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雨田
摘 要:当今时代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成为人们日益和关注的话题。当人工智能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崭露头角时,人们不禁开始思考艺术家这个职业是否也可以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在Google推出一些列与艺术有关的软件以后,人工智能能否进行艺术创作有了很多的实际案列,但是中国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无论中国古代传统的绘画艺术和书法艺术都是独一无二的水墨融合之佳作。是否人工智能技术真的可以取代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带着这个问题,作者展开了调查与研究,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与现实用毛笔书写的书法进行对比的方法,阐明了作者并不认为人工智能可以取代书法艺术的观点。
关键词:书法;人工智能;艺术;墨色
一、课题由来
随着近些年科技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都方兴未艾。而在文化领域也同样如此,Google的人工智能系统deep dream作的画在佳士得拍出8000万高价;机器人写书法的新闻更是屡见不鲜。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提出中国要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并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由此引发了我对传统书法艺术能否被人工智能所替代这一问题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在这个背景下,人工智能能否取代书法艺术的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次研究作者通过在线问卷的形式调查了50位受访者。通过以上的调查,不难发现,受访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同时,96%(见下文表5)的受访者认为人工智能目前是不可能取代书法艺术的。人们的意识在这个人工智能的时代将会起很大的作用,也相信人们可以带动更多人传承和发扬书法艺术和中国乃至世界的其他传统文化。(表3、表4中有具体的数据分析)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研究
书法,是中国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过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从先秦的篆书,到秦时隶书,再到后来的楷书,行书,草书,而书法也从本来普通的书写方式到如今的一种艺术形式。而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情感,始终是亘古不变的重点。米芾是一位富有情感的书法家。米芾的书法癫狂,他笔势挺拔,随著用笔的快慢、轻重、起收及转折,收放自如,表现灵动,结体纵长倾侧,写法字字不同,及书变化之能事,展现米芾不偶於俗的个人特质。后人许多人都对他饱加赞赏。明代庐州府同知刘师朱:清风灏气,至今袭人。清代书法家王文治:天姿辕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明代书法家董其昌:①沉着痛快,直夺晋人之神;②米元章书,笔锋灿烂,少奇多怪,意到力寡,正当逸处,却有懒笔。如高阳酒徒,醉后便欲凭儿。
王羲之也是寓情感于作品中的大师。与客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右军在当时清幽的环境里,与宾客宴饮,欢饮达旦,自然可乐了,因此,在他的传世之作《兰亭序》中,涂改很多,粗细变化明显,浓淡墨色交替掩映,真是大作。世人也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真是再恰当也不过了。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则也是一篇这样的佳作。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谋反,“安史之乱”爆发。颜真卿的兄长惨遭杀害,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季明的首骨携归,援笔作文之际,悲愤交加,情不自禁,一气呵成此稿。其中的横势与奇险为前人所不及,而这种草书中惯常的政治情怀也是其笔意的通达的缘由。情感于政治往往是分不开的。一个人的师徒失意亦或是平步青云,国破山河亦或是阖家美满,都牵动着人的情思。二战中情感在疏忽法中的表达,也成为一种行云流水的意义所在。
