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培育与践行路径探索

2019-10-21 06:44朱春珠
视界观·上半月 2019年11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思想政治

朱春珠

摘    要:伴随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现阶段我国高校教学重要基础保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近年来大多研究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培育与践行对思政教育影响颇大,该培育与践行路径对高校思政教学质量、效率提高与大学生思想道德规范尤为重要。本次研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核心,对文化自信的培育与践行路径进行分析,为下一步工作开展提供依据参考。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思想政治

前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当下我国社会发展及高校思政教育重要核心之一,具有较大的意义影响。然而现阶段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培育与践行路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该问题现状,要求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如树立文化理念及培养意识、构建文化自信培养体系、加强组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践行意识、进行红色革命文化学校提升学生践行信仰、提升社会公德教育强化学生践行动力等,本次研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培育与践行路径进行分析,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文化自信概述

我国有其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从我国长期历史发展角度分析,中华民族的延绵发展与其自身的文化自信紧密相关。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认同与理念信仰。它是一个国家及民族生存发展、复兴壮大的重要根本。另外,文化自信不是单一片面的认同思维与自信心理,而是需要通过长期培养及教育的潜意识形成。本章节主要对“文化自信”进行内涵诠释,“文化”是指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包括传统文化、思想理念、道德规范、民族意识等。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个国家、民族屹立世界之林的重要保障。文化自信中强调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信服及尊崇,使其作为一名中国人会感受到无尚的光荣与自豪。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迅速发展,民族复兴及经济建设作为我国当下主要任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九大及习总书记讲话中提出的重要国家发展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指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及问题现状,强化经济建设与社会体制改革。并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坚持重点,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社会生产力、强化社会民主体制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及先进文化建设。并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重要核心实质,全面创新邓小平理论、毛泽东理论、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及科学发展观。因此,从我国长远战略发展角度出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思想理念培养尤为重要。

三、当下我国文化自信培养中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文化理念

在进行文化自信培养中文化理念缺乏直接导致目的方向偏差,不利于高校大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养成。通过对部分高校进行分析后发现,文化理念缺乏依然是其主要问题之一。具体如下:第一、部分高校教育工作者并没能充分认识到文化自信培养的重要性,依然以传统学科教育为主,对学生思想教育培养较为忽视。第二、部分教育工作者对文化理念不了解、不掌握,认为国家发展及人才培养与文化无关,这种片面思维及传统观念对学生文化自信养成十分不利。第三、忽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思想教育的有利影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很多教师都不能从时代发展角度出发,对国家当下形势及世界风云变化不清楚。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体系的积极作用、思想影响不明白。导致在文化自信培养过程中没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引用[1]。

(二)缺乏科学完善的培养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培养是基于我国传统文化与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念融合的文化产物,从其内涵及核心实质层面分析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具有一定的时代感、创新性。也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也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经济发展的重要精神推动。通过对部分高校分析研究后发现,在其文化自信培养过程中缺乏较为完善的科学体系,具体如下:第一、培养模式过于单一化,主要以科学培养为主,将文化自信作为思想教育内容中的一部分。教师主要通过理论讲述、内容叙述,通过文字念读的方式将其核心实质呈现出来。这种方法过于单一,很多学生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不明白,更无法掌握其精髓所在。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也会因其枯燥性而进行规避,导致文化自信培养效率不高。第二、缺乏较为完善的教育资源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培养中不能对内容、形式上进行创新突破。这样就间接导致了文化自信培养的失衡情况出现。本章节所指的教育资源体系主要是指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书籍、文献资料等,这些东西的缺乏无法起到在实际教学中进行理论、实践结合,造成文化自信培养质量及效率提升缓慢。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培育策略分析

(一)树立文化理念及培养意识

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及兴亡的重要内在因素,如何对我国文化自信进行培养与实践是当下诸多教育工作者所共同关注问题之一。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培养的重要性[2]。高校應从树立文化理念、加强培养意识入手,具体如下:第一、树立教师的文化理念,将素质教育、核心素养、生本教育进行重点诠释,并从时代发展及教育改革出发,将文化教育及引导作为培养大学生思想观念的重要手段。在该过程中教师需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华传统文化进行认真学习,对其内涵精髓、核心实质进行理论应用,全面提升教师文化理论基础及思想政治觉悟。第二、将文化自信培养的重要意义进行重新定位,规避以往的形式化、流程化的教育模式。首先,高校决策者需要对文化自信培养方式进行深入分析,从实际效果及接受认同入手,对以往的思政教育模式进行创新突破。其次,需要通过校园教育宣传手段,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与文化内涵进行全面体现。进而起到同步升级的重要作用[3]。

