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典民
摘要: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建筑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受到了广泛重视,为了有效建立完整的控制机制,要整合控制要点和管理规范,打造更加完整的过程化管理模式,尤其是火电机组输煤系统,要对每个施工要点予以监督,优化建设质量的同时,促进机组输煤系统运营管理的进步。本文结合实例对火电机组输煤系统建筑工程质量存在的隐患问题和质量控制措施展开讨论,仅供参考。
关键词:火电机组;输煤系统;建筑工程;质量控制
一、工程概况
本文以某电厂火电机组工程项目为例,工程位于南方某市郊区,东北方向距离市区开发区约为7km,距离高速公路也较近。工程项目拟建设2*660MW级燃煤机组,并且配合机组项目要建设以下设施:1)烟气脱硫装置;2)烟气脱硝装置。与此同时,为了后续电厂发展,要在施工过程中预留再扩建的条件。
二、火电机组输煤系统建筑工程质量隐患问题
为了有效提升施工项目质量水平,施工部门对施工方案进行了预设和分析,并且对可能存在的质量隐患问题予以梳理。
一方面,关键部位质量控制隐患问题。在火电机组输煤系统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因为施工人员责任意识不到位以及规范标准落实不明确等问题造成的影响较为突出,尤其是对土方工程项目、煤泥沉淀池施工、钢筋施工。混凝土砌筑施工等单元,若是不能进行精细化细节质量监督管理,就会出现技术工作无法满足规范要求的问题,必然会影响整体工程项目的综合质量。
另一方面,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措施落实不到位也是造成质量控制隐患留存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质量控制的思想认知不到位,相应部门的质量监督管理失衡。基于此,要对质量控制和约束标准进行集中管理。
三、火电机组输煤系统建筑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为了打造更加精品的火电机组输煤系统建筑工程项目,相关部门要积极落实完整的控制机制和管理措施,践行更加系统化的质量监管流程,注重施工过程的质量创优管理要点,从而提升整体项目的运行管理效果,一定程度上实现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益的共赢。基于此,要对火电机组输煤系统建筑工程的具体流程进行针对性质量监督,从土方工程施工、输煤系统工程施工、钢筋工程施工、混凝土工程施工、砌筑工程施工、門窗工程施工等方面入手,打造完整的全过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有效优化火电机组输煤系统建筑工程的实际水平。
(一)火电机组输煤系统土方工程施工
对于火电机组输煤系统建筑工程而言,土方施工项目是较为关键的环节,施工过程要结合规定的技术应用标准有序开展,并且要结合地质资料和周围建筑物资料等落实标准化施工控制模式。
第一,在施工过程中,要结合施工方案沿着基坑壁四周完成临时性排水沟和集水井的设置,避免坑外水对基坑造成影响。
第二,在表层土方开挖工作中,基坑的第一层土方开挖要结合施工要点以及进程进行控制,上层一般采取的是两台普通挖掘机完成开挖处理。
第三,土方工程中要对工程量进行合理性的计算。1)若是平整的场地,主要是按照建筑物外墙外边线每边增加2m作为基础进行平方米的计算;2)若是进行沟槽的挖掘,则要按照沟槽长度*沟槽截面积的立方米进行计算;3)若是挖基坑和土方,要分为放坡和无需放坡,有效进行针对性数据处理[1]。
(二)火电机组输煤系统工程施工
在火电机组输煤系统输煤系统工程施工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依据具体施工方案和施工组设计要求完成相应的控制工作,提升对应管理模式的规范性,从而一定程度上提高整体质量控制的水平。
第一,对施工缝沉降缝进行质量监督,因为火电机组输煤系统中需要进行卸煤沟设置,因此,地下部分箱型结构设计就要按照纵向沉降缝予以分段处理,按照水平施工缝控制模式有序开展相应作业。值得一提的是,施工缝主要采取的是钢板止水处理,利用通长焊接的方式和墙体钢筋进行连接,并且完成混凝土浇筑施工操作,避免位移问题对整体工程细节造成影响。例如,本工程项目中沉降缝要沿着纵向每间隔24m设置一处,沉降缝宽度为50mm,利用橡胶止水带进行止水操作,并且在沉降缝中嵌入沥青,从而保证整体结构的密实度。
第二,底板和侧墙系统工程施工质量监督,要结合实际应用方案提升整个工程项目的防渗效果,有效避免裂缝对工程质量造成的影响,完成配合比设计工作的同时,完善浇筑管理过程。尤其是对内外温差予以控制,在浇筑完成后要利用覆盖麻袋+洒水养护的方式,养护时间要控制在14d左右,保证浇筑效果符合预期。
第三,要对边坡回填过程进行质量监督。本工程项目中卸煤沟主要利用的是碎石进行回填处理,基础性压实系数>0.94,并且要在爆破胡,应用石渣完成分层回填处理,而针对卸煤沟底板以下5m位置都要进行碾压回填控制,每层的厚度约为25cm-30cm。另外,针对卸煤沟底板以上利用自卸车石渣运输处理,完成摊铺后进行碾压,碾压速度控制在2
