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艺术学科研究生课程理论的问题及对策

2019-10-21 09:57赵紫亮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19年7期
关键词:平行

赵紫亮

摘  要:当代的我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在本人看来是存在着一部分弊端的,一方面,这是由于我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相比于国外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课程设置以及课程设计理念并不成熟;另一方面,现在大的社会环境尚处于消费主义的时代,我们的艺术类学科研究生教育也相应受到了消费主义的冲击,急功近利的教育理念充斥在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的方方面面。这两大原因共同造就了当代艺术学科研究生课程理论中的一些问题。虽然这样问题的形成以及存在是有一定的历史成因的,但是今天,这样的问题值得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那么本文就将从艺术学科研究生课程理论出发,正视我们的艺术学科研究生课程理论中的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使艺术学科研究生的课程理论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让艺术学科研究生可以在这样的教育下重铸其艺术生命。

关键词:“技道并举”;“平行—共构”;“浅入深出”

一、从“重技轻道”到“技道并举”的课程理论体系

纵观现在的艺术环境,我们可以足够的认识到,艺术的发展已经逐渐偏向商业化。这样的一种变化使得很大一部分学子包括部分教师盲目是从,将艺术当做了一种手段,而这种手段的目的就在于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所以不难发现,在现在的艺术学科研究生包括本科生的教学中,存在着一种倾向就是“大多注重学生的艺术技能培养,而逐渐轻视对于学生艺术理论和艺术素质的培养。”纵然,现在所处的消费时代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时段,我们是不可能抗拒的。而各大艺术高校以学生就业和生存作为教学导向,着重培养艺术学科学生的艺术技能,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为学生打造扎实的艺术理论和高端的艺术素质,在我看来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艺术的高低和艺术所必须传达出的真理是以非艺术作为尺度和标准的,它并不仅仅是一种技法单纯的重复操练而形成的,更重要的是必须通过广阔的人文视角扎实的艺术基础知识以及博大的个人情感才能共创造出一个高超的艺术佳品。

当下各大艺术高校培养出的大部分艺术科学研究生包括本科生,都对艺术创作中高超的“技法”拥有着普遍的追求,而忘记了“艺术作为真理的显现”所要表达出的浓厚的人文观点和深沉的情感诉求。这就说明我们的艺术学科研究生包括本科生的课程理论在教学中缺失了对于广大学子的艺术基本概念理论和人文素养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广大的艺术高校中,我们普遍还在采用着苏联时期的艺术教育模式,强调步骤、注重程序,严格的按照书本中的技法点来对学生的艺术创作进行规定。而这样的艺术创作,往往创作出的都是死板的平庸的艺术作品。因为没有充分的考虑到艺术创作主体的主观性,以各种书本中的技法来规定着创作者的创作思维,这样虽然可以用高超的技法来创作出惟妙惟肖的事物外在形态,但是也就失去了艺术作品本身的意蕴。

当下“重技轻道”的研究生课程理论体系,极容易把艺术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成拥有艺术技能的“技工”,从而让研究生失去了对艺术再探索意识,而这样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只能附与平庸,不具备引导群众,提升社会审美能力的作用和功能。因为“重技轻道”课程理论体系教育出来的研究生,在创作艺术作品的时候,不会将人民群众和社会的审美提高作为己任,全然将只会把自己的利益作为导向,创造出迎合市场的,低审美价值、低审美意蕴的艺术作品。简单来说,就像后现代艺术一样。从20世纪末西方的后现代艺术被介绍到了我国后,就逐渐的成为了社会上包括高校里学生追逐模仿的对象,在这之中不乏有许多艺术学科的研究生。从学理上讲,研究后现代艺术,就必须先研究西方后现代艺术思潮,明白后现代艺术思潮的成因、发展、以及走向,才能够创作出具有后现代思想的艺术作品。但是可惜的是有很多艺术学科的研究生包括本科生,根本就没有透彻的认识西方后现代艺术思潮,仅仅是学习到或者说是模仿了后现代艺术的创作手法,从而进行后现代艺术的创作。虽然,创作出来的部分艺术作品拥有着后现代艺术的特征,比如:解構、重构、空心化、无意义化,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对于后现代艺术的意蕴内涵、生存反思、复杂焦虑的表现,是并不能从这些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而这些作品最终只能迎合市场的经济需求,从而导致艺术的审美性和后现代艺术思想性的缺失。