(二)构建文化自信培养体系

形式化教学的重要根本在于对以往文化教育体系的创新及改革,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培养需求,应构建较为先进、科学的文化自信培养体系。在该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从精神价值层面入手,具体如下:第一、营造文化自信教育氛围,如中华传统文化宣传板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提示等,让学校上下弥漫较为浓厚的文化氛围。第二、对培养模式进行创新突破,可以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理论方面依然以我国基本国情及发展速度为主,对学生讲述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建设及取得硕大成果,并对显著成绩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白祖国发展的日益强大,如三峡工程、浦东经济建设、载人航天、磁悬浮等。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取得成绩的宣传讲解,让当下大学生更为深入的了解及掌握当下我国发展方向,民族复兴的大好时机已经来临,使其学生瞬间树立了对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实践方面可以让学生走出去、看出去,通过对建设景点、纪念馆走访参观,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我国经济建设以来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在此当中教师可以结合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实质及文化价值,将经济建设中的文化原动力进行论述,让学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为提升其自身能力与思想素质起到重要推动作用[4]。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践行路径分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践行是其培养文化自信的重要目的,在文化自信践行阶段教师主要对学生进行整体规划、系统设计,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重点进行诠释,并融入到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及思想理念中去,帮其树立较高的政治觉悟与文化理念,具体如下:

(一)加强组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践行意识

组织实践活动是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效手段,对巩固文化自信也十分重要。首先,教师需要对实践活动进行组织规划、目标选择。该实践活动必须具有一定的意义性、价值性,体现了新时代下我国大学生的整体风貌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应以公益服务型活动为主,例如服务养老院、清除城市野广告、公益植树等,这些实践活动都充分反映了當下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对提升学生文化自信也十分重要。通过组织活动学生会感受到自身的重要性,作为祖国、社会、人民中的一员,一个小小的举动都会有利于社会发展及人民。因此,不仅找到了自身价值属性也直接提升了文化自信。通过对活动总结分析后发现,在上述活动中大部分学生已经树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践行意识。

(二)进行红色革命文化学校提升学生践行信仰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经历了数十年的武装斗争,无数的革命先烈用自身的生命换来了新中国[5]。革新天地、给予了我们幸福生活。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践行培养中,需要从红色革命文化角度培养出发。强化学生的革命意识、红色理念。具体如下:第一、对革命胜地、战役实景进行参观走访,如革命起源地延安、淞沪战役实景等,让学生感受到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为国为民的牺牲精神。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革命理念树立。第二、对革命家属及老红军进行走访,通过采访交谈等方式,让学生切身感到到革命精神、文化内涵。第三、对解放初期乃至改革开放中的先进工作者、影响者进行拜访,感受新中国建设及市场改革波澜壮阔,提升学生的改革创新意识。第四、对新时代下的国家军队英模、工匠技工、科学先驱、基层劳模进行走访,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高速发展及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通过上述实践活动学生会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作用,为日后的更好践行打下重要基础[6]。

(三)提升社会公德教育强化学生践行动力

第一、应该侧重大学生社会道德品质培养,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贯彻融合,强化大学生社会道德品质。提升了大学生在其多元文化影响下的预防能力,例如享乐主义、金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的有效预防。在社会道德方面让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得以巩固加强等。所以,伴随当下对大学生社会道德品质加强的重要性,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培养要去,全面践行其实际价值与精神推广[7]。

第二、提升大学生社会公德遵守意识,通过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培养融入到思政教育中去,提高了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形成。学生在生活学习当中不再以自身利益为导向,而是多从国家、社会层面出发,充分考虑他人影响及利益涉及。并将其社会公德作为安身立命、职业发展核心重点。经过教育后发现,很多大学生都会自主组织社会公益活动,如义工、垃圾处理、义务辅导、自愿献血等,这些都是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自发组织开展的。

第三、增强当代大学生奉献社会意识,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培养在思政教育中引用融入,提升了高校大学生奉献社会的思想意识。大学生作为社会主要组成部分,奉献精神必不可少[8]。通过观察后发现,很多大学生都树立的奉献社会、服务社会的思想意识。在该过程中通过社会活动组织、社会效能发挥等,将奉献社会的功能效应进行体现。这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完全吻合。

结论:综上所述,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培育与践行路径进行分析研究,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当下影响我国高校文化自信培养的具体因素进行阐明,并结合实际现状及发展需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原理及核心进行论述,主要包括:树立文化理念及培养意识、构建文化自信培养体系、加强组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践行意识、进行红色革命文化学校提升学生践行信仰、提升社会公德教育强化学生践行动力等,为后继教育工作开展大小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林志友,章冠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多维审视[J].社会主义研究,2019,5(4):12-13.

[2]邵红侠.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方向性[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9,2(4):14-15.

[3]宁琼,王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4):5-7.

[4]杨吉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构建文化自信的关键[J].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19,7(4):1-2.

[5]孙咏.坚定新时代文化自信,推动博物馆工作发展[C]//影博·影响(2019年第02期总第120期).2019,8(12):14-15.

[6]寇政文.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的文化基础与建构路径[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4).

[7]牛磊磊.解构与重塑: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J].卫生职业教育,2019(12):15-17.

[8]李健.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之机理[J].知与行,2019(3).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思想政治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如何创新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