜爱幼儿,对幼教工作不厌其烦,体现在对幼儿的喜爱和关心照顾方面。“公正宽容”是指幼儿园教师公平正直、没有偏私,且即使由于幼儿的某些行为对教师产生不好的影响也不会追究其责任的一种为人作风和处事态度。“亲和同理”是指幼儿园教师能够站在幼儿的角度理解幼儿,同时受到幼儿的信任和喜爱,愿意和其在一起。
职业人格强调个体人格倾向与职业性质之间的匹配度。因此,幼儿园教师的职业人格必然是与幼儿教育的工作特性相一致的。这决定了本研究所得幼儿园教师的职业人格特质构成与以往针对其他学段教师的职业人格构成研究结果有明显的差异性。面对身心尚未成熟、不具备完全独立性的幼儿,特别要求幼儿园教师处处“细心谨慎”,注重对正在萌芽发展的幼儿行为的“监控管教”,以及给予幼儿如母亲般的“关心爱护”;而中小学教师则更需要在日常的课堂上注重“教学严谨性”,坚守“职业有恒性”。同时,作为教师,其面对的职业对象都是拥有复杂意识与情感的人类个体,这决定了本研究所得幼儿园教师的职业人格特质构成与以往针对其他学段教师职业人格的研究结果也有一定相似性,即都特别强调教师要对学生抱有亲和与包容的情感与态度,维持和谐的师生关系。例如,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的各种幼稚行为表现要做到“公正宽容”“亲和同理”,而中小学教师要对思维与情感活跃的学生表现出“师生亲和性”和“人际协调性”。
(二)《幼儿园教师职业人格量表》常模的使用
本研究首先按地区抽取了辽宁中部、东部、西部、南部、北部的样本,然后又按年龄、教龄、受教育水平三个层次,从各层次样本中随机抽取若干被试作为常模样本。由于常模样本教师全部来自辽宁省城市幼儿园,故该常模标准适用于城市幼儿园教师。同时,研究还发现幼儿园教师职业人格在年龄、教龄、受教育水平上均无显著差异。可见,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年龄、教龄、受教育水平对其职业人格影响不大。根据霍兰德的职业人格理论,个体的人格类型与环境呈补偿性适应。如果行为在环境中得到足够的强化或满足,个体将保留这种行为;反之则会去改变环境,或者改变自己。也就是说,幼儿园教师职业人格主要取决于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等职业因素,而非年龄、教龄、受教育水平等幼儿园教师个体因素影响。
由于本研究中幼儿园教师职业人格分数的分布形态基本为正态分布,所以采用了以正态化分布为基础的标准分常模分数,并建立了包括原始平均分数段、标准分数Z(即常模导出分数)及T分数对应关系的常模转换表。由于Z分数有正负之分,为便于量表使用者及受测者理解,本研究又将Z分数做了二次线性转化,将其转化为T分数,去掉了标准分数的负号与小数点。
由于本研究建立的是辽宁省城市幼儿园教师常模,所以应用此量表对辽宁省内城市幼儿园教师的职业人格进行调查是可行的,相对于其他地区或者农村幼儿园教师而言,此量表只可作为研究的一个参考。
通过本研究所建立的常模转换表,既可以确定幼儿园教师个体职业人格水平所处的位置,了解幼儿园教师的职业人格水平;同时也可以為幼儿园教师聘用和选拔提供测评参考标准,有助于幼儿园教师人才甄选的应用。此外,本研究还针对幼儿园教师职业人格的五种特质分别建立了分量表的常模转换表。使用此表可以直观地看到幼儿园教师在各个职业人格特质水平上所处的位置,使测试结果的解释更加具体。
总之,本研究编制出了由细心谨慎、监控管教、关心爱护、公正宽容、亲和同理五种特质24个项目构成的《幼儿园教师职业人格量表》,其信度与效度均达到测量学要求,并经过标准化过程,建立了辽宁省城市幼儿园教师职业人格常模标准。可为幼儿园教师的职前培养提供指导标准,也为职后队伍质量测评提供测量工具与标准。
参考文献:
[1]崔虹.幼儿教师职业人格量表的编制及辽宁省城市常模的建立[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1.
[2]雷小波.论幼师职业人格的教育功能[J].学前教育研究,2001(1).
[3]谢姗姗.《中学教师职业人格问卷》的初步编制[J].校园心理,2011(5).
[4]谢姗姗.中学教师职业人格与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其关系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9.
[5]符源材.中小学教师职业人格、归因方式与职业倦怠的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14.
[6]连坤予,谢姗姗,林荣茂.中小学教师职业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工作投入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7(6).
[7]左吉玉.青岛市幼儿教师人格特征初探[J].心理科学,1998(5).
[8]李荟.幼儿教师人格特质的调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9]杨敏,朱丽丽,张瑛.优秀幼儿教师人格特征研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1(3).
[10]邝廷舜,李城,许晓梅,李晓云,范晓荧.优秀幼儿教师人格特征的对照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2).
[11]刘丹.幼儿教师职业倦怠与人格特征、情绪智力关系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7.
[12]余红梅.幼儿教师人格特质与工作满意度的相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13]李开炜.幼儿教师人格因素、职业倦怠和离职倾向的关系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14]王彩凤.幼儿教师人格类型与其职业认同的关系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
[15]朱晓红,徐朝阳.幼儿教师职业人格发展状况、问题及优化建议——以呼和浩特市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0).
(责任编辑:赵昆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