第四,要对场地进行排水坡度的质量监督,结合施工项目的整体情况和具体施工环境完善排水沟设置工作,并且按照不同方向完成排水处理,基础性排水坡度要控制在2%以上,在完善标高确定数值的同时,对电缆沟标高予以标注,从而保证施工项目场地内排水的通畅性。值得一提的是,在排水处理工作中,每一个基坑内部要设置对应型号的钢管,结合本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选取
(三)火电机组输煤系统钢筋工程施工
对于火电机组输煤系統建筑工程项目而言,钢筋工程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施工部门要践行标准化施工操作流程,完善施工细节管理水平的基础上,强化具体流程。
首先,钢筋加工厂内要完成配料处理和加工处理,尽量实现半成品施工,一定程度上减少施工现场的绑扎量,并且,在加工现场主要是借助直螺纹套筒进行连接控制,并且要对钢筋进行质量验收管理,按照差异化材质以及规格进行存放和监管。
其次,在钢筋下料处理的过程中,施工部门要秉持精细化处理机制和施工模式,核对图纸的基础类型后,有效结合直径参数以及数量完成钢筋取样下料处理。例如,在钢筋下料前,要保证盘圆钢筋得以调直。
最后,在混凝土浇筑工作开始前,要结合钢筋保护层的厚度进行相应参数的分析和设定,确保各个节点抗震性能和钢筋锚固长度等参数都能满足应用要求,一定程度上维持施工规范要求和设计要点,保证钢筋施工流程的完整性和质量水平。
(四)火电机组输煤系统混凝土工程施工
在火电机组输煤系统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施工较为重要,施工部门要落实系统化配合比应用管理机制,借助电子秤自动计量的方式对砂、石、水等进行分析,有效对水灰比予以控制,从根本上调整配合比和用水量,从而提升应用效率。
一方面,混凝土拌制的时间要控制在90s以上,混凝土运送到浇筑地点后要结合规定完成坍落度的分析[3]。需要注意的是,若是出现离析现象,则要在浇筑前完成二次搅拌处理,确保能避免安全隐患的留存。
另一方面,混凝土浇筑工作开始前,施工部门要对模板内的杂物以及钢筋上的油渍予以集中控制,有效提升施工精细化处理水平,针对已经浇筑的混凝土要保证强度能在1.2MPa以上,有效进行浮浆的凿除和软弱层的控制。
除此之外,在浇筑混凝土工作开始前,要铺设3cm到5cm之间的砂浆,其实际的配比参数要和混凝土一致。只有保证砂浆浇筑的合理性,才能继续进行混凝土浇筑,首层浇筑的厚度也要得以有效控制,要维持在30cm以内,结合标高对混凝土浇筑高度进行集中检查,振捣操作结束后则可以使用木抹子完成抹平处理。养护方式要结合实际情况和施工环境进行确定,养护周期一般维持在14天左右,确保能避免裂缝问题对整体质量效果造成影响,打造更加系统化的施工流程和控制模式。
(五)火电机组输煤系统砌筑工程施工
为了进一步提升火电机组输煤系统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就要对砌筑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结合施工项目控制点要求和建筑图纸设计规范,要对砌筑墙体位置进行确定,并且要求监理部门完成验收工作。因此,在砌筑工作开始前的1天到2天,施工部门就要对空心砖进行浇水湿润处理,一般而言,要将含水率控制在10%到15%之间,从而维持砌筑管理的时效性[4]。
第一,针对竖缝要利用挤浆法完成处理工作,一定要控制不能出现透明缝,不能利用水泥浆进行灌缝处理,维持灰缝的平直效果。
第二,针对砖墙的转角位置和交接位置,要进行同时性砌筑处理,若是无法进行同时性留槎,则要砌筑成倾斜为一定角度的斜槎,角度的控制十分关键。与此同时,砖墙结构中也要留置临时性的施工洞口,距离墙边要控制在500mm以上,洞口的宽度则要用纸在1m以内,提升应用控制和质量监督的合理性,避免出现异常现象对整体施工过程和施工质量产生影响,按照标准化数据参数完成设置工作,优化砌筑工程施工质量。
(六)火电机组输煤系统门窗工程施工
门窗工程项目主要采取的是成品安装,保证成品满足设计要求并且具备质量合格检验书即可,借助砌筑方式、抹灰架子处理方式等进行集中管理,优化控制结构的同时,建立完整的水平度校准和垂直度校准,完善施工流程的同时,打造更加精品的工程项目。值得一提的是,门窗的安装最关键就是要保证位置的准确性,完善规范要求的同时,提高安装综合水平,维持项目的实际效果和应用质量[5]。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质量控制机制建立的过程中,要想提升火电机组输煤系统建筑工程质量水平,就要落实系统化管理机制,促进质量管理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对目标管理要求予以监督,优化管理模式和跟踪检查效果,一定程度上打造更加精细化的施工监管流程,促进工程项目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志校.探析火电机组输煤系统建筑工程质量控制措施[J].建筑技术开发,2017,44(5):125-126.
[2] 李小荣,屠庆.输煤系统分仓计量的设计与应用[J].自动化仪表,2016(6):91-94.
[3] 刘军舵,李绍卿.新建机组输煤系统在设计和试运行中出现的若干问题探讨[C].全国火电600MWe级机组能效对标及竞赛第十四届年会论文集.2016:774-777.
[4] 务仁,王汝贵.大容量输煤系统火车卸车设施设计方案研究[J].水利电力机械,2017,29(6):1-8.
[5] 陈晨.火电厂输煤系统由模拟盘操作方式改造为DCS控制系统的应用[J].大科技,2017(29):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