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珍梅
大学语文在中国高校的课程中一直不可缺少。这里所陈述的是广义的大学语文。大学语文在广义上讲是大学语文类课程的总称,通常包括阅读欣赏、口才训练、应用文写作三门课程。
大学语文的学习对大学生人格素养的提升有促进作用,但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如何考评,因为学校不同,表现为多种不同的状态。尤其在高职院校,“就业导向”特点,在育人的基础上还要兼顾“就业”的功利需求,所以有的院校是选修有的是必修,课时量也设置不同。
一、大学语文与德育的关系
德育是五育之首,而由于大学语文课程本身的德育优势,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互为促进的。
首先,就是人文性。入选大学语文课程教材的篇章大多数都是中外的经典作品,很多是经过悠久的历史积奠而保留下来的经典作品,不仅有较强的文学价值更有极高的人文修养和道德水平。
其次,就是审美优势。文学作品能够历经多年而未曾被掩在芸芸作品之中,其对世界的审美把握,真善美的价值内涵都有其时代的共性,虽不是时代最流行的,但在不同的时代都会产生不可替代的影响力。文学作品的完成于审美主体,也就是指读者以审美的态度看待文学作品,从而产生的感受、顿悟,获得精神的愉悦和满足,从而真正让作品完成,并且内化为“个人”的审美。而作品的审美价值明显的区别于作品的其它任何属性。
最后,作品中蕴含丰富的“德”的探索。大学语文所选的文学作品,有很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品,主要在人的“德”“行”上有所讲述,尤其对人的本性有多方探讨。例如: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学得人性本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最终孟子的性善论成为了社会主流,提倡人们要内省和品德修养、进行人格的自我完善、行为的自律。
从而可以看出,大学语文在高校教育中仍然是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可以说,大学语文学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文化。
二、实现大学语文德育功能存在的问题
1.学生不重视。在高职院校中,大多孩子们一进学样的初衷就是为了学好专业、正常毕业,找一份不错的工作。对于语文学科,在学生心中,也就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学生在潜意识里自动忽视了大学语文的重要性,没有兴趣,不够主动,完全靠教师通过课程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短短一学期的学时里解决是非常困难的。
2.定位很高,但事实相悖。不论是社会导向还是学院要求,大学语文的课程地位从未被看低过,甚至提升的很高。然而,在实际教学生活中,由于大学语文课程见“成果”很慢,在专业建设中的功用多数呈“隐性”。因此当大学语文与专业建设狭路相逢时,不是“被迫让路”就是“绕道而行”。那么大学语文学科中的“德育”功能,就会显的更为弱小,没有力量。
3.二者内容略有脱节。大学语文教育和德育具有一定的共通之处,教育内容联系密切,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更有赖于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要达到促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教学目的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二者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如何在大学语文中挖掘出德育元素,這是非常重要的,每篇作品的个性化是要考虑的首要问题,不能用统一的德育概念完全替代所有的教学内容。而大学语文对学生的情感、道德方面的影响却比较隐蔽,属于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不能立时见到效果。
三、实现大学语文德育功能的对策
第一,就是“武装”任课老师。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把握好学习的目标,促成其能够通过自我学习获得应有的文化,才是真正的意义所在。那么应该如何“武装”教师呢?一是要让老师在思想上去开发大学语文学科中的“德育”元素;二是要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想办法将“德育”元素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三是要让教师引导学生将大学语文学科中所感悟到的“德育”体验熔入到生命中。这就要求教师该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将理论学习和个案分析结合起来,使学生具有更强的文学鉴赏能力的同时接受更为重的要“德育”教育。例如《诸葛亮舌战群儒》选段中,教师在授课中要“立德”,可以提出为什么诸葛亮会成为“传奇”?会被刘备如此相信?可以帮助刘备占据蜀中?教师可以抛出问题,让学生讨论,然后教师引导,让学生发现“诸葛亮”及周围人和事,只有有“德”才能发挥才智。
第二,创设氛围。独木难支的道理大家都是懂的,而孟母三迁也是为了他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那么大学语文学科德育功能的发挥是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的。仅靠上文提到的教师重视武装自己是远远不够的。一是教师虽是“师”但也需要他人的鼓励和认可,二是建设大的氛围仅靠一己之力非常困难,需要从学校这个层面总体构建才可以达到“良好”的德育氛围。例如,作者曾在工作中看到同一位老师给两个不同的班级上课,学生评价分数相差达到10多分。当我究其原因,打低分的班级的学生说这是公平的,我们给所有的教师分都不高,这位教师的已经很高了;而问及打高分的班级,学生们说,老师上了一学期课很辛苦,我们打分太低会让老师伤心,况且老师上课很用心,在优秀的分段里我们再客观的分出高低就好了,依然是公平的。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两种情况和认识出现呢,原来平时两上班级辅导员对学生的教育一个是教会他们要学会感恩,一个是从未提及相应的话题。这不只是学生的文化差异,更是系与系的文化差异,归根结底是氛围倡导的差异。所以,学校对德育功能的氛围的营造是大学语文甚至是所有学科发挥德育功能的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