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大存
【摘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重要途径,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探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收到良好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三步曲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言文字训练的主旋律,它是学生获得信息、认知世界、发展思维和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书中,很多教师都是沿用“读——讲——背”僵化死板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考试中,面对考查综合能力的阅读题时只能通过死记硬背“大海捞针”一般侥幸捞分,这就是学生综合阅读能力低下的直接体现。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学生的阅读教学能力呢?笔者结合多年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谈谈阅读教学的一些做法,以求在不断总结中提高。
一、激发兴趣,乐于参与
从心理学角度看,兴趣是一种情绪激发状态,出于兴趣状态的感知力、理解力、记忆力都处于最佳发挥状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是阅读训练的前奏。教师在奏响这第一个音符时,可以别出心裁,不断地从学生的视觉、听覺、触觉等方面来变换刺激点,让学生时常有一种新鲜感,充分借助教学多媒体拔动学生的心弦,吸摄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一开始就处于活跃状态。如,在教学《陆羽与<茶经>》一课时,笔者先播放一段图文并茂的泡茶教学视频,把学生带进如诗如画的恬静境界,然后让学生汇报:谁的家人最喜欢品茶?哪位同学学会了泡茶?哪位同学可以现场泡茶给大家品尝一下?(课前准备简单的泡茶工具)当老师抛出这些问题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阅读之“火”瞬间被点燃,七嘴八舌争先回答,课堂的参与热情被激发出来,课堂的阅读效果不言而愈了。因而,教师要多想办法,驾驭课堂,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学生自然会主动地阅读,自主地探求那充满神奇魅力的语言艺术殿堂。
二、以读为主,读评领悟
“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是广大教师的共识,作为语文综合能力直接体现的阅读课堂更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课堂的“自主权,”做学习的主人。因而,教师要以“导”为主,办好“导演”角色,让学生唱主角,实现主导与主体有机结合,系统知识和思维开拓协调发展,引导学生在智慧的峰峦上不断攀登。
1.读思结合,入情入境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的确,阅读不但能使学生感知课文,在头脑中形成“活”的形像,还能丰富学生语言积累,提高想象力。因此,对于文章的精妙处,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边读边思,入情入境走进文本。在一节公开课上,我校教师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先利用PPT播放桂林山水的美丽风光,配上优美动听的背景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慢慢感受山水之美,之后播放范读课文,让学生轻声朗读、角色朗读,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思考:哪些句子体现了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哪些句子突出了漓江水漓“青、静、绿”的特点?最后让学生汇报交流,达成共识,理解课文基本内容。这样在视、听、想的交汇中体会文章精妙之处,从而引起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那节课达到读思结合以读怡情的效果。
2.品味赏读,评疑解惑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要领会文章内容,体会文章表达感情,读是最基本也是最常见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因而,首先要设法让学生百读不厌,读出味道。《两小儿辩日》这篇课文,篇幅简短,言简意骇,但又饱含寓意,文章基本都是人物对话,若不通过反复品读体味,学生将一知半解。在一节公开教学课上,笔者精心设计了品读为主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先通过故事导入,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然后通过课件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轻声跟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学生汇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同桌互读,小组对读,男女表演读,师生互动读等形式多样的阅读方法。最后让学生在班上熟读成诵,背给全班同学听。这节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听课领导和教师的一致好评。其次在阅读教学要学会“读中质疑”。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想方设法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引导学生从理解课题、词句含义、思想内容等方面学会质疑,并通过互动交流的合作方式进行评疑解惑。再次是师生互评。激励学生“人人评我,我评人人”。先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共同学习,取长补短,达到共赢,体验到进步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对学生在讨论评价过程中的信息,及时作出纠正和恰如其分的评价,做出画龙点睛的点评。教师的点评要力求准确新颖,加深学生对问题理解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在生生互评、合作共评、师生共评等形式多样的课堂实践中提高明辨是非、质疑自学的能力。
3.迁移引伸,读写结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源泉,写作则是掌握知识的体现,书读多了,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作为语文教学,我们不应把阅读和写作割裂开来,它们应是一对“孪生姐妹”共吸养分,共同成长。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的,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扩宽阅读面,借助课外知识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把课内知识转化为课外运用的迁移能力。《蛇与庄稼》一文,对小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鼓励学生上网查阅信息,借助网络明白鸟类灭绝是由于污染物的迁移转化造成的,领会到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从而受到爱护环境环境保护的教育,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科学奥秘的信心。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优秀的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本身都是作者观察生活、发现美,感受美,抒发情感的代表作。它们能深刻地揭示生活,开阔学生的眼界和心怀,是提高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的精神营养。小学生写作正处在“邯郸学步”的初级阶段,教师要想方设法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把阅读学到的知识在写作中运用。小学生的作文往往是从模仿开始的,教师可以在教学文本后,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方法,吸取精华,模仿课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表达方式等。如,在学习《桂林山水》后,可以《我爱家乡的小河》为题练练笔,在学习《出色的老师》一文后,可以《我眼中的语文老师》为题自由发挥……这种模仿并不是简单的模拟和抄袭,而是一种启示和学习,借助模仿,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散发身上潜伏的灵气,从而进入独立自由的创作阶段,推陈出新,产生新颖别致的见解和表现方法,达到读、写、创相融的境界。
实践证明,鼓励学生多跑书店,多看课外书,学会上网查阅资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搭建平台,训练提高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教师应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拓展学生想象空间,扩展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通过说议、表演等训练方式提高阅读能力。
1.让学生“说一说”。如,学习《小树死因调查报告》后,为激发学生的灵性与悟性,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我会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的形式去调查学校周边环境受到污染的原因。让学生去调查、分析,最后形成自己的调查报告。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把自己调查的结果和全班同学交流分享。通过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调查结果,从而达到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的目的。
2.让学生“演一演”。现时的教材大多都寓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教师可以将内容转化为短剧小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演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当“演员”。如,在教学《晏子使楚》一文时,笔者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晏子使楚》的故事情节。结果,学生把晏子的聪明机智、能言善辩、勇敢大胆、不畏强暴和楚王的自命不凡的种种丑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演绎得惟妙惟肖。这样一来,即满足了学生的表演欲望和创造热情,又有利于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使学生在双向互动的情境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阅读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更是一种艺术,教师在教学中如能激起阅读之“火”,使学生阅出精彩,读出其味,读写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便会快速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月芳.“读”领风骚提质增效——打造小学语文“低碳课堂”[J].小学语文教学,2011(02).
[2]唐焰清.浅论如何感受语文之美[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