书法也是人性格的表现和内在修养的真实反映。宋徽宗赵佶是个很好的例子。作为主上的赵佶不是普遍的个人,他联结这个国家的命运,故他的心理流动,心理状态与时局相关,他的书迹反映的是他的国家与子民的强弱与成败与否。另一首瘦金体的秾芳诗揭示的意味更为明显:“秾芳依翠萼,焕烂一庭中。零露沾如醉,残霞照似融。丹青难下笔,造化独留功。舞蝶迷香径,翩翩逐晚風。”这首诗更贴近文章的标题之意,因为赵佶观看的庭中之花其实就象自己的水墨之花的瘦金体,生活中的花与他的墨花,其实有了相同相近的意味,所不同的是生活中的花是会谢的,而他的墨花虽然揭示他与王朝的命运,但水墨之花却成为永恒的记忆,尽管今天看来仍然是脆弱而不雄浑。
而如今书法的目的不仅仅是抒发感情和反映性格,而且还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在现在这个时代,书法的意义与以前不同。曾经书法作为书写工具,广泛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如今,效率的追求等各种原因,书法开始走向另一种新的形式——传承与提升。书法走进学生的课堂,人们通过学习书法技巧与书法的知识和鉴赏,在对书法逐步了解的同时,培养起对书法的一种兴趣,更重要的是一种在中华源远流长的文化的肯定、自信和决心。也由此,书法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火炬,引导着,推动着其发展也是在这时,书法的研究也会反作用于书写者自身,修养其身心,开拓其视野,对其的裨益也是不言而喻的。
(二)学者们对于计算机辅助书法的探索与研究
学者们很早就开始探索计算机技术之于书法艺术的运用,早在1983年,吉林大学的王易工成功地利用计算机模拟出具有个人独特书法风格的字体。其基本思想是将笔毫抽象为一个圆形的墨点,对于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分别构造特定的函数来控制墨点的大小和轨迹的变化。该方法可以避免笔画机械的雷同,因为当时技术所限,计算机仅仅能够实现单独笔画的模拟。
1991年王钮旋和庞云阶设计出一个计算机书法系统,能模拟生成书法字体,主要利用三次样条插值函数用来描述笔画的轮廓线,对于每个笔画轮廓线通过设置相应的墨量参数以及笔速参数进行描述,但是此方法仅实现了笔画的描述,仍然无法完成对于字形的构建。
2000年景兴碧和万仁明等人设计了一个软笔书法机器人。由于中国的常用汉字有近1000余个,逐个编程控制机器人进行书写工作量繁杂。因此该系统的控制软件中,将文字拆分为基本部首和笔画,再分别对其进行编程控制,大大减少了编程的工作量,同时也可灵活的组成各种文字。该系统仅仅实现了文字的书写,并没有涉及到个性化书写数据的采集,因此不能实现个性书法的临摹。但相比较以往仅仅对于笔画的模拟,软笔书法机器人在技术上取得了极大的突破。
在此之后,东北大学的满永奎等人设计一种直角坐标机器人,其主要工作集中于三自由度伺服系统的设计,不涉及书写数据的采集,只是按照一定的轨迹插补方法建立具体汉字的机器人书写程序。但是该方法仅能书写出给定的文字,并没有实现临摹与创作的功能。
2004年,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智能机器人系统与技术研究中心的硕士研究生曲波等人设计了一种具有环境自适应能力的毛笔机器人。该毛笔机器人具有图像传感器、声纳传感器和触觉传感器等三个环境传感器,能够将收集到的信息反馈给系统。系统对各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和处理后,进行动态规划毛笔运动方式,从而克服环境因素的干扰。闭环的信息反馈是此系统的特色,收回当前指令执行返回的信息后,系统才对机械臂发出下一条指令,较好的完成了笔划宽度的控制。计算机已经能够胜任非个性化要求前提下的书法作品创作。
(三)借助VR虚拟世界运用Title Brush软件进行书法书写,比较传统书法艺术
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是科技高速发展,人工智能的时代,更是出现了机器人书写的技术,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作者体验了VR虚拟环境中的文字书写,并得出了以下感受。
“Tilt Brush”是一款VR绘画软件,通过VR设备和“Tilt Brush”,使用者可以在3D的立体空间中自由的作画。对于艺术家来说,这是另一种更直观的创作形式,给了他们更多的创意空间。作者则使用它进行书法创作,已在比较在VR环境内书写与传统书写的区别。
