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舞剧《沂蒙三章》

2019-10-21 07:18季艳雨袁兴悦韩金玉
鸭绿江·下半月 2019年11期
关键词:芭蕾舞剧

季艳雨 袁兴悦 韩金玉

摘要: 中央芭蕾舞团新创芭蕾舞剧《沂蒙三章》,通过创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塑造红嫂英雄群像,为沂蒙红嫂书写新时代的华彩篇章。

关键词:芭蕾舞剧;沂蒙红嫂;沂蒙三章

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山区的青壮年们都上了前线,当地女人们虽然不能上战场但是她们不辞辛苦的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推小车,舍生忘死救伤员,做大量的后勤工作来支援前线,在这期间其中发生了许多令人感动值得歌颂的故事,也出现了很多值得敬佩的人,有乳汁救活小八路的哑女明德英,有丈夫新婚前夕上了前线还不离不弃最后与公鸡拜天地的痴情女李凤兰,有“谁第一个报名参军就嫁给谁”的梁怀玉。1960年,作家刘知侠以明德英为原型创作了短篇小说《红嫂》,书中歌颂了红嫂们可歌可泣的故事,后被改编成电影。从此,“红嫂”成为在革命战争年代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沂蒙妇女的共同名字。

今年的4月19日至22日,新创芭蕾舞剧《沂蒙三章》在北京天桥剧场首演,在芭蕾舞剧《沂蒙三章》中,沂蒙红嫂和她们的英雄故事被浓缩为三个极具代表性的足尖篇章:、《永远的新娘》、《沂蒙情》。三段故事刻画了不畏牺牲,用自己肩膀搭起火线桥的沂蒙妇女;勤劳坚贞,为从未见过面的烈士丈夫守护家园的永远的新娘,以及体现军民水乳交融大爱无疆,乳汁救伤员的红嫂的生动形象。以新时代,新一代芭蕾人的视角,重新诠释关于 “沂蒙红嫂”的故事。这次上演的《沂蒙三章》,其实并不是第一次在芭蕾舞台上诠释“沂蒙红嫂”的故事。早在1973年,谈到《沂蒙三章》的亮点,中芭艺术总监助理、总排练者、芭蕾大师徐刚表示:“就创作芭蕾舞剧《沂蒙頌》。2017年,中央芭蕾舞团再次创作了芭蕾舞剧《沂蒙情》。在短短的几十年间,舞台上诠释“沂蒙红嫂”故事的芭蕾人换了一代又一代,剧本的情节不同演绎方式也不同,唯一不变的,是革命故事对观众不知名的魔力。

能引起共鸣的作品才有温度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红色革命题材的文艺作品,不是偏重于呈现个人在革命战争中多么的英勇无畏,就是偏重于对革命战争整个故事的叙事。这种作品对老一辈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或者对革命战争历史有一定研究了解的人来说,可以引起共鸣,他们经历过懂得里面的作品下真正的情怀。那些经典的红色革命作品就是这样产生的。可是对于我们未经历过红色革命战争年轻的一代来说,并不能真正体会那时候的情怀,如若再一直用传统的方式创作演绎红色革命题材的作品很难真正的引起他们的兴趣。新一代就要用新一代的方式演绎不同人生故事。

“这需要我们带着感情重新采风,对红色故事重新挖掘。”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冯英说。在十几次走访采风中,中央芭蕾舞团的艺术家们,发现收集了大量的故事这些故事对于当代的观众来说都足以引起情感上共鸣。

比如,“沂蒙红嫂”李凤兰结婚前夕,丈夫为了革命战争离家参军。没有新郎婚礼上,按照那时候的风俗,她要与嫂子抱着的大公鸡拜堂成婚。为了让丈夫安心在前方作战,李凤兰一人扛起了照顾公婆,耕种田地的重任,直到解放后她才知道丈夫牺牲的消息。后来的李凤兰终生未嫁,领养了两个孩子。在现在我们看来这种天方夜谭般的故事是不会发生的,但是在那个时代在沂蒙红嫂的身上其实真实地存在着的。在《沂蒙三章》编剧、导演、编舞徐刚看来,不管是与公鸡拜堂结婚,还是长期的等待未曾见过面的丈夫以及丈夫牺牲后替丈夫照顾公婆,表现出的都是李凤兰对丈夫的爱,这种爱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这种爱不单单是情爱更是一种大爱。

