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君
学龄前幼儿进入一年级以后怎样适应新的教育环境、新的学习方式、新的人际关系、新的身份角色,作为教师,研究小学一年级新生适应新学段的生活策略,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一年级新生的适应问题的表现
一年级新生入学的常规管理,是许多老师的头等难题,由于对新学校的规章制度很不适应,许多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画画、玩橡皮、折纸、随便说话、吃东西、下座位,有的听到上课铃声不回教室,好像上课与他无关。这些不良行为都会对学生学业产生不良影响。
二、一年级新生的适应问题的表现原因分析
1.情感因素。一年级的学生离开了原来熟悉的老师,同伴,对新环境的老师、同学从情感上不能接受。
2.学习环境的改变。在幼儿园里,孩子们很自由、很轻松,他们的环境中充满了游戏和玩耍,而进入小学多了很多的规矩和约束,对他们而言失去了许多“自由”。
3.教育内容的差异。幼儿园时期,孩子们以游戏为主导,在教学中是以直观形象的东西展现的他们面前,幼儿乐于接受。而小学的知识则更多以抽象的展示在学生面前,不易接受。
4.教学方法的不同。幼儿园时期,孩子们以游戏为主导,孩子們更多的是接触玩具、游戏,没有那么多的约束;而进入学校后,规矩多了,要求学生能在40分钟的课堂上有规矩、懂规矩,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定的专注力。
三、一年级新生的适应能力养成的策略
1.重视幼小有效衔接,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进入小学后,孩子过的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活,孩子动作慢、能力差,势必会影响他的学习。我从多年的观察中发现,小学阶段,学习成绩优秀的往往是那些能力强的学生。可见,为了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管理,在学龄前,孩子能做和应该做的事情,应让孩子自己去做。老师和家长要帮助他们在实际行动中克服困难,给他们立规矩,规范言行,而不要代替他们克服困难,以便进入学校后能较快地适应。
2.激发孩子对新校园的向往之情。
一般来说,孩子到了六、七岁,心理和身体各个方面都基本上具备了接受小学教育的条件。这一阶段,儿童开始羡慕小学生的生活,羡慕新书本、新铅笔盒、新书包,羡慕红领巾等。儿童心理的发展和客观环境的影响,使他们产生了上学读书的强烈愿望,家长和老师鼓励孩子成为一年级的学生,首先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自己的事自己做,并且养成不拖沓的毛病。
四、进入小学后要重视常规教育
1.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为了消除新生刚入学的陌生感,应当和学生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到温暖、安全、愉快,这样能尽早消除学生进入新环境的不适应。
2.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起始阶段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如队列、坐、立、走的姿势、写字的姿势,值日,书的摆放、举手回答问题等,都要按常规要求去做。刚开始一年级孩子很难接受这样严格的常规教育,所以教师要有效地引导他们,帮助他们,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展“我是小能手”的活动,从而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生活。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节课40分钟,在有限的时间里,要学会听老师讲课。作业能主动按时完成,不拖沓。回家养成预习新课的好习惯。
4.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进入小学后,学生的生活范围扩大了,这就需要重新适应新的群体生活,教师应通过各种方法树立集体意识,让学生体验到我是集体“一份子”的快乐,增强集体的荣誉感。有一名小女孩田某某,刚入学时是一个胆小、害羞的女孩,你问她她也不说话,下课了也不离开座位,针对这种情况我有意识的亲近她,并且和她一起跳绳,和她一起值日,慢慢地她把我当成了朋友,现在她变得开朗了许多。
幼儿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和教学活动进行。进入学校后,上课成为学习主要途径,除了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还需完成学校规定的学习任务,这时有些孩子会出现不适应、不习惯,所以要做好幼儿园和小学衔接。幼儿园应提前做好入学准备工作,重视大班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家长教育、帮助和引导他们平稳地过渡。这三方面的联动将会对孩子进入小学生活后步入良性的发展,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为了规范学生的是言行,增强学习的责任心,班级开展了“我是小能手”比赛,如画画、讲故事、写字、读书等活动,均收到良好的效果,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
幼儿园、家长、学校三方有效合力,孩子的变化有目共睹,行为习惯有了很大的进步。有的成为“文明之星”,有的成为“故事大王”,他们所在的班级被评为“文明班级”,得到了家长和学校的认可。儿童的发展有时是与他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关的,老师之间要做好新旧环境的衔接,老师与家长之间也要做好新旧环境的衔接,这样有利于儿童进入小学后充分利用在幼儿园所积累的知识,发展自身的潜能,为他们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