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霖
在我的藏砚中,有近百方长或宽不足10厘米(个别稍超一点)的小砚,材质端、歙、洮河、澄泥、陶瓷、寿山石皆有,可握在掌中把玩,其中不少质地优、造型雅、雕工精,有的还镌有短小精悍的铭文。这大概就是玩砚行家讲的“掌中宝”。
古人制砚,初始就是为了磨墨蘸笔写字。中国古代以文取仕,隋唐以后,推行科举制度,砚台成为文人墨客作文遣词、笔歌墨舞、登科进仕、维持生计的重器。正如明代陈继儒所说,“文人之有砚,如美人之有镜也,一生之中,最相亲傍!”砚台从汉晋时期粗犷、简约、实用,逐渐演变到唐宋之后用材考究,模式多样,纹饰精致,实用观赏两相宜。宋明以降,文人墨客又多在其上赋诗题词,抒情明志,记事赞砚。有的还配制精美砚盒,在上嵌玉镶金,极尽奢华。砚台的观赏性越来越突出,成为能工巧匠技艺与文人雅士才智共融的智慧结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独有的艺术瑰宝,蕴含着深厚的文化、艺术、史料内涵。文人雅士、达官贵人为了能将这样美妙的文化珍品随身携带,掌中把玩,悦目养心,遂琢制出小巧玲珑的“掌中宝”。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事不同而理同,砚不在大小,形制雅致则珍,内涵文气则宝。有人舉例说,纪晓岚《阅微草堂砚谱》所刊近百方砚中,长不过掌者多达55方。
蔡鸿茹研究员在《中华古砚100讲》中说,“这些砚台质地优良,造型精美,品种多样。”“不仅有艺术价值,也有历史价值,有些砚台的精美雕刻令人叹为观止。”在这优美的百方古砚中,就有多方大不盈掌的小砚。如第42讲“清纪昀方池华月端砚”,长、宽、高分别只有10、5.2、1.4厘米,著录《阅微草堂砚谱》。纪昀在砚背隶书“方池华月”,以赞此砚。又如第94讲“宋进禄小匋砚”,长7.8、宽5.8、高1.5厘米,上铭“进禄”吉语,为随身携带之物。再如第95讲“宋范广惕澄泥小砚”,长8.8、宽8.5、高4厘米,长方抄手形,三侧刻铭,蔡鸿茹称其“造型古拙,字体随意,毫无板滞做作之意”“语言通俗,妙趣横生”。还有第97讲“金朱红澄泥小砚”,长11、宽7、高2.5厘米,小抄手,正反两面有钱形印,印文为“大定通宝”。文中说,“据闻此砚的原收藏者徐世章先生收购此砚耗资可观,因砚上有金代确切年代者较少,同时也是他收藏品中的薄弱环节,当时收入此砚时所用黄金几与砚的重量相等”。不厌其烦地引述上面诸方小砚,意在从实例证明有些小砚弥足珍贵。当然,这并不抹杀规格大些砚台的可贵之处。只要是材优、工精,大、小好砚各领风骚。至于当代制作许多大砚,要人背车拉,以至大到以吨计量,再精雕细刻,也不算砚台,更不可能是民国之前古砚,只是现代工艺品而已。如果把它以古砚欺市,以美砚张扬,只能说明其主人俗气、没文化。
现从我收藏的小砚中选出18方,分三类展示如下,以求同道指正。
第一类,6方。在发表的说砚文章中提及。当时只从这些砚台的年代,或纹饰,或铭文角度叙述,没有突出它们“掌中宝”的特色。在此再把它们集中刊列,突出图样,只作简要文字介绍。
