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我国国力不断发展繁荣,商业银行的发展前景势必关系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不良资产的增加会减慢我们前进的步伐,作为银行调控者的人民银行和银行监管部门应提高宏观调控能力,减少不良資产的形成,保持银行业的稳定发展。立法机关应制定全面系统的金融法,保障银行不良资产转移涉及的权利变更与债务人通知、担保手续等不存在安全隐患,加强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杜绝“轻管重贷”行为的发生,建立失信惩戒机制,提高银行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审批。同时我们不应闭门造车,积极借鉴国外成功的处置政策,因地制宜,根据我国实际国情,探索完善适用于我国的处置不良贷款的解决办法,使银行的不良贷款资本流动性更好、更好地为祖国的经济建设服务。文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概念、形成因素及目前国内较为常规的处理方案进行了概述和探讨。
关键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案
0 引言
在金融行业逐渐发展稳定的趋势下,商业银行面对超额的不良资产,需要充分发挥法律制度的约束效力、通过创新多元化的处置手段化解风险,创造最优的经营模式。
1 银行不良资产概念
银行不良资产是指未在良好经营状态下的银行资产,银行投放贷款后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银行信贷资产中不符合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原则的贷款,例如逾期贷款无法收回的贷款、呆账贷款、呆滞贷款这类不能给银行带来正常利息收入,甚至于无法收回本金的贷款。简单来说,不良资产就是银行贷款给企业或者个人,之后对方失信无法偿还债务,此时银行就多了一笔不良资产。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相关部门已对银行业的不良资产加以重视,但银行的不良资产总额仍呈逐年增长的趋势,防范化解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风险已成为我国各大商业银行的重要任务和首要目标。
2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是口吃阶段(到2005年):为了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速度和探索新模式,在国家正式试点信用资产证券化之前,华融和劳动银行进行了初步尝试,发行共3个期间为40.27亿韩元的不良债券证券化产品。第二阶段是开始阶段(2005-2008)。2005年,我国启动信用资产证券化试点项目,在不良资产证券化方面东方,两家资产管理公司和建设银行各发行4个不良贷款证券化产品,使处置不良贷款总额达515.7亿韩元。通过对操作流程、交易结构、操作方法等的探索,我们构建了业界第一个经验证的资产证券化业务模式,并拥有一组专业人员。第三个阶段是暂停阶段(2009-2015)。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停止了包括不良债券在内的信用资产证券化事业,2011年恢复了信用资产证券化事业,但不良债券化事业截止到2015年。第四步是重新启动试点阶段(2016-当前)。2016年4月,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了“不良债券资产支持证券信息披露指南(示范)”,指南提出了实施不良债券证券化的具体想法,并表示了不良债券证券化重启试点。《导游》上市至今,我国两次实施了不良资产证券化示范工作。第一次试点参与企业有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吸引投资银行6家银行,相继发行14家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累计解决510亿元不良资产,产品类型多样。第二次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重信、民生等12家银行参与,产品类型与第一次试点类似。从示范效果来看,不良资产证券化可以有效解决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同时实现资源优化分配。
3 我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现状
3.1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双升”,处置变难
截到2018年年底,我国银行业已经有过半数的上市金融机构均呈现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双升”的态势。虽然整个银行业中不良资产率仍是逐渐上升的,但资产价格方面却有所下降,进而导致整个行业的收益率下降,不良资产的处置变得更难。
3.2不良贷款的行业间差异过大
虽然近几年的银行机构资产质量已逐步稳定下来,但不良贷款的行业间分布却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也使我国的商业银行面临更大的风险。采矿业、制造业、农业、餐饮住宿业以及很多小微企业的资产质量问题逐步暴露出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也存在着慢慢上升的隐藏的信用风险,其中小微企业的不良贷款率较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情况在供给侧改革逐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有所改善,但其与民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均偏高。
3.3零售类不良资产规模增大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发展的越来越快,这也使得商业银行面临着零售类不良贷款规模上升的局面,这是人民日益升级的消费所带来的必然趋势。近五年的时间里,商业银行个人不良贷款余额增加了将近两倍,其增速高达30%。虽然个人贷款这些零售类不良资产占商业银行总体不良贷款的比例并不高,但在规模逐渐增长的趋势下仍是一个难以处置的问题。
3.4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逐渐增加
