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探究

2019-10-21 07:42高婧
锦绣·下旬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审美能力培养策略

高婧

摘 要:人的审美能力并不是天生的,需要通过后天去进行培养。小学美术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途径,小学美术教师除了要传授给学生绘画技巧以外,还应该注重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其次研究了小学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审美能力;培养策略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教师多采用讲授式教学,课堂上以老师为主,这种教学模式不能吸引学生,同时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学生难以发挥独立性和自主性,尤其是对于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而言,这种授课方式让小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是有的美术教师教学方法无创新,教案设计多依赖教参和网络教案,直叙表达,没有新意,学生缺乏兴趣。这虽能为教师上课达成教学目标提供帮助,但对于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却无法预测,不但会让学习无效果,而且容易出现纪律问题。反之,有些老师设计了又唱又跳的游戏式教学,但有些与教学没有关系,也属于无效教学。

三是教学评价比较单一,教学评价作为教学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要受到评价的调控。而对与美术教学活动的特殊性,如艺术形象性、艺术表现力、创造性等方面,如何对其评价,则更为重要。在安苑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常用的教学评价更多指向学生的作品,评价语言诸如“你画的不错”、“很漂亮”、“真棒”等,这样的教学评价标准太单一,可视为无效评价。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在课改中,要求教师要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去设计、组织课堂教学,把具有方法论意义的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作为关注点,挖掘学生更加深远、本质的情感体验、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设计往往先以“知识与技能”作为切入点,因为这是美术的根本,除此之外,也可以有其他的追求。我们以剪纸课堂教学为例,作如下说明。

在剪纸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既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和创造出作品,又能让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产生兴趣,达到有效案教学目的,从中可以想象到教师肯定创造性地运用了教学策略,这也是众多教师追求的教学效果。但,有些教师就会从“过程与方法”上进行突破,如先让学生找出传统剪纸的各种花纹特点,以及作品表现的手法(夸张、变形等),再将这些特点和手法运用到现代造型上,如可以用来装饰某种卡通形象,这样学生在学习中经历了剪纸的创作,同时又能从作品中获得成就感,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探究与创作的意识。对高年级学生而言,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引导,使学生认识剪纸纹样的寓意、地域特点、剪纸与民族风俗等,这样就顺其自然地深化到对中国剪纸文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认识,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如进一步将学生作品创造性地装饰到不同物体上,或做成装置艺术等,就能实现更高水平的三维目标、充分提升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

(二)通过接触自然,帮助学生积累生活体验

培养审美情趣,不仅仅要通过学习课本理论知识,还要走进生活,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感受到美的存在,从而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大自然拥有其独特的魅力,能够有效的陶冶人类的情操,净化人类的心灵。所以,小学美术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生活体验,以此来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学习水墨画相关的内容时,美术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们走出课堂,亲近大自然,创作出一副关于大自然的水墨作品。大自然拥有着清新的空气,舒适的环境,散发着香气的花朵,挺拔的白杨树,连绵不断的高山,潺潺的流水,一切一切,都那么让人陶醉。学生执笔,将大自然融入到水墨画中,实现了艺术和自然的有效结合,让学生对水墨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丰富了自身的情感体验,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提升审美水平。

(三)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以具体场景或營造特定艺术氛围来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教学效果。在方法上,可以是学生亲身体验,参与情景的布置,这样实践起来会非常融洽,而且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也能改变和创造环境;也可以是故事引导教学,发挥学生想象力,让学生根据故事产生联想、思考等,从而进行美术创作;或是让学生参与课堂角色扮演,通过扮演某种角色行为,在扮演过程中面对问题,引起学生思考,从而解决问题;除此之外,还可以将生活与课堂联系起来,将学习内容联系到学生实际生活,增强学生情感体验,进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如初次欣赏毕加索的创作《格尔尼卡》时会令人十分费解,那么,在欣赏前,就可以让学生先谈谈生活中人们处于不同心情时的表情变化和内心感受,以此来拉进学生与作品所反映出的主题、生活的距离,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该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

(四)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发现美的能力

俗话说:艺术源自生活。对小学生而言,因缺乏基本的审美能力与美术知识储备,因此对美术作品的美并不敏感,可从生活的具象艺术入手,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各类事物中去发现美。相关研究可知,人与生俱来就能感知美,虽然个体间具有一定差异,但是对美的认知具有普遍性。比如生活中各种植物、动物乃至人,都可引导小学生观察,成为美的素材,比如让小学生观察“狗狗是不是很乖?”。所以,美术教学时,可从学生周围的人与物入手,例如家中养的花草、身边人的服饰等,都可成为学生发现美的入口,引发学生时时观察,培养小学生发现美的能力。

结束语

美术课堂上,教师必须要清晰认识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结合美术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只要学生审美能力一旦形成,必定会伴随学生一生,为学生健康成长造成极大影响,有效提供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玉霞.浅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有实验价值问题的能力[J].文理导航(上旬),2011(12):77.

[2]姜艳英.关于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建议[J].《新课程(小学)》.2015(07).

猜你喜欢
小学美术教学审美能力培养策略
小学美术创新能力培养探析
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艺术体操教学中提高审美能力的途径探索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