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芹 冯茜
【摘 要】目的:探讨大龄听障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康复方法的有效性。方法:选取32例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大龄听障儿童,采取个别化教学、小班教学和言语矫治的方法进行1年的强化康复训练,在训练3个月、6 个月、12个月3个时间段,采用《听觉语言能力评估标准及方法》和听觉行为分级标准、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对其听觉言语康复效果跟踪评估,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2例被试者韵母、声母、双音节词三项平均识别率首次评估为40.1%,6个月评估均值为65.8%,12个月评估均值为89.5%。语法能力、理解能力、交往能力三项平均语言年龄首次评估均值为1.5岁,6个月评估均值为2.5岁,12个月评估均值为4.0岁。听觉行为分级平均从1.1级提高到6.1级,言语可懂度(SIR)从1.1级提高到4.0级,提升效果明显(p<0.05)。结论:大龄听障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利用规范的听觉言语训练方法,经过1年的强化训练,听觉、言语得到有效的康复,言语清晰度有较大的提高。
【关键词】大龄听障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听觉言语康复
【中图分类号】G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714(2019)11-0130-01
人工耳蜗植入技术能有效地改善听障儿童听力水平,提高其言语交流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有效帮助其融入社会,重新回归有声世界[1]。通过对32例人工耳蜗术后大龄听障儿童,采取个别化指导、小班衔接教学和言语矫治的方法进行1年的强化康复训练,观察其康复方法的有效性。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6月在本中心康复训练32例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大龄听障儿童。其中男22例,女10例,植入年龄7~14,平均年龄10.18±2.16,其中重度听力损失2人,极重度听力损失30人,均单侧植入人工耳蜗,右耳植入21例,左耳植入11例,对侧均佩戴助听器。
1.2研究方法
1.2.1评估方法由专业测评人员,分别在患者入训初期3个月、6个月、12个月,采用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修订的《听觉语言能力评估标准及方法》[2]进行韵母、声母、双音节词、语法能力、理解能力、交往能力的评估。测试时环境选择本底噪音≤45dBA专业评估室,并计算正确识别率得分。采用听觉行为分级标准(CAP)、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SIR)通过调查问卷、师生面对面进行言语能力的
评估。
1.2.2统计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将被试者在3个不同阶段所有评估结果加以对比,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2.3康复方法
1.2.3.1进行一对一教学指导
针对看口型、辅助手势和笔录进行沟通者,植入人工耳蜗术后,首先进行听觉分辨和听觉识别训练[3]。运用分辨图文版训练法、特征提示法、动作匹配法帮助患者通过视觉、触觉等认识目标音。然后进行听觉识别、听觉记忆的练习,侧重词汇量的积累及概念扩展。
针对语言基础较好,言语清晰度和跨听能力不足,采用词组辨识、组词造句、看图讲述、认知扩展、话题讨论。在听觉描述的练习时,直接进行开放式听觉描述的训练。
1.2.3.2家长深度参与
家长必须保证深度参与每一个训练环节,牢固掌握康复训练教学内容、教学技巧,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当好训练师的助手,孩子康复训练的领路人[4]。
1.2.3.3小班制引导式情景教學
本机构设定了家庭情景教室(客厅、卧室、厨房等),五个家庭为一组,要求家长参与训练师小组课的计划制定及实施,采取鼓励、暗示、支持及集体互动的游戏实现理解语言训练。
1.2.3.4矫治方法的运用
口部运动治疗法,帮助患者建立正常的运动模式。如唇、舌的练习:发“叭、叭”训练双唇;常规做舌操训练舌的灵活度。
哈欠—叹息法、声带放松法训练等改善嗓音问题,减少硬起音。
深呼吸训练法,学会正确的腹试呼吸。解决语速过快、气喘和说话声调的异常。
促进治疗法,进行韵母、声母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训练。