一是我国银行业监管政策的出台有利于提高不良资产的处置效率。2018年3月银保监会发布了有关贷款准备的监管通知,希望能通过降低与不良资产相关的监管要求,加大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明确了鼓励银行加快不良贷款确认的政策方向,此举有利于提升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有效性和真实性。二是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利于不良资产处置效率的提高。2018年年中,央行通过定向降准、MLF等操作使货币政策边际转松,较宽松的资金面进而有利于商业银行保持合理的流动性,适宜开展不良资产处置。除此之外,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在强监管和去杠杆下部分中小微企业出现信用危机,银行资产质量又面临新的挑战。
4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建议措施
4.1应加强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
现在我国的做法就是成立了资产管理公司即SPV,各商行剥离出来不良资产,以账面价值全额出售给资产管理公司,这一过程是通过国家注资实现的,也就是说对于不良资产存量部分,由于大多是国家政策性贷款造成的,相应地就由国家买单解决,国家注资实质也是一种信用增级的方法。但问题是对于不良资产增量部分又应该由谁买单呢?由于新增部分大多应属于商行经营性不良贷款,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商行的经营管理制度,无论是对国企还是商行,应加强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形成规范性的商业化操作,逐步降低不良贷款发生率,提高银行资产质量,更易于施行资产证券化。
4.2需真正做到真实出售
对不良资产增量部分不能再以国家完全购买的方式处理。可以采用政府担保的形式进行信用增级,从而提升证券的信用级别,降低融资成本,更好地推动不良资产增量部分的证券化过程,提高商行的流动性和国际竞争力。
4.3完善我国的相关法律体系,政府积极参与以做好政府担保措施
政府担保意味着此证券的级别已达最高,无需额外的信用担保等手段增加信用级别,节约成本。然而,在我国《担保法》第8条规定:“国家机关不得为担保人,但经国务院批准为使用外国政府或者国际经济组织贷款进行转贷的除外。”该规定给我国政府提供信用担保设置法律限制。对于我国不良资产存量部分,由于国家注资买单,也相当于国家担保作用,所以存量部分的处理是可以解决的。但其增量部分的证券化处理,除完善我国的相关法律体系和资本市场,建立银行的现代企业制度,还是需要政府的参与,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政府担保措施非常重要,是值得借鉴的信用增级手段。
4.4信用评级机构要求必须做到透明、公开和公正
由于客观上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投资者也只能以公布的评级结果来做出选择,所以对信用评级机构要求必须做到透明、公开和公正。而我国信用评级市场的现状很难满足资产证券化的要求,急需改进。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改造我国现有的评级机构,但这还需要较长的时间,因为还需要各方面配套措施,比如法律规范的完善等;还有一种是比较直接的,可以引进国外著名评级机构为我国评级市场服务,如国内评级机构与外资机构合资主办,可以加快我国评级业的发展。
4.5有效发挥服务机构作用,形成市场定价机制
在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有增信机构、法律会计评级机构、承销商等中介服务机构。目前来看,增信手段对利率的影响并不显著,且部分实际效果与预期相反。诚然,适当的增信可以使得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顺利发行,解决商业银行项目周期错位问题,但发行人的盲目增信也会造成融资成本的增加,同时由于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仍不完善,相关中介服务商也良莠不齐,投资者对各项目的增信认识也因此不尽相同。这就要求监管机构要督促此类机构严格遵守监管要求和职业规范,项目尽职调查要尽职尽责,这样才能切实保障基础资产安全。
5 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不良债券率较低,但阴影银行的存在并未暴露出很多问题,影响金融系统稳定性的潜在风险仍然不小。另一方面,资产证券化通过将信用资产清单外部化到资产负债表中,提高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和盈利能力,可以快速批量处置大量不良资产。运用证券化方式可以有效地解决不良资产问题,对我国金融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洪艳蓉.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制度原理与中国实践检讨[J].证券法苑,2019,26(01):1-38.
[2]陳淑文.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定价研究[J].时代金融,2018(36):95-96.
[3]李军.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与处置建议[J].经营与管理,2018(06):15-17.
[4]王珂,汪淑娟.我国银行业不良资产证券化现状分析[J].纳税,2018(14):194.
[5]刘薇薇.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精细化管理探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8,26(11):154-155.
[6]张思梦,汪元媛,金韬.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及其可行性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8(07):339.
[7]卢文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与模式[J].金融市场研究,2018(03):18-24.
[8]刘必健,黄晓玲,李杨.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操作风险研究[J].中国商论,2018(05):22-23.
[9]赵淑英,梁晓俊,程驷宇.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风险管控评价——以“中誉一期”和“和萃一期”为例[J].北方经贸,2018(02):119-120.
作者简介:
李丹,女,汉族,就读于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