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程
【摘 要】目的:研究醋酸钙片治疗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2月到2018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血液透析高磷血症患者共102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51例患者采取碳酸钙治疗,观察组51例患者采取醋酸钙治疗,观察醋酸钙与碳酸钙在降磷效果方面的差异。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磷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且对药物响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在血磷、钙磷乘积达标率及治疗后校正血钙、钙磷乘积、血iPTH水平方面两组并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醋酸钙治疗血液透析高磷血症的降磷效果显著优于碳酸钙,可提高患者的血磷达标率。
【关键词】血液透析;高磷血症;醋酸钙;碳酸钙
【中图分类号】R6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4-0051-01
血液透析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为高磷血症,高磷血症如果长期维持可造成骨代谢异常、甲亢及心肌、血管、软组织等转移性钙化[1],改善肾功能,促进血磷的排泄是控制高磷血症的关键。对就诊的102例血液透析高磷血症患者进行治疗观察,选取51例患者采取醋酸钙治疗的方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源于2016年12月到2018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血液透析高磷血症患者共102例,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51例,男27例,女24例,年龄为38~74岁,均龄为(52.12±6.43)岁,透析时间为0.5~15年,平均7.53±2.04)年;观察组51例,男29例,女22例,年龄为39~73岁,年龄为(51.39±5.78)岁,透析时间为0.5~12年,平均(6.67±2.15)年。两组一般资料方面经对比无统学上得到明显差异,P>0.05。入选标准:符合血液透析高磷血症的诊断标准;稳定血液透析超过3个月,每周透析不低于10h,透析液钙浓度在1.25~1.50mmol/L范围内,透析前血磷水平在1.94~2.75mmol/L范围内。
1.2治疗方法
药物洗脱期为2周,当患者血磷水平为1.94~2.26mmol/L时,每天钙摄入量控制在1000mg,观察组每天随餐吞服醋酸钙片(昆明邦宇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103013)6片,分别为早餐1片、午餐2片、晚餐3片;对照组每天随餐嚼服碳酸钙(珠海同源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44024255)5片,分别为早餐1片、午餐2片、晚餐2片。
当患者血磷水平为2.27~2.75mmol/L时,每天钙摄入量控制在1500mg,观察组每天随餐吞服醋酸钙9片,分别为早餐2片、午餐3片、晚餐4片;对照组每天随餐嚼服碳酸钙8片,分别为早餐2片、午餐3片、晚餐3片。治疗周期为8周。
1.3观察项目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磷、校正血钙、钙磷乘积及血iPTH水平。比较两组的血磷达标率及对药物响应率。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SPSS19.0分析;用以表示患者的计量数据,数据间比较行秩和檢验;%用以表示计数数据,两组计数数据间比较行卡方检验。P<0.05指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磷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且对药物响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血磷达标率方面两组间并无显著差异(P>0.05)。表1。
2.2 由表2可得知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校正血钙、钙磷乘积、血iPTH水平及钙磷乘积达标率并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间无统计学上的差异。
3 讨论
传统的含铝磷结合剂容易引起贫血、脑病、骨软化病等不良反应,非钙非铝磷的结合剂则因磷结合能力一般,价格昂贵,临床使用存在较大局限性。碳酸钙是最常用的磷结合剂,但其磷结合能力一般,血磷控制效果有限,且长期使用碳酸钙容易引发高钙血症、转移性钙化。
醋酸钙相比碳酸钙其磷结合能力较强,约为碳酸钙的2倍[2],而且具备与碳酸钙相近的降钙磷乘积及血iPTH效果,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治疗后的钙磷乘积、血iPTH水平及钙磷乘积达标率并无明显差异也证明了这一点。醋酸钙不易引起血钙水平的升高,且降血磷效果显著,本次研究中采取醋酸钙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磷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且对药物响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也说明了醋酸钙的降血磷效果优于碳酸钙,这与醋酸钙的胃肠溶解度高,与食物中的磷结合能力更强有关[3]。
综上所述,醋酸钙治疗血液透析高磷血症的降磷效果显著优于碳酸钙,可提高患者的血磷达标率。
参考文献
[1] 武孟宇,姜涛,高军.醋酸钙与碳酸钙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对比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6,39(1):60-61.
[2] 朱再志,白佳柠,袁锦,等.醋酸钙片对血液透析高磷血症患者血Ca、P水平的影响分析[J].国际泌尿系统杂志,2015,35(6):871-873.
[3] 王吉萍,吴丽华,朱俊雅,等.醋酸钙治疗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临床分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6,16(2):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