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丽
摘 要: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现代化农业建设逐渐成为了国家大力推广的农业种植生产形态,并且已经卓有成效。但从长远来看,想要促进玉米种植效益的提高,在合理应用先进科学技术的基础上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基于此,从玉米种植技术的发展着手,首先阐述了玉米宽窄行交替种植技术的应用优势,随后探讨了应用该技术的具体策略,以供相关人士交流参考。
关键词:玉米;宽窄行交替种植技术;应用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因此农业种植生产是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产业,也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关乎国计民生。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水涝旱灾频繁发生,导致我国土地资源锐减,粮食产量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农业种植生产改革迫在眉睫。当下有必要发展高效的现代化农业,深入研究玉米宽窄行交替种植技术在玉米种植生产工作中的应用价值,做到科技兴农,积极促进玉米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玉米宽窄行交替种植技术的应用优势
玉米宽窄行交替种植技术是在我国玉米种植工作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是一项能够提高玉米农作物产量的新的种植技术,对于白银市的玉米农田状况和地区气候条件非常适用。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科学合理地应用玉米宽窄行交替种植技术对于生产有很多优点,将该技术与白银地区现行的玉米种植生产技术进行有机结合,能够有效提高该地区的生产效益。
玉米宽窄行交替种植技术大力推行,一方面能够促进玉米种植实现机械化,宽窄行设计能够满足机械化作业的要求;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对于光能的利用率,减少玉米植株之间的光照遮挡,保证植株的充足光照。同时,该项技术的应用能够改善玉米作物之间通风状态,增强玉米农田的透光率,保证玉米光合作用。除此之外,玉米宽窄行交替种植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改进现阶段白银市的传统生产技术,变玉米均匀垄作为宽窄行交替种植,使玉米植株之间具有更加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在玉米植株生长后期,增强了农田之中植株的空气交换能力,充分保证玉米植株生长所需要的二氧化碳浓度。同时,随着田间风速的提高,玉米种植田地在夜间的温度会大大下降,增大昼夜温差,更加有利于玉米植株的干物质积累。玉米宽窄行交替种植技术应用于白银市玉米农业的生产发展,能够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高玉米产量。
2 应用玉米宽窄行交替种植技术的具体策略
2.1 玉米宽窄行交替种植技术的操作规程
在玉米的种植过程中,应用宽窄行交替种植技术的关键是在秋翻地的农田基础上,将现在广泛使用的均匀垄种植更改为宽窄行交替种植,其中设宽行90 cm、窄行40 cm,在宽行进行土地深松,秋收时在窄行保留40 cm左右的玉米高茬,对前一季度的宽行进行旋耕,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完成玉米种植土地隔年深松、交替种植,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玉米种植产量。
2.2 玉米宽窄行交替种植技术的实践要点
2.2.1 追肥期对玉米作物宽行进行土地宽松
在白银市的玉米种植工作中,玉米宽窄行交替种植技术需要对宽行为90 cm的土地深松,主要是打破犁底层,充分加深农田的耕层,改善玉米田地的耕层土壤状况,提高农田对于自然降水的利用率。土地深松时需要在玉米植株高度达到50~70 cm,并结合追肥采用大型拖拉机等机械设备进行。深松过程深度应保持在30 cm以上,保证深松上下部有一定的差异,上部宽度50~60 cm,下部宽度15~20 cm。
2.2.2 秋收期玉米窄行高茬还田利用
在秋收时,窄行保留40 cm左右的玉米高茬,其是宽窄行交替种植技术在白银市应对农田土壤肥力不足、秸秆无法安全还田问题的重要策略。将玉米高茬保留使其自然腐烂,能够提高土壤中有机物质含量,从而促进玉米粮食产量的提高。
2.2.3 秋收期对玉米宽行进行旋耕
在新一轮玉米播种前需要对前一季度的宽行进行旋耕。在土壤追肥深松的良好基础上,玉米收获之后对宽行进行旋耕能够让宽行达到更高的播种标准,到下一轮玉米生长期时能够起到保墒作用。
2.2.4 播种期采取精密播种的方式
精密播种是指在玉米播种期,对土地进行精细整松过后,在上一季的宽行进行精量种植,从而节约种子用量,降低种植成本。播种过程应保持25~30 cm的株距,同时深度控制在镇压后3~4 cm。
2.2.5 玉米宽窄行轮换播种,交替休闲
在白银市的玉米种植工作中,应用玉米宽窄行交替种植技术的关键是玉米的植株苗带在每一季收获后宽窄行进行轮换交替种植。玉米宽窄行轮换播种能够更好地促进土壤肥力的恢复,保证玉米植株在生长过程中始终处于较好的土地环境,从而有效解决白银市春季农田水资源供应不足的重要问题,为玉米生长发育保证充足的水分营养。
综上所述,农业种植生产关系人民福祉。现阶段,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在农业种植生产技术上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为了推进玉米种植生产建设,解决各种环境恶化、土地資源减少、粮食产量降低的问题,在玉米种植生产过程中,必须坚持以生态环境为基本的原则,因地制宜,加强玉米宽窄行交替种植技术的科学合理应用,实现玉米种植产量的深度提高。
(收稿日期:2019-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