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媛 江冬梅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责任担当”列为我国学生六大核心素养之一。长期以来,无论在家庭还是学校,孩子应该自己做的事情很多都由家长和老师包办代替,这种做法导致孩子责任意识淡薄、担当能力不强。那么,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笔者认为要以生活为土壤,使学生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人的事情帮着做,集体的事情争着做”的意识,这种意识就是责任担当意识。
一、让责任担当的“根”深扎在家庭生活中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的第一课,帮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枚扣子。在家庭生活的实际中要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
(一)借助榜样的力量
作为父母,想要把孩子造就成一种什么人,首先自己应该先成为什么人。家长要以身作则,把家务处理得井井有条,把双方老人照顾得无微不至,把邻里关系处理得和和睦睦;在公共场所遵守各项规范纪律,主动帮助他人,等等。
另外,任何一个家庭不可能总是风平浪静,当家庭生活出现大大小小的问题时,家长要勇于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积极解决这些问题,为孩子树立有责任担当意识的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责任担当意识的形成。
(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家長要让孩子明确家庭生活中什么是自己的事情,要让孩子知道清洁自己的房间卫生、整理自己的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等都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如从早上开始,自己定闹钟起床,穿衣,叠被子,洗漱,背书包上学;晚上放学后,自己按时写作业,进行课外阅读,打扫房间,准备好第二天上学的学习用品等。
(三)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家长要让孩子知道自己是家庭的一员,要为家庭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择菜、洗菜、洗水果、盛饭盛菜、收拾碗筷、擦餐桌、洗碗筷等,都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家长要有意识地在这些家务劳动中放开孩子的手脚,给孩子空间和时间,让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有用武之地,树立有责任担当。
家长要耐心地教给孩子做好事情的方法,并适时适度地给予孩子鼓励和提醒,逐步让孩子成为有责任、能担当的好孩子。
二、让责任担当的“根”生长在学校生活中
小学是儿童从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第一站,是一个人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学校既是学生学习知识、增长才智的重要场所,更是培养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主阵地,而教师更不能忽视在学校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
(一)在班级管理中培养
很多有经验的班主任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的主人、都有一份责任担当,通常不仅实行班级干部轮流制,还实行分组班级管理制。全班的学习、纪律、卫生、体育、文艺、劳动、图书管理等都有专人负责,各小组事务也都有专人负责,实现了人人有事做,人人都不是旁观者。这种班级管理方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二)在合作学习中培养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之一。合作学习是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某一项学习任务。这种合作学习既有在课堂进行的,也有在课外进行的。无论在什么地方进行,合作小组都要有明确的分工。大家既要很好地完成自己的任务,还要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帮助他人完成任务。通过合作学习,在团结互助、体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三)在轮流值日中培养
轮流值日是将“保持卫生,人人有责”的意识落实为行动的有效途径。在每周轮流一次的值日中,打水、扫地、拖土、摆放桌椅、擦桌椅、擦黑板等任务各有分工、各有担当,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完成值日工作,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四)在课间游戏中培养
玩是学生的天性,教育者可将责任担当的培养置于学生乐在其中的游戏当中。比如跳绳、打口袋、跳皮筋、老鹰捉小鸡、踢足球、打篮球等游戏,每种游戏活动的不同角色都有不同的分工,每个人都必须竭尽全力担当起自己的责任。这样,在不知不觉的游戏中,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五)在学校集体活动中
集体活动是培养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载体。比如升旗仪式时,中队辅导员要对全体少先队员进行明确的分工,谁主持升旗仪式,谁当升旗手,谁当护旗手,谁负责国旗下献词中的领诵、合诵……从各自准备到集中排练,每个人都会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各负其责才有成功的可能。多组织这样的集体活动,会促进孩子成为有责任担当的学生。
三、让责任担当的“根”伸展到社会生活中
社会是孩子成长的大课堂。社会参与是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之一。《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为社会服务是受人赞赏的道德理想。”教师和家长可以亲自带领学生走出家庭、走出校园,跟学生一起进行有益的社会活动。如节假日,组织学生到社区或村委员会打扫卫生;植树节,组织学生参加植树种草活动;重阳节,组织学生到敬老院或孤寡老人家里进行慰问;读书节,组织学生到图书馆参加好书推荐活动;环保日,组织学生到街道清理垃圾广告等。经常组织学生参加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公益活动,有利于不断地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当然,除此之外,教师和家长还要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和公共规则。如不随手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买东西要排队、坐车要把座位让给有需要的人,走路要右侧通行……不仅自己做到,还要提醒身边的人自觉维护公共秩序。总之,要让孩子从我做起,做一个有责任担当的小公民。
高度负责、勇于担当,是一种气魄,更是一种精神,是否有责任担当是衡量一个学生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尺。培养学生责任担当意识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教育的重要目标。如果说教育是农业,那么生活就是教育的土壤,教育者应该扎根生活的土壤,从小事做起,从日常做起,培养既能自强自立,又能服务家庭、服务他人、服务社会、胸怀天下、有责任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责任编辑:赵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