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桂蓉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小学数学教师越发注重对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和研究,也在不断的努力和探索中基本把握了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规律和路径,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小学数学教师要继续沿着正确的方向指引,进一步的强化对班级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助力。本文将结合笔者历年来的教学经验总结,就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进行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从整体上来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不可否认,在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弊端和漏洞,如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储备量相对匮乏、学生的计算能力较弱、学生的应用意识不够强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着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还需要小学数学教师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
一、借助信息技术,夯实学生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数学学科素养要以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储备为前提,而信息技术在资源获取途径、内容的展示、应用的灵活性上具有十分突出的优势,小学数学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过程中合理的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进一步的提升培养的效能和质量,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升。例如,在学习《万以上数的认识》小节内容时,首先,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对该节课的知识框架进行展示,如分别展示为万以上数的单位、十进制计数法、万以上数的读写和比较等,让学生对该节课的总体知识框架有一个大致的感知。之后,数学教师则可以借助PPT课件向学生清晰而有条理的对以上每个具体的知识模块内容进行细化讲解,如对于十进制计数法内容,教師则可以在PPT课件中设计一个具体的应用案例,让学生在观看案例中对这些基础内容进行较好的理解和有效的把握。最后,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在线练习题目,如关于万以上数的读写和比较的内容,让学生在线进行学习,而数学教师则可以通过在线交互平台给予学生有效的学习指导,进一步的强化学生对该节课基础性的数学知识内容的学习和理解,助力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
二、进行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计算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素养是小学数学教师的基本工作任务,也是学生高质量进行数学学习的基础和前提,而引入实践活动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活力,数学教师要充分的借助数学活动的这种优势,进一步的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助力。例如,在学习《加法运算律》小节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加法计算小竞赛活动。首先,数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划分,如将不同性格、性别和学习能力的学生进行有效的组合,并让学生自主的选择出小组长,一起对加法运算律内容进行讨论和研究,为后续的计算活动打好基础。其次,数学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若干组关于加法运算律的题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依次派代表上台进行运算,每一组结束之后,教师出示正确的答案进行核对,并根据每个小组的计算情况进行分数记录,这样有序组织学生开展比赛。最后,数学教师可以公布每个小组的最终得分,并对每个小组在比赛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同时还要解决学生在运算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疑问,进一步的补足学生的运算短板,从在有效的数学课堂活动中助力学生计算能力的全面提升。
三、紧密联系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开展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去较好的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数学学科特点,积极的在教学中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例如,在学习《条形统计图》小节内容时,数学教师不妨为学生布置一些实践化的作业,如统计小区门口路过的各种类型的车辆,如自行车、汽车、电动车等,并做好分类统计,之后将其制作成条形统计图,从而在测量和制作统计图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又例如,在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小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跟父母一起去超市购物,并在结算的过程中根据自己所学习的三位数乘两位数数学知识内容,帮助父母进行核算,看一下与售货员阿姨计算的是否一致,从而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意识,助力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培养。此外,数学教师还可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学习资源,列举生活化的案例,全面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要树立素质教育理念,积极地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强化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并合理的借助信息技术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储备,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进一步的提升学生的计算综合能力,同时要将课堂教学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从而为学生数学能力和数学学科素养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陈秋华.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策略的研究[J].数学教学通讯,2019(28):66-67.
[2]黎小红.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22):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