(一)椭圆大化年制瓷砚(图1),长9.5、宽5.5、高2.2厘米。形制椭圆小巧,施白釉,釉汁均匀肥润,釉色光洁莹亮,边侧绘青花缠枝花,线条流畅。背青花行书“大化年制,江兄讫”。全砚素雅精致,包浆自然,光滑滋润,应是长期握在手中把玩所致。此砚可当笔舔,可使硃砂,可赏可玩。大化年为日本飞鸟时代孝法天宝年号,公元645-650年,相当我国唐贞观时期。从砚釉色、纹饰、精美看,可能是我国明代制品。
(二)安岐铭小澄泥砚(图2),明代,长9.8、宽7.3、高2厘米,堂池布局、边框弧度、背面线条、边侧缠枝花,每一件都把握得恰到好处,精致到无可挑剔。砚堂留硃砂痕。背钤两章,上为圆形,内阳文篆书“麓邨”;下为方形,内阴文“仪周”。砚色鳝鱼黄,质地极佳,坚细温润,抚如石,呵生津。带原配紫檀木天地盖。全器不啻为上乘艺术品,典型“掌中宝”。清初著名收藏家安岐,字仪周,号麓邨,松泉老人,朝鲜人,父为朝大臣明珠家臣。安岐从商,深爱中华传统文化,好书画,精鉴赏,喜收藏。
(三)心字池椭圆瓷砚(图3),明代,长8、宽6.3、高2.2厘米。砚堂围以黑色边线;砚池琢心字,蓝色起边。边侧上沿一圈蓝色弦纹。前边侧着黑色行书“锦荣”二字,似砚主人。除背无釉、露白胎外,其余均施乳白釉,釉汁肥润柔和。以心字为池,寓意深远,似在提醒学子,要用心磨墨、用心写字、用心读书,所谓磨心磨血也。砚虽小,但制作精致、色彩丰富、意蕴深沉,既可作笔舔,又可握在掌中,时刻把玩,时刻警示,促人沉思。
(四)太极八卦图澄泥砚(图4),清代,对宽7.8、高1.4厘米。四边长,四边短,两两相对称。边框上浮雕八卦图,内为阴阳鱼,分别作砚堂、砚池,上留硃砂痕。砚小巧玲珑,直线挺拔,曲线柔顺,纹饰简洁深奥。砚色黄中泛青,质地坚细滑润。既可作笔舔,又可握在掌中把玩,领会八卦之妙、阴阳变化之理。
(五)美中奇制祥云仙鹤龙池砚(图5),民国初年,长8.9、宽6.6、高0.7厘米。砚面四周祥云缭绕飘拂,右上角一仙鹤驾云飞舞,矫健优美。背复手内阴刻行书“先天后天,上寿百年。何女片石,泉泉流传。”落款“美中奇制”。铭文赞美砚台。砚面构图巧妙,雕工精细,线条流畅,寓意祥瑞,而且配有精致的脱胎绿漆荷叶盒(盒面缺失),可见主人钟爱有加、玩不释手。
(六)长方鹅纹红石砚(图6),民国,长8.8、宽6、高2厘米。砚面浮雕一只大鹅,从右向左慢游,鹅首向后,睁眼远望。颈下成一弯小砚池,大肚为砚堂。所刻鹅纹,线条简约,形象生动。背平,上边沿阴刻行书“庚申初夏庆春刻”。字体流利,全用繁体,包浆开门,可见已使用时间不短。这里庚申年似为1920年。全砚紫红色,鲜艳温和。砚大不盈掌,宜于握掌把玩,也可作笔舔,还可当镇纸。
第二类,新推出8方“掌中宝”小砚。
(七)长方钟纹凤咮砚(图7),宋代,长9.4、宽6、高0.9厘米,四周圆角,砚面下挖蚕茧形水池和近方形砚堂(四圆角),堂、池之间一弧底沟相通,构成钟形。砚堂中间稍凸。四边侧内敛。背平。全砚青黑纯净,极为滑腻润泽,握手生津。边线挺拔,内线柔和,形制中规中矩,堂、池简洁精美,全器秀雅,凸显宋砚琢制水平。
(八)仿哥窑辟雍瓷砚(图8),明代,面径8.6、高1.7厘米。砚堂中间稍凹,无釉,极其润滑,上留暗红色硃砂痕,外围弧形底沟渠,作砚池。砚缘稍高出,内卷。边侧内收,下为圈足。底无釉,露土红胎,墨汁斑驳。内外壁均施米黄釉,温暖柔和,上布小裂片,金丝铁线疏密有致,砚制圆活,秀雅迷人。此虽为实用砚,然握在掌中,更觉滑腻润泽。
