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安徽霍山佛子岭省级自然保护区陆生脊椎动物的初步调查

2019-10-21 09:19叶晓东
农业灾害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陆生红外自然保护区

叶晓东

摘要  了解自然保护区内陆生脊椎动物资源现状是保护区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而红外相机技术已经成为检测野生动物资源必不可少的工具。2016年7月至2018年12月,共布设35台红外相机对安徽霍山佛子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的陆生脊椎动物进行初步调查,共拍摄到哺乳动物涉及7科9种,鸟类7科9种。红外相机的监测结果准确反映了安徽霍山佛子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陆生脊椎动物多样性和区系的基本特征,同时也记录了部分鸟类和珍稀的哺乳动物。这表明红外相机技术可以作为野生动物多样性监测的主要方法,自然保护区应长期开展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野生动物多样性的监测工作。

关键词红外相机技术;安徽霍山佛子岭省级自然保护区;陆生脊椎动物

中图分类号:Q9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305(2019)03-118-03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19.03.051

为保护自然保护区内的濒危物种,检测野生动物种群,了解其资源现状并建立相关的资源数据库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我国对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的调查检测主要采取样线法,但大多数野生动物在夜间或晨昏时期外出活动,在野外很难见到实体,因此监测记录大多是野生动物的痕迹(如食迹、足迹和粪便等),这就要求调查人员有很强的辨认动物痕迹的能力。因此,利用传统的样线法进行调查时,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员,而且自然保护区还需要与高校以及科研院所合作。但科研人员往往难以长期在保护区内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工作,短期的科研调查又收效甚微。

紅外线触发自动数码相机陷阱技术(Infrared triggered cameras tech?鄄nology,以下简称“红外相机技术”),是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仅利用动物身体所发出的红外光进行触发拍摄野生动物照片的拍摄系统。与传统样线法调查相比,红外相机技术人为干扰因素少,对动物的影响也较小,能够拍摄到动物活动场景,科研价值较高。

过去对安徽霍山佛子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动物资源研究甚少,为了更好地了解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的资源现状,2016年7月至2018年12月,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保护区内的陆生脊椎动物资源进行了检测,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保护区的物种丰富度和一些国家级保护动物的日夜活动节律,为保护区动物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奠定了科学基础。

1研究地概况

安徽霍山佛子岭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安徽西部霍山县与岳西县交界处,大别山脉北坡,地处116°8′45"~116°16′53"E,31°5′~31°10′N之间。保护区范围东至磨子潭镇堆谷山村、胡家河村,南接胡马公路,西至太阳乡金竹坪村、与岳西县毗邻,北至大化坪镇青枫岭村,总面积6 667 hm2。

安徽霍山佛子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共有兽类70多种、鸟类2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主要有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水獭(Lutra lutra)、果子狸(Paguma larvata)等。

2研究方法

2.1相机布设地点选择

安徽霍山佛子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密度较大,海拔高度相差较大。为覆盖更全面的检测范围,且便于红外相机长期在野外安装、检测和回收,从2016年7月开始,根据地形和生境特征,在保护区内从北至南沿每条山岗和山尖等10个区域,共选择30个检测样点,在每个样点布设1台红外相机,相机间间隔500 m。每台相机放置6个月后更换电池和储存卡。如遇兽道和野生动物饮水地,可多布置1~2台相机。

2.2红外相机的设置

采用夜鹰SG?鄄990V红外感应照相机,拍摄照片像素为1 200万,工作模式为拍照和录像混合模式,时间间隔为10 s。一般将相机布设在野生动物食迹、足迹、粪便和遗落物等较多的地方。布设相机时记录相机布设的时间、GPS位点、海拔、坡度、坡向、动物痕迹及人为干扰情况等信息。

2.3红外相机数据分析

将相机拍摄的照片或视频传入电脑后,按照相机编号单独建立文件夹存储照片。对于同一红外相机拍摄的照片,将时间间隔在30 min以内的同一种物种的连续照片,按照1张有效照片计算。将照片按照兽类、鸟类、工作人员及其他人员进行归类。在所获得的照片中,去除同一地点、同一动物连续拍摄的2张照片中的重复照片。

3结果与分析

3.1相对丰富度

2016年7月到2018年12月,先后使用35台红外相机分别布置在30个样点,每台相机每次工作6个月左右。共获得有效照片712张,其中72.56%为兽类,24.44%为鸟类,1%为工作人员,2%为其他人员。兽类照片共512张,可鉴别的物种照片为456张,隶属7科9种(表1)。鸟类照片171张,可鉴别的物种照片为154张,隶属7科9种(表2)。在检测到的动物中,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的有安徽麝,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的有勺鸡、白冠长尾雉。