2 结果
2.1 32例患者入机构后康复效果
2.1.1听障儿童听觉言语的评估
采用《听力障碍儿童听觉语言能力评估标准及方法》对32例大龄听障儿童进行听觉语言能力评估,强化康复训练12个月后,韵母、声母、双音节三项平均识别率从最低40.1%提高至89.5%。语法能力、理解能力、交往能力三项平均语言年龄首次评估均值最低1.5岁提高至4.0岁。
2.1.2听障儿童CAP、SIR分级的评估
通过调查问卷,师生面对面或者电话随访家长对32例大龄听障儿童进行听觉行为分级(CAP)和言语可懂度(SIR)分级评估,CAP分级平均从1.1级提高到6.1级,SIR)分级平均从1.1级提高到4.0级。
3 讨论
3.1影响大龄听障儿童康复效果的因素
人的语言发展1-3岁最迅速,6岁以前为最佳时期,7-12岁大脑的可塑性明显降低,12岁以后就逐渐接近成人,因此可以将大龄听障儿童的概念定在7岁及以上[5]。
大龄患儿错过了最佳语言发展期,使用手语及看话,缺乏口语交流,造成呼吸功能、发声功能、构音功能和语言功能障碍。社会交流倾向突出,害怕失去同伴的信任,产生焦虑、孤独感及苦恼,排斥佩戴助听设备。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固定的反应模式和思维方式,按自己行为经验揣摩,影响评估与训练效果[6]。大龄儿生理发展和心理认知特点趋向成熟,其注意稳定性,语言理解能力和自我监控能力,好于学龄前听障儿童。家长是孩子最信任老师,家长的深度参与是教学成功的保证。患儿植入人工耳蜗达到最佳状态,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就会达到良好的康复效果。
3.2大龄听障儿童强化康复训练有明显效果
患儿入机构后强化训练12个月,三次评估结果显示,康复训练效果比较满意。韵母、声母、和双音节三项平均言语识别率从初训3个月40.1%,提高到89.5%;语法能力、理解能力、交往能力三项平均语言年龄从初訓3个月1.5岁提高至4.0岁。CAR分级平均值从1.1级提高到6.1级;SIR平均分级从1.1提高至4级。即说明患儿听觉能力从最初只能感知环境声音,听觉效果看话,发展到辨别言语声,听觉效果达到最适;语言能力从最初的简单发音、模仿,以手势为主要教龄方式,发展到连贯语言可以被不具备聆听聋人言语经验的人听懂。经过强化训练,听力语言康复效果、语音清晰度总体有明显的提高。
3.2依据评估结果采取有效的训练方法
3.2.1通过个别化教学帮助患儿理解听和语言的完整性。结合其所学的各科文化知识水平,进行听觉分辨能力、记忆能力、描述能力及语言组织能力、扩展能力、理解能力的康复训练。
3.2.2小班制引导式教学,充分发挥家长的主导地位,体现患儿的主体地位。在“家庭教室”训练过程中,笔者设定了以家庭情景教室作为听语训练的一部分[7],采用游戏互动的教学方法,调动患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3患儿错过了最佳语言发展期,习惯用手语和看口型,缺少交流,导致语言的多重障碍。呼吸控制训练,矫正呼吸方式异常、呼吸功能减弱、协调性异常的问题;口部运动治疗法,帮助其建立正常的运动模式;采用哈欠—叹息法,减少硬起音;通过数数练习、唱音练习,解决语速过快、声调单一的问题。言语矫治方法,解决语言的构音障碍、发音障碍及清晰度方面问题。
4 结论
32例大龄听障儿童植入人工耳蜗术后,通过对其进行一对一听觉口语法教学、家长深度参与教学、小班制教学、言语矫治法进行一年的强化训练,训练效果明显。不但解决了听觉、语言能力及语言清晰度等存在问题,并且改善了患儿的交往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及自信心,为提升生活质量,回归社会主流打下良好
基础。
参考文献
[1] 娄皓,查立军,陈阳,等.植入年龄对大龄语前聋患者人工耳蜗术后听觉言语能力的影响[J].中国听力语言科学康复杂志,2015,13(5);359-361.
[2] 孙喜斌,高成华,曲成毅,等.听障儿童听觉语言能力评估标准.北京;三辰影库印像出版社.2009.
[3] 朱绍春,章忠友,沈芬娟,等.一例听障青年听觉言语康复个案研究[J].中国听力语言科学康复杂志,2008,(31);49-51.
[4] 陈玲,蔡玉立,王艾东,等.大龄听障儿童和听障成年人言语清晰度的研究[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17,5(35);394-400.
[5] 郑秀瑾,李海珍,张谊,等.2—5岁小儿人工耳蜗植入者听觉语言康复效果分析[J].中国康复学杂志,2007,22;41-43.
[6] 李岩,陈群.大龄听障儿童听觉言语康复个案研究[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17,15(1);48-50.
[7] 季艳.诺尔康人工耳蜗植入者康复方法探讨[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13(2);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