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挥课文范例对学生写作的引领作用

2019-10-21 07:42覃金荣
锦绣·下旬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人物描写文采写景

覃金荣

中学生流行这么一句话“考语文,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众所周知,语文考试中,作文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文成绩,进而影响学生考试的总成绩,以致有的学生慨叹“命悬作文呐”,此话不无道理。

现实的语文科考试中绝大部分学生最怕的就是写作文,特别是我们农村中学的学生,他们相对来说阅历浅,视野窄,读书少,写作素材积累少,手頭又缺少必要的参考书籍,这虽是事实,但不能成为他们作文写得差的天经地义的理由。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其它途径去弥补学生的这些不足,让我们农村的学生也写出质量相当的作文。其中充分利用课文的范例作用引导学生去理解、吸收、模仿,进而创作出自己的作品,这不失为一个便捷的途径。

农村学生手头书籍少,看书少。不要紧,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手中的教科书,把我们手上的教科书作为“参考书”这就需要我们语文老师上课时要注意教会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善于“参考”课文中的写作手法,特别是一些经典课文,“参考” 价值巨大。

比如针对学生作文缺乏文采、字数不够的现象,我会在上某些课文时,有意让学生重点探究这篇课文的文采(事前要先适当引导学生明白文采常表现在那些方面上-----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如上鲁迅的《故乡》,这篇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都有不少极为经典的描写内容,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描写方面去欣赏这篇文章的文采,文章开头便有一段景物描写“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其实这段景物描写如果没有,似乎也没影响什么,《故乡》依然是《故乡》,可多了这段景物描写,我们就会通过它真切地感受到鲁迅“故乡”的那种苍黄、萧索、荒凉的悲哀色彩,文章就因这一段多了这一层文采,要让学生明白,如果这篇文章是鲁迅的考场作文,那么这一段的景物描写无疑既令他的《故乡》增添了文采,还为文章凑了不少字数,同时它还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而这些正是目前大部分中学生考试作文时所缺乏的。

也许有人担心,这样一来会误导学生写作为了文采而文采,写出的作文华而不实,如写景就单纯为了写景,描写人物就单纯为了描写人物,那肯定是败笔!老师还需去做正确的引导,如引导学生去阅读《故乡》时,开头一段对故乡景物的描写,鲁迅为什么一开头就让读者感受到故乡的苍黄、萧索、荒凉呢?仅仅是为了增添文采吗?肯定不是,这就需要引导学生从作者的写作目的角度去理解,鲁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揭露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城镇依然破败、黑暗,老百姓依然贫困、痛苦。所以鲁迅开头的写景实际是从自己这篇文章的写作意图出发,为本文的写作意图而写,并非单纯为增添文采而设。他通过描写景物首先是为了展示自己的写作意图,不过却同时增添了文采、字数,收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这一点对于学生们的写作而言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同样,写作时对人物的描写,也可以利用课文范例引导学生学会在人物描写中融进自己的写作意图,即人物描写为写作意图而设。这方面《故乡》亦不失为一篇绝好的范文,如文中对中年闰土的描写,不管是对闰土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乃至对他挑选“一副香炉和烛台”的描写,无一不是为表达作者的写作意图服务————即揭示旧中国农民生活贫困、痛苦、愚昧、麻木的黑暗现象。这一点我们老师必须分析到位,引领到位。

再比如上《变色龙》《孔乙己》这些经典名篇时,我会强调要学生去探究文中的人物描写与作者写作意图的关系,让学生感悟到作者对警官奥楚蔑洛夫以及孔乙己的大量描写,并非是为了文章所谓的“文采”,博取读者的一时欢娱,而是通过对人物的描写,用人物形象去揭示社会问题,引发读者深思,促使读者思考如何去走好人生之路。也就是说我们要引导学生去领会作者通过对人物描写是为了更感性地向读者传达自己的写作意图,传达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样只要充分利用课文的示范性加以有效引领,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杜绝学生写出那些为文采而文采,为描写而描写,华而不实,毫无灵魂,毫无思想的文章。

如何利用课文的范例作用对学生写作进行有效引领?我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一定强调学生每读一篇课文必须弄懂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这几个问题,其中一定要着重强调“为什么写”,因为它是文章的灵魂,中心思想,作者的写作意图。如上《故乡》一文时,可以反着问学生“鲁迅为什么要写《故乡》?”(他想揭示辛亥革命并没有给百姓带来什么实质性利好,社会依旧黑暗,百姓依旧痛苦,有志青年仍需为旧中国去寻求新的出路,去为改变黑暗现实而奋斗),基于“为什么写”这一目的,才去考虑“写什么”(写故乡的破败景象,故乡痛苦的人们),然后再考虑“怎么写”(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对比描写)。为此,我把阅读文章小结为一种阅读模式: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特别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经典课文时必须强化这种阅读模式,久之,便会养成学生的这种阅读思路,而这种思路对学生的写作是大有裨益的。阅读后指导学生模仿写作,则按: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这一思维模式去进行,一定要培养学生养成先确定自己写此文的目的是什么,即“为什么写”;然后才考虑去选材、取材,即“写什么”;再考虑“怎么写”。把这种阅读思维模式与写作思维模式相结合,阅读促进写作的作用就非常明显了。如我上完《故乡》后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内容必须与当时的月考总结相关,并且要求他们去模仿《故乡》中用景物描写去表情达意,表达自己的写作目的。可以要求学生在自己作文写景处,旁标自己写此景的目的,或者老师在课堂上抽出学生习作,让学生口头解释自己这段景物描写的目的是什么。有时碰到学生在作文中盲目写景,我就会让学生再读范文,重复引述里面的写景作用,让学生多比较,多感悟,多模仿,不忌重复。经过多次训练后,很多学生在自己作文里运用景物描写去表达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写作意图,这一招就用得相当上手了。

此外,文章的开头模式,中间的过渡模式,结尾模式等,都可以从所学的课文中总结出一定的范例模式来,然后引导学生去有效模仿,长此以往,学生手上的教科书便会成为极有用的“参考书”,只要老师注意加以引导,就能充分发挥课文范例对学生写作的引领作用,就能让学生写出能表达自己情感,表达自己意图的好文章。就如叶圣陶所说:“课文无非就是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就让我们好好地去利用课文的例子作用吧!

猜你喜欢
人物描写文采写景
怎样构思人物描写类文章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中的人物描写
示范·情境·交流——以“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为例谈默会知识的作文教学启示
翻译家的文采观
翻译家的文采观
有一种文采叫“抠字眼”
古人的幽默你不懂
不能为写景而写景
论长篇小说《足迹》中的人物形象的肖像描写
写景成语连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