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研究考察了大学生第二语言写作中母语思维的现状。研究发现:1. 论述题材的二语写作过程中,不论二语水平高低,几乎有一半的思维活动依赖母语思维;2. 第二语言水平的差异不会导致母语思维总量的显著变化;3. 第二语言的水平导致母语思维类型的显著差异。这一结果对于全面理解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二语水平;母语思维分布;英语写作;有声思维;二语习得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7-0194-03
Abstract: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current state of native language thinking in college students'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The study found that: 1. in the process of discourse writing, regardless of the level of the second language, almost half of the thinking activities rely on the mother tongue thinking; 2. the difference in the second language level does not lead to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total amount of the native language thinking; 3. The level of the second language leads t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type of native language thinking. This result has a certain meaning for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the mother tongu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Keywords: L2 proficiency; distribution of L1 thinking; English writing; thinking-aloud; L2 Acquisition
一、概述
母语是影响外语学习的重要因素。对于母语思维与第二语言写作之间的关系,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第二语言写作的输出上(Johnson,1985; Amdt,1987;Kubota,1998)。还有一个侧重于第二语言写作过程,侧重于母语对第二语言写作的干扰和负面影响(Kobayashi Rinnert,1992; Friedlander,1990)。国内关于母语第二语言写作的研究仍然很少。郭春杰和刘芳(1997)发现母语在第二语言写作过程中有三个中介角色:理解中介、检索中介和判断中介。王文钰和温秋芳(2002)认为,母语思维与英语写作表现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在这方面,没有看到第二语言水平与母语思维量之间的关系,以及母语思维在第二语言写作过程中的分布等。本课题从这个视角入手,采用有声思维和访谈的研究方法,在语言和思维这两个维度上,为了探讨不同二级语言学习者的母语思维总量和母语思维内容,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 二语水平高者(英语專业三年级学生)与二语水平低者(非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各投入多少母语思维?
2. 在第二语言写作过程中,不同语言水平的学习者的母语思维分布有何不同?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笔者选取了陕西某大学的两名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她们分别是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和化工专业一年级学生。详细背景信息如表1。
选择受试有两个方面的要求:参加“有声思维”写作的同学能接受和认可这种写作方式,并能把自己的心理活动原原本本的说出来,要求开朗外向,善于表达。
(二)测量工具
本项研究的工具是让不同英语水平的两名大学生用英语撰写一篇议论文。写作的题目是“网络与大学生活”。这个题目对于大学生非常熟悉,能保证她们后话可说。在正式的测量过程中,要求两个学生在50分钟以内完成有声思维的英语写作,文章的篇幅在200字左右。
(三)数据收集
数据的收集是通过笔者的观察和手机录像来完成,详细记录两名不同英语水平的大学生的英语写作和口头报告,写作结束后进行了回顾性访谈。
(四)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涉及两方面:1. 对受试的英语作文评分;2. 对有声思维报告的录音材料进行文字转写和归类分析。
研究者聘请了两名大学从事英语专业教学的教授和一名美国籍英语教师,对两位大学生的英语作文进行评分。
对两名不同英语水平的大学生在英语写作中的母语思维状况进行如下几个步骤分析:
第一,笔者对她们的英语有声思维写作进行文字转写,对口头报告中反映出的任何语言信息不做变动,并对她们在写作中出现的停顿、念念有词、特别的语气声调、原句重复等状况进行仔细标记,以便系统的整理和归类。
第二,由于考察两名大学生英语写作的思维状况,她们时而用英语思维,时而用汉语思维,笔者通过计量她们有声思维报告中的汉语和英语词汇总数,就能知道她们用母语和二语思维的总量。汉语词汇的确定标准以《现代汉语词典》为依据。
第三,通过对两名研究对象的英语有声思维写作报告的系统分析,笔者决定采用李宏强(2013)建立的思维活动类别来进行本项课题的归类和探析,其思维活动的类别是“解读题目”、“内容构思”、“ 语言形式表达”、“话题拓展”、“谋篇布局”和“过程控制”。
三、结果与讨论
两名不同英语水平的大学生在有声思维写作中的表现和思维状况可以从下面的表3中有清晰的反映。英语水平高者(受试1)花费了39分钟完成一篇英语议论文的有声思维写作;英语水平低者(受试2)用了55分钟写了一篇英语议论文,并超时5分钟。顾及有声思维写作过程中需要口头报告心理活动和受试2英语文章的完整性,超时的5分钟可以有效计入本研究的实证数据。
从两个不同英语水平的大学生作文来看,其文章的篇幅长短差异不大;作文的评分一个是8.3分,一个是7.0分(见表2)。并且,英语水平低者(受试2)完成一篇英语议论文写作的思维量和所用时间,都比英语水平高者(受试1)要多一些,思维量多出1472词素单位,写作时间多出16分钟。原因在于两人的英语水平有明显差异。
(一)母语思维量
通过对两名不同英语水平的大学生有声思维报告的整理与分析,她们在英语写作过程中的母语思维总量情况如下(见表4)。
从上面两位学生的英语有声思维写作来看,不同二语水平的学习者,在二语写作中母语涉入的总量差别不大,分别是52%和49%。也就是说,大学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母语涉入的总量和二语涉入的总量几乎持平。由此,我们可以有这样的推断和结论:在英语论述题材的写作过程中,不论二语水平的高低,几乎有一半的思维活动依赖母语思维,并且,二语水平高低没有导致母语思维总量的显著变化。这个结论可以解答本项研究的第一个研究问题,即不同二语水平的学习者在二语写作中投入多少母语思维?