我们纵观古往今来的艺术大家,没有哪一个艺术大家是没有具备扎实的艺术基础知识理论的,而这些艺术大家所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无不具备浓厚的人文情怀,这些艺术大家在掌握了高超的艺术技法之后,都可以创造出蕴含着自己的生存体验和对于世界的思考的艺术佳品。这就说明了每一个艺术大家都是从“重技轻道”的阶段走向了“技道并举”的阶段,从而成为艺术大家。现在我们经常说,艺术学科研究生的教育也属于大众教育,但是这句话的含义并不在于将艺术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成大众,也不在于将艺术学科研究生的审美水平与大众拉平,而是在于将艺术学科的研究生培养为能用大众所能接受的艺术创作手法,创作出蕴含着丰富人文内涵的艺术佳品的人。在我看来,对于艺术学科研究生的培养从课程理论上来说,应该不止是对于“技巧”的重视,也应该对于“道”也就是学生的艺术理论以及艺术素质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具体说来,我们的高校应该在艺术史论以及艺术思想这两个方面着手,来培养艺术学科研究生的艺术理论和艺术素质。一方面,艺术史论的教学注重的是对于学生的人文视角的培养,艺术史论也应该从人文的高度来让学生了解艺术创作手法和艺术思潮的发展过程,这样让学生在艺术史论学习的过程中,仔细的、有系统性的学习各个历史时段的艺术创作手法,这样既巩固了“技”的基础,同时加深了对于艺术本体的理解。另一方面,艺术思想的培养有助于艺术学科研究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艺术学科,就应该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具有较高人文情怀、具有较高表述能力、具有较高创造能力、具有较高分辨真善美与假丑恶的高层次艺术人才。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高校都会自觉不自觉的要求学生回到生活中去体验、感悟,从而再进行艺术创作。但是,如果缺失艺术思想的培养,学生也很难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这是因为生活本就是由真相与假象、美与丑、善与恶组成的,一个艺术创作者如果没有经过系统的艺术思想的培养,就很难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对生活本真进行辨别,就更别说正确的传达出来了。如果一个艺术创作者没有较高的艺术思想,也就很难去体悟生活中的新兴事物,就更别提艺术创新了。所以,在我看来“技道并举”的教学体系在艺术学科研究生课程理论中是非常必要的,这需要对“技”和“道”两方面都要进行重点关照,同时二者也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教学体系,就像邓小平主席说的那样“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这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日常对于“技”的教学过程中重视艺术史论和艺术思想的教育,同时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将学生引导向艺术学科本身和艺术本体的探索中去。以“技道并举”的课程教学体系来代替“重技轻道”的课程教学体系,在我看来是艺术学科研究生课程理论改革的重点一步,同时我也认为,这样的改革,才能使我们的艺术学科发展的越来越健康,从而使我国的艺术家有可能跻身于世界艺术之林。

二、“平行—共构”的课程教学思维

上面我们提到了“技道并举”的艺术学科研究生课程理论中应该加入艺术史论和艺术思想,现在我们就讨论在艺术史论和艺术思想的教学中,应该存在的“平行—共构”的课程教学思维。

所谓“平行—共构”的课程教学思维,“平行”是指在艺术史论的教学过程中,将中西方平行时间内的艺术思潮或者说艺术流派进行集中的有系统的学习,而“共构”是指在艺术思想的教学过程中,将中西方的艺术家的创作理念或者说是艺术家的创作思维进行比较的系统学习,从而构建出同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同时“平行”也在于艺术史论中的某一历史时段艺术思潮与艺术流派与平行时段艺术家创作思想的整合研究与联系教育。“共构”在此只是丰富和扩大了刚才的“平行”概念,是将中外某一时段的艺术家、艺术流派、艺术思潮三者结合起来对比研究,分别从个人、团体、社会三个方面来对某一时段的艺术创作思想进行整合研究从而进行“共构”。

简单说来,“平行—共构”就是在于“史”与“思”的串联学习,通过这么一种系统化的学习,将会让艺术学科研究生真正的全方位的掌握重要的人文知识和艺术理论。而“平行—共构”的艺术学科研究生课程理论教学思维其核心在于,有目的、有系统、有比较、多维度、多视角、多观点的来学习艺术史论以及艺术思想。同时在这里值得指出的是,艺术史论的研究与教学也离不开艺术思想对艺术史论的交叉研究。纵然,一切思想都是历史的。但是倘若我们的艺术史论的教学中没有艺术思想加入进来,那么艺术史论的研究必然会变成一各个毫无生机的史料堆砌,没有艺术思想高度的艺术史论研究,那就只能是艺术史论的挖掘,它并不是过去艺术家思想生命的再现,更不可能给学生在思想上和创作中带来任何启迪,沦落到最后艺术史论也只能是历史资料的整理。所以说“平行—共构”这样的教学思维是利于艺术史论以及艺术思想的课程教学的。