1.虚拟VR环境下的书写无法表现书法艺术本身的墨色变化
浓墨与淡墨,其实就是利用水和墨不同的比例、利用水与墨在宣纸上聚散速度、着色度不同,使用一个笔划中或一个字一幅作品中出现过渡自然、浓淡相间的墨意。通常书家的案头,除了备有笔墨纸砚外,还必备一盅水,可以说用水是表现丰富墨法的关键。笔墨的浓淡枯湿变化主要在于其笔中含墨量和含水量的多少。黄宾虹认为:“古人墨法妙于用水”,书法讲究浓淡、干湿、苍润,使墨色富有变化,这就需要用水去调墨或以墨调水所产生。书法用水方法很多,以水调墨或以墨调水是最基本的用水方法,也是常用的方法。而在TiltBrush中没有水的运用从而改变墨色的变化。
同时,枯笔等笔法在TiltBrush里也较难表现。枯笔亦称为干渴之笔,湿笔亦称为饱润之笔,是一种高级的用墨方法。枯笔是在行笔时迅疾的笔势和道劲的笔力与纸面摩擦产生的种枯涩之笔,这种笔触“羊裂秋风,气清质实、下而见老。湿笔,称之为“润含春雨”,是丰腴多姿、流光溢彩的笔触。墨在纸上渗化,微微冲出笔画之外而不影响笔触时,最耐人玩味。如果行笔缓慢或稍、疑滞,墨即旁渗,则笔不能清健而犯臃肿之病:如果锋毫含墨小多,行笔急速或稍一忽略,笔即直过,则墨不能入纸而罹浮薄之弊。所以仵字本于笔曲成于墨,笔墨之道相辅相成,枯湿巧用,其就不会臃肿或兆浮。在TiltBrush中,枯湿笔的运用较为困难,并且在行笔当中也无笔墨渗入纸中之感。
在现实中书写的字的有浓墨与淡墨的变化极多。在书写时,笔欲开足,则笔酣而墨饱;锋欲长劲,则气足而力遒;意欲圆融,则流丽而活泼。
2.虚拟VR环境下的文字缺乏灵动性
书法笔画的灵动性也是极重要的。而如何成就灵动性,节奏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在书法中,墨色节奏是书法节奏中的一种类型,指的是作品推进过程中的墨色浓淡、润燥等方面的变化,用竿的速度和节奏的变化能产生不同的墨韵。书写行书时,结字不求稳,单个字显得欹侧不稳,然通幅观之,气韵生动,结构自然,字形大小的变化史增加了作品的生动性和跃动感,给人以朴拙遒美之感。而在使用TiltBrush书写时,由于在三维空间写字,奈何你怎么改变节奏,强调轻重缓急,而最后效果也只是甚微。
3.虚拟VR环境下书写的文字对于情感的表达缺乏准确性
或许如独立策展人郑轶所说:艺术并不是人类的目的,它只是一种工具,人工智能也将是一次对艺术具有革命意义的解放,甚至可以把艺术家从创作具体步骤中解放出来。因此,我们不能将人工智能看成一种替代品,而应该视为一种创新的方式和途径,而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更好地与人工智能交接与成长。
四、课题研究结果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至少在目前是不可能的。就算機器人能写出漂亮的书法,但他无法剥夺人们通过书写抒发情感性情与精神创造的内在需求,这正是回归到了艺术的本质属性。当人工智能开始写字,其充量只是在模仿而已。德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说:“即使在最完美的艺术复制品中也会缺少一种成分:艺术品的即时即地性,即它在问世地点的独一无二性。”这句话道出了艺术作品的唯一性。在这个概念下,人工智能基于算法而模仿绘制的作品,似乎就被排除在艺术品之外了。因此,人工智能作画并不能算艺术创作,只是复
人工智能是理性的,这已经成为共识,在调查中欣喜的发现94%的受访者都认为传统书法艺术的精髓,机器书写无法代替与表现。而人类除了理性还要表达情感,艺术创作和艺术品最显著的特点也是基于人的感性所产生。96%的人们认为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来展示自己的创意、表达自己的感情,把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媒介和平台,或者把人工智能作为实现创作的手段,这也是现在的艺术工作者尝试的创作重点。实际上,当今社会的发展,任何学科、领域都已经被科技拉得越来越近,抛开科技发展的背景谈行业既不现实,更是倒退,科技与艺术是人类发展的两个重的命题,如何协调二者的关系,考验的正是我们的智慧。
当我们真正了解了书法艺术的关键与现在人工智能在艺术方面的作用与意义时,面对未来,我们能不再彷徨与害怕,而是通过汉字书写行为中包含的民族文化基因和中华文明根基的传递,达到在审美上和文化上代代承传、永恒不灭的要求。我相信,当我们重新审视书法艺术和人工智能时,能利用人工智能的科技去传承和发扬书法,让这种文化艺术永存。
参考文献
[1]马振庆,王立明.论行草书法创作中的墨色变化.
[2]王潇潇.林散之书法中的墨色美.
[3]李振伟.人工智能:会给艺术带来什么?[N].中国美术报,2017-11-22.
[4]陈炯.人工智能,让艺术变得廉价?[J].美术观察,2017.
[5]基于图像识别的机器人毛笔书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