对于沂蒙红嫂的演绎谈到《沂蒙三章》中芭艺术总监助理、总排练者、芭蕾大师徐刚表示:“《沂蒙三章》最重要的是保留了《沂蒙情》,这是最中心的救治伤员的故事,也最能突出沂蒙精神。新加入了《火线桥》和《永远的新娘》,《火线桥》是妇女的群像,我们更多的是想表现这些女性的牺牲精神和大爱,她们用肩膀托起的是胜利。《永远的新娘》这个题材太适合芭蕾舞了,芭蕾舞最重要的表现手段就是双人舞,《永远的新娘》表现的是丈夫和妻子的情感,这两个人是没有见过面的,越是没见过面,感情就越是复杂。”导演把李凤兰的故事新加入《沂蒙三章》作为单独的一个篇章,取名《永远的新娘》。演出中,在看到这个故事时,不少年轻的观众也会因被剧情感动而忍不住落泪。很多人在看完之后都表示因为受之前的一些作品的影响,觉得那些革命者都是英勇无畏的没有七情六欲不被感情所打扰的英雄,可是看完《永远的新娘》之后,才知道硝烟战火中也有淳朴感人的爱情,那种爱不同于普通的爱,那种爱情更加的圣神。

真感情才能触及内心深处

从《沂蒙颂》到《沂蒙情》再到《沂蒙三章》,剧情在变,表现情感的方式在变,不变的是诉说的那种情感。

几十年前的《沂蒙颂》,刘廷禹是作曲的主创之一。几十年后的《沂蒙三章》,刘廷禹再次作曲并参与编剧工作。刘廷禹说现在还记得去沂蒙山区采风的场景,那里个民风淳朴的地方,那里到处都有红嫂,村里有没人知道的英雄烈士。说起沂蒙红嫂的故事,大家都是骄傲的,说着说着他们哭了,也把在场的人说哭了。他的语言没有多么的技巧,只是单单讲述就足以感动人,是因为故事本身就不需要任何表达上的技巧就很吸引人。所以刘廷禹指出这个的创作不需要什么技巧,不需要加一些不存在的事情,只需要把真实的故事表述出来,真情实感的故事才是最打动人,最吸引人的。而现在许多红嫂已经不在,对于当代的年轻人来说“沂蒙红嫂”更多的是一名字,一种称谓,一段历史。对于红嫂故事更多细节随着红嫂们的离去也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作为沂蒙山区的后人,也是从小就听说了许多关于“沂蒙红嫂”的故事。而在听说的故事中就有关于《火线桥》的故事:孟良崮战役中,汶河上的桥被敌机炸断,阻断了我军的去路。“红嫂”李桂芳等32位妇女,跳进冰凉的河水中,肩抗七块门板,用柔弱的身体临时搭起一座浮桥,在一个多小时中让一个团的兵力顺利通过。听妈妈讲述时已经觉得十分的震撼。。当把故事呈现出了就会觉得更加的震撼。

虽然三部“沂蒙”作品讲述的故事都是不一样的,但不变的是芭蕾在民族故事化道路上的尝试:“我们一直在坚持民族芭蕾的尝试,有时候我们会用民间舞和芭蕾相结合,在《沂蒙情》中我们用了中国舞的演员,他特殊的中国舞的技巧让我们觉得战士可以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在坚守的过程中,我们会用一些以前没有用过的手段或者没有用过的舞步和服装设计,尽可能让现代人来接受。”

参考文献:

韩业庭, “沂蒙红嫂”三登芭蕾舞台 红色题材何以常演常新。

作者简介:

季艳雨(1998—),性别:女,汉族,籍贯:山东省临沂市;

袁兴悦(1999—),性别:女,汉族,籍贯:山东省潍坊市;

韩金玉(1998—),性别:女,汉族,籍贯:山东省东营市。

猜你喜欢
芭蕾舞剧
俄罗斯芭蕾舞剧《天鹅湖》的创作背景与特色探析
中国芭蕾舞剧创作与民俗文化的融合
红色的交响
中国芭蕾舞剧的民族化探析
古典芭蕾舞剧中舞蹈与音乐赏析
历久弥新的《红色娘子军》
作曲家柴可夫斯基音乐创作探析
芭蕾舞剧
芭蕾舞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