三、“浅入深出”的课程教学方法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说到“深入浅出”,但是在我看来艺术学科的研究生课程概念就应该遵循“浅入深出”的课程教学方法。一方面,艺术学科的研究生课程不同于艺术学科本科的课程,在课程设置和课程难度上,研究生的课程相对较难而且相对比较枯燥,所以如何让艺术类研究生真正的能够理解和接触到艺术的理论知识,这就需要一个“浅入深出”的过程。“浅入深出”的课程教学方法并不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低龄化、说教化思维教学,而是必须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寓教于乐”的本质,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将深奥与浅显相结合、将传授与思考结合起来的方法。在这里我着重的要介绍我校——四川音乐学院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地方。

1.由我校赵崇华教授所进行教学的艺术经典文献导读这堂课是我校艺术学理论系研究生重要的必修课程。这节课的亮点在于赵崇华教授采用研讨的形式,在每节课之后布置下节课所需要研讨的书目,并且随机抽取两位同学准备下节课所讨论书目的读书笔记,以交流、分享、讨论的形式,对中外艺术名著经典进行分析、学习和讨论。在课堂上,每一位同学都可以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来诠释大师作品中吸引自己的部分,并进行讨论和验证。这种独特的教学方法在我看来就是“浅入深出”的课程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和发动了学生主动地学习性,并且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不断汲取新的人文知识和独特的艺术分析技巧,既打开了自己的视角,同时也在赵崇华老师的带动下,完善自己的知识金字塔。

2.由我校青年教授格桑梅朵副教授所进行教学的少数民族艺术史是我校艺术学理论系研究生研二所必修的课程。这节课的亮点在于,格桑老师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将少数民族艺术作品带到课堂与同学分享,同时请到少数民族的艺术创作者到课堂对同学们进行实践。在课堂上不但格桑老师传授了藏族唐卡的绘画理论以及藏族少数民族艺术所依托的藏族文化,同时也请到了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来到课堂进行现场的唐卡教学。这种理论加实践的方法,也是“浅入深出”的教学方法之一,以唐卡这门艺术作为兴趣点,加上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这样就能够让学生们掌握到相应的知识,并且了解藏民族的艺术理论知识。

从以上我校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浅入深出”的教学方法就是在于“思”与“辩”、“实践”与“理论”的联动学习,通过这么一种分享讨论和实践理论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起来,从而全方位的掌握艺术学科的专业知识。而“浅入深出”的艺术学科研究生课程理论教学方法其核心在于,以极高的学习兴趣入手,浅显的进入艺术学科的理论知识之中,掌握到其核心知识后,用扎实的基础知识巩固和反哺艺术创作活动,这样才是“深出”的目的,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艺术学科研究生在日后的艺术创作中,创作出拥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艺术意蕴的艺术佳品。

四、结语

德国著名美学家哲学家伽达默尔说过:“真正的艺术作品,从本质上讲,只有一种。”的确,真正的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真理的显现。虽然艺术学科的教育方式方法有千千万万种,但是大道三千,殊途同归。每一种课程理论的背后,都有着一个目标。在我看来艺术学科研究生课程理论的目标就在于培养出高端的艺术类人才。综上所述,我认为将“技道并举”的课程概念体系融入到高校的艺术学科研究生课程概念中去是非常必要的,而加强艺术史论和艺术思想的“平行—共构”教学思维和“浅入深出”的教学方式也是值得重视的。在此希望我国艺术的未来能在吾辈艺术学科研究生的努力中发挥出它本有的“正人心”的社会价值和审美娱乐功能。为我国艺术早日立于世界之林而努力奋斗!

參考文献

[1]郝文杰.中国当代艺术的品鉴与沉思[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0,5.

[2]郝文杰.传统艺术美学的当代诠释[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3,8.

[3]余丹红.美国核心艺术国家标准[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4.

[4]杭州师范.艺术学理论学科教育教学新探[M].上海三联书店,2014,7.

猜你喜欢
平行
探求线面平行中平行关系的寻找方法
不平行的世界
向量的平行与垂直
平行
《平行与垂直》教学设计
惊艳!倒影里的“平行世界”
土壤的平行宇宙
平行板电容器的两类动态分析
学生对相交平行的理解
平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