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鹏
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起草委员会委员坐下来讨论由杰斐逊主笔的《独立宣言》草案里面的措辞,自负的作者对委员会成员的意见很不以为然,讨论会上争执不断。作为委员之一的富兰克林担心修改议程陷入僵局,从而影响大局,于是起身说:“看到大家各抒己见,我想到一个故事,不知能不能分享给大家?”听说富兰克林要讲故事,大家都表示愿意听。
富兰克林说道:“我做印刷商的时候,有个好朋友在帽子行做学徒,期满后打算自己开一家店。他觉得首先需要打造一块招牌,上面要醒目地写上‘约翰·汤姆森,制帽商,制作出售帽子,收现款,以及帽子图片及相应的规格与颜色。他把招牌的底稿拿给朋友们看,征求他们的意见。第一个朋友评论道,‘制帽商是多余的,连同下一句,写成‘制作出售各类帽子岂不是一语中的,言简意赅?第二个朋友摇摇头说,当地没有付支票购买商品的习惯,因此‘付现款纯属多余。经过半天的讨论,招牌内容最后敲定,只写‘约翰·汤姆森的字样,下面画一顶帽子。”
富兰克林的故事讲完了,大家面面相觑,意识到任何一点偏执对整个草案的修改都毫无意义,不如公平公正地审视草案的措辞。而杰斐逊内心也平静了下来,虚心接受委员会的修改意见,使之成为完美之作。
1776年,《独立宣言》在费城被批准,其后的200多年,人们普遍认为宣言起草委员会大大改善了《独立宣言》的措辞。而富兰克林通过一个故事化解了委员会与作者之间的矛盾,確保宣言如期修改完毕,使之成为美国最重要的立国文书之一。
(摘自《思维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