(九)茝堂铭随形小端砚(图9),清代,长9.5、宽8.5、高1.8厘米。砚近圆形,面有细起边,内为砚堂,中间稍洼,无堂、池之分。边侧随意。背平,阴刻行书:“山之精,石之英,利用永贞。乙酉孟秋望,茝堂。”(标点笔者加)铭文赞扬此砚为端石之精华,坚密细润,将世代使用。字体俊雅,刀味十足,包浆与周边一致,是为旧刻。形制小而精致,质地坚而细嫩,铭文短而精悍,实用观赏两相宜,掌中把玩,耐人回味。清代名、号茝堂者不止一人。据民国初年葛虚存编篡《清代名人轶事》载:吴江吴茝堂先生名燮,乾隆丙辰,尝举博学鸿词科,不遇,浮沉诸生中。年七十余,无家室,宿食紫阳书院,后辈轻薄,肥肠满脑,视茝堂如怪物,无与言者。一日书院课期,苏州太守孔公名传可,点名及茝堂,茝堂趋而前,与太守执手问好,太守怒曰:“汝一老诸生,太无礼节,敢与我抗礼耶!”茝堂遂挺立谩骂曰:“汝父与我同举鸿博科,汝尚在子侄行,岂有孔門子孙而轻视长者乎?”太守大骇,询之他人,知其实,跼蹐谢罪。人称为“吴书呆”。乾隆庚辰为1760年,如是这位茝堂,铭中“乙酉孟秋望”为1765年七月十五日。
(十)椭圆祥云纹端砚(图10),清代,长10.4、宽6.6、高1.4厘米。面无边线,砚额精雕祥云,绕着随形砚池,飘拂自如。砚堂中间稍洼。边侧左右上下对称,线条宛转柔顺。背平。全砚造型匀称,黑中泛紫,隐约可见青花、火捺、胭脂晕。握在掌中,极为滋润,如小儿肌肤。此砚可作笔舔,又可赏玩。
(十一)长方带天地盖小歙砚(图11),清代,长8.8、宽5.6、高1厘米,含天地盖3厘米。小砚四圆角,面有细起边。砚堂平展,布满细刷丝纹。砚池弧底。堂、池与边墙无折痕,柔顺过渡。边墙直下,背浅复手,内平坦。砚留硃砂痕。砚面极为细腻润泽。天地盖以紫檀木刻制,上盖面凸起,边绕弦纹,内边挖子母扣,与砚吻合。盖座台式,上饰弦纹,下伸四宽足,平稳美观。盖砚紧扣,天衣无缝。砚、盖精雕细刻,精致秀雅,摆在案头,赏心悦目,握在掌中,滋润舒坦。
(十二)赵叔孺铭长方牛纹澄泥砚(图12),清代,长10.2、宽5.5、高1.7厘米。面有起边,前宽后窄。堂、池下挖,落潮处高浮雕一水牛,头右尾右,卧地小憩,栩栩如生。左边侧阴刻隶书“庚申二月,为 孙兄。叔孺”(标点笔者加),字体工整俊秀,刀工上乘,包浆与周边相同。背平。全砚橘红色,为虾头红澄泥砚,吉祥亮丽,质地细润有加,墨汁斑驳。此处庚申年为1920年。这是赵叔孺送给友人 孙先生礼物,小小砚台,图文并茂,又是名人之间馈赠,弥足珍贵。赵叔孺(1874—1945),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原名润祥,字献忱、叔孺,后易名时棢,号纫苌,晚年自号二弩老人,以叔孺行世。赵叔孺从小聪慧,5岁就爱好书画,尤以画马最佳,被称为神童。赵是个全才,山水、人物、花卉、骏马无所不精,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赵叔孺的鞍马、吴湖帆的山水、冯超然的人物、吴待秋的花卉,有“四家绝技”之称。赵叔孺书法篆刻遍学各家,得赵之谦之精髓,兼浙皖两派之长,自成一家。他又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弟子五十多人,皆有所成。赵出身官宦世家,父亲为咸丰翰林,曾为同治帝启蒙师,官至太常寺卿。