这个研究结果与王文宇、文秋芳(2002)的二语水平越高母语思维量就会越少的研究结果有较大差异,原因可能在于本项研究的有声思维写作任务为论述性文体。如果写作时间加长或写作任务设定为一篇叙述性的记叙文或日记写作,高水平的二语学习者可能会使用很少的母语思维就能完成英语写作。但这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验证。
(二)二语写作过程中母语思维的分布
依据李宏强(2013)建立的“二语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类别”,笔者将两个不同二语水平的大学生在二语写作过程中的母语思维活动类别进行了梳理和统计,发现她们的母语思维活动在分布上有一定差异,详细情况见表5:
从表5的统计数据来看,二语水平高者和二语水平低者在二语写作过程中的母语思维有类别分布上的差异。在二语水平低者(受试2)的英语写作中,她在“语言形式表达”上使用了大量的母语思维,占母语思维总量的61%,其次是“话题拓展”占19%,然后依次为“谋篇布局”(8%)、“内容构思”(4%)、“解读题目”(3%)和“过程控制”(3%)。而二语水平高者(受试1)在的英语写作中,绝大多数的母语思维用在“话题拓展”(75%)上,其次是“语言形式表达”(9%),然后依次是“内容构思”(5%)和“谋篇布局”均为(5%),以及“解读题目”和“过程控制”为(3%)。把这个不同二语水平学习者的母语思维分布状况转化为柱状图,可以清晰的显现二语水平与母语思维的差异。
从以上面图表不难看出,两位受试的母语思维主要集中在“话题拓展”和“语言形式表达”这两个类别上,而在“解读题目”、“内容构思”、“谋篇布局”和“过程控制”上,二者没有明显差异。
根据这个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二语写作过程中,二语水平高低引起母语思维分布差异。高水平的二语学习者在写作的话题拓展方面应用了大量的母语思维,而低水平的二语学习者在二语写作的语言形式层面使用了大量母语思维;在其它思维活动的類别上,其母语思维所占比重很少并且没有显著差异。
这个结论可以回答本项研究的第二个问题,即在二语写作过程中,二者的母语思维活动在类别分布上有何差异?
那么,为什么在母语思维活动类别有这样的分布差异呢?
首先,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认知事物的工具,二语学习者早早习得母语,他们用母语识解周围世界比较便捷,所以,他们通常使用母语进行思考、分析和认识事物要比二语方便和快捷,使得母语可以在二语习得中起到一个脚手架的作用。这点在回顾性访谈中得以印证。这也可以解释本研究发现的为什么不论二语水平高低,几乎有一半的思维活动依赖母语思维这个原因。
第二,二语水平低者可能由于习得二语或学习外语的时间不够长,还不能熟练使用二语进行遣词造句。表现在英语写作上,就是用汉语思维进行词汇检索和选择,然后翻译成英语的句子。使得他们的英语作文出现很多的简单句,并且语病很多,难以理解。其主要根源在于英语水平不高。阅读他们的英语作文,就会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
第三,二语水平高者经过长时间的语言学习,在语言形式的选择比较得心应手,但在写作内容和话题拓展方面,则需要深思熟虑,力求深刻,就往往求助于母语思维来组织和推敲写作内容,这样,他们在“话题拓展”方面比“语言形式表达”方面使用了更多的母语思维。
四、结论
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研究结果:
1. 在英语论述题材的写作过程中,不论二语水平的高低,几乎有一半的思维活动依赖母语思维。
2. 二语水平的差异没有导
致母语思维总量的显著变化。
3. 二语水平高低引起母语
思维在类别上有明显差异。高水平的二语学习者在写作的话题拓展方面使用了大量的母语思维,而低水平的二语学习者在语言形式层面使用了大量母语思维;在思维活动的其它类别诸如“解读题目”、“过程控制”、“内容构思”和“谋篇布局”上,没有明显差别。
本项研究由于样本数量少,以及人类思维活动探测的间接性和复杂性,其研究结果可作为今后大样本研究的假设。此外,该课题还可以进行拓展性研究,比如说明文或科技论文的有声思维写作,以探索二语习得者的母语思维状况。
参考文献:
[1]Arndt, V. 1987. Six writers in search of texts: A protocol-based study of L1 and L2 writing. ELT Journal, 41,257-267.
[2]Chafe, W. 1991. Grammatical subjects in speaking and writing. [J].Text, (11):45-72.
[3]Cumming, A. 1989. Writing expertise and second language proficiency. [J]. Language Learning, 39: 81-141.
[4]Friedlander, A.1990. Composing in English: effects of a first language on writing in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A]. In Barbara Kroll (ed.).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Research insights for the classroom [C].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09-125.
[5]Kubota, R. 1998. An investigation of L1-L2 transfer in writing among Japa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Implications for contrastive rhetoric [J].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7):69-100.
[6]Kobayashi H. & Rinnert C. 1992. Effects of first language on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Translation versus direct composition [J]. Language Learning. (42):183-215.
[7]Reid, J. 1992. A computer text analysis of four cohesion devices in English discourse by native and non-native writers [J]. Journal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1):79-108.
[8]蔡金亭.漢语主题突出特征对中国学生英语作文的影响[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4).
[9]郭纯洁,刘芳.外语写作中母语影响的动态研究[J].1997(4).
[10]李宏强.二语水平与二语写作中的回避——对大学生英语作文的有声思维研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8).
[11]王文宇,文秋芳.母语思维与外语作文分项成绩之间的关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
[12]吴潜龙.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看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几个问题[J].外语教学,2000(1).
[13]姚小平.洪堡特——人文研究和语言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