有效照片数量最多的5种兽类分别是野猪、果子狸、猪獾、小麂、蒙古兔;而拍摄位点出现数量最多的6种兽类是小麂、野猪、蒙古兔、猪獾、果子狸、黄鼬。其中,11个机位都拍到了小麂和野猪,占机位总数的31%;果子狸、猪獾和黄鼬均被5个位点拍到,占机位总数的14%。

有效照片数量最多的5种鸟类依次是勺鸡、红嘴蓝鹊、画眉、紫啸鸫、远东山雀;而拍摄位点出现数量最多的5种鸟类分别是画眉、紫啸鸫、勺鸡、红嘴蓝鹊、远东山雀。拍摄位点出现次数最多的是画眉,共在19个位点被拍到照片,占机位总数的54%;其次是勺鸡,共在14个位点被拍到照片,占机位总数的40%。

通过对有效照片数和相机位点出现数进行分析,在检测到的陆生脊椎动物中,安徽霍山佛子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相对丰富度较高的兽类依次是野猪、果子狸和猪獾,鸟类中勺鸡和画眉相对丰富度较高。

3.2红外相机技术的应用前景

该研究首次将红外相机技术应用于安徽霍山佛子岭省级自然保护区,以监测陆生脊椎动物的资源现状。调查中发现大、中型兽类4种,而体型较大的鸟类如雉类、鸫类都拍摄到了有效照片。但是红外相机不能作为唯一的调查检测手段,这是由于红外相机一般布设在距离地面50~80 cm的树干上,大、中型陆生脊椎动物都可以触发红外相机,但小型兽类、小型鸟类或者两栖爬行动物体型较小,不在红外相机拍摄范围内,不能触发红外相机,或者由于速度太快,所拍摄的照片比较模糊而无法确认物种,这可能导致小型陆生脊椎动物的调查不够全面。为进行更加全面的调查检测,可以在拍摄物种较多或有不确定物种的样点上布设多台相机,也可以同时采用样线法和红外相机技术,二者结合,相互补充。但不可否认红外相机技术在野外调查方面的优点,应当成为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和监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该研究证明,在安徽霍山佛子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红外相机进行陆生脊椎动物的调查是一种十分有效、便捷的途径,同时还可以掌握安徽麝这样极端濒危的珍稀物种的分布区域和种群数量等信息,便于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护。

参考文献

[1] 肖治术, 李欣海, 姜广顺. 红外相机技术在我国野生动物监测研究中的应用[J]. 生物多样性, 2014,22(6):683-684.

[2] 李晟, 王大军, 肖治术,等. 红外相机技术在我国野生动物研究与保护中的应用与前景[J]. 生物多样性, 2014,22(6):685-695.

[3] 武鵬峰, 刘雪华, 蔡琼,等. 红外相机技术在陕西观音山自然保护区兽类监测研究中的应用[J]. 兽类学报,2012,32(1):67-71.

[4] 李广良,李迪强,薛亚东,等.利用红外相机研究神农架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分布规律[J]. 林业科学,2014,50(9):97-104.

[5] 汤小明,张德怀,马志红,等.北京雾灵山自然保护区冬春季地面活动鸟兽红外相机初步调查[J]. 动物学杂志,2016,51(5):751-760.

[6] 袁景西,张昌友,谢文华,等.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和鸟类资源的初步调查[J].兽类学报, 2016,36(3):367-372.

[7] 侯金, 杨建, 李玉杰,等. 基于红外相机调查的卧龙自然保护区兽类资源时空分布特征[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2(3):187-192.

[8] 韩念勇.中国自然保护区可持续管理政策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0,15(3):201-207.

[9] 杨其仁,张铭,何定富,等.湖北省后河自然保护区陆生脊椎动物物种多样性调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4):99-100.

[10] 卢学理,蒋志刚,唐继荣,等.自动感应照相系统在大熊猫以及同域分布的野生动物研究中的应用[J].动物学报, 2005,51(3):495-500.

[11] 苗保河,张文波,杨科,等.利用红外感应自动照相机对北京市王平矿区鸟兽的快速调查[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7(3):289-291.

责任编辑:李杨

猜你喜欢
陆生红外自然保护区
网红外卖
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策略
陆生在台沦为“疫苗孤儿”
台高校成大陆“落榜生”首选?
陆生名额减少 台湾高校着急
基于蓝牙转红外的遥控装置
马静坡 元像·宋陵
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获批
摄影欣赏
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