赵叔孺也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但他性情淡泊,不热衷官场,38岁之后即携眷移居上海,以篆刻字画教育为生。 孙即秦文锦(1870—1938),字 孙,号云居士,息园老人,斋号鉏彝斋、古鉴阁,江苏无锡人,富收藏金石、碑帖,诗词书画无不精湛,历史文翰博学绝闻。清末在沪上创办艺苑真赏社,印制珂罗版画册,并编篡《碑帖集联》等集字工具书。
(十三)箕式抄手小龙池砚(图13),宋代,长9、宽5.5、高2.4厘米。该砚前低后高,前窄后宽。砚堂从后向前斜淌,与三边墙相交出折线,后无堵。四边侧内敛,背抄手。全砚青黑,面、背布满树轮纹,极为细腻润泽。形制规整,线条挺拔,雕工娴熟,小巧精致,可用可玩可赏,是宋砚中精品。砚上留土锈,土味重,包浆自然,是出土文物。
(十四)随形无量佛龙纹端砚(图14),当代,长8.2、宽6.8、高1.4厘米。近椭圆,上小下大。砚额高浮雕一苍龙,击水驾雾,从右向左飞腾,瞪眼咧嘴,张爪摆尾,甚为勇猛。龙身下面,波涛翻滚,涡浪滔天,颇为壮观。砚池细长,砚堂呈横向椭圆形,平展滑腻,边起棱。背平,围边框,中间浅浮雕一佛陀,稳坐蒲团,丰额长耳,手托圆球,目视远方,头上方阴刻篆书“无量寿佛”。左下角阴刻行书“寿石作”,钤两小方印:“石”“作”。左边框上阴刻篆书“寿”字章。砚台小巧玲珑,雕工精细娴熟,线条流畅多变,人物生动逼真。一方小小砚上能精雕细刻如此丰富内容,非高手莫属。砚盒以红木刨制,精确合体,整器有包浆无墨痕,只是作为艺术品观赏把玩。陈赞尧(1936—2016),号寿石翁,福州人,能书善画工篆刻,精鉴赏,尤精砚雕。
第三类,4方微形砚,体虽小,但制作讲究,雕琢一丝不苟。或不能磨墨舔笔,但可供摆设、观赏、把玩。
(十五)虎纹袖珍红石砚(图15),元代,长6、宽4、高1.2厘米(加虎2.4厘米),砚体大小为一拇指。砚额高浮雕一卧虎,前两足爬地,后一足伸到耳朵,似在抓痒。颈项上戴璎珞,看似家养宠物,嘴、鼻、眼、耳、尾巴清晰可见,准确合度,体态生动传神,雕工精致上乘。砚面中间稍洼,以示砚堂,有细边线。四侧直下,背平。全砚紫红色,边墙有黄绿色斑块,坚硬细密,不知何石。砚上包浆老旧,不见墨迹,大概只供摆设观赏。
(十六)长方抄手小瓷砚(图16),明代,长6.7、宽4.6、高2厘米。砚面上部下挖“8”字形砚池,颇深,下接砚堂,平展,前、左、右围阴线,后稍翘。四边侧直下,背浅抄手。砚堂无施釉,露灰白胎,光滑细腻,上有硃砂痕,可见曾作红笔舔。其余施青釉,釉色泛黄,釉汁肥厚,观赏舔笔两相宜。
(十七)长方微形寿山石砚(图17),民国,长5、宽4、高2厘米,色灰白,半透明,细嫩莹泽。四圆角,面开椭圆砚堂,上部下挖扇形砚池。四边侧直下,背平。砚虽小,但规整端正,堂池俱全,上有包浆,没有墨痕,只供观赏把玩。
(十八)桑叶幼蚕纹漆砂小砚(图18),清代,长6.5、宽4.5、高1.1、含蚕高1.5厘米。砚作桑叶形,叶柄叶脉清晰可见,中间稍洼以示砚堂,周边黑色,上布满碧绿斑点,闪光发亮。叶边沿一幼蚕爬行,惟妙惟肖。背平。全器木胎髹黑漆,光滑亮丽。仿物逼真,工艺精湛,小巧精致,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