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镇县小麦赤霉病发生及防控对策

2019-10-21 09:19潘发军
农业灾害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防控对策

潘发军

摘要  介绍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症状,对固镇县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总结,并对发病原因进行全面分析,进而总结提出具体的防控对策。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防控;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S435.121.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305(2019)03-017-03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19.03.007

小麦赤霉病严重影响小麦生产安全、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病粒达到4%或赤霉毒素超过1 000 μg/kg就不能食用,而且小麦赤霉病发生危害具有隐蔽性、暴发性,可防不可治。为此,抓好赤霉病防控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种粮农民增收至关重要,必须立足于防,综合施策。

1小麦赤霉病發病症状

赤霉病主要为害小麦穗部,在小麦生长的各个阶段均可侵染为害,尤其是扬花期侵染最重。一般在扬花期侵染,灌浆期显症,成熟期成灾。病菌先侵染的部位主要是花药,其次是颖片的内侧壁。侵染初期在颖壳上呈现边缘不清的水渍状褐色斑,逐渐蔓延至整个小穗,随即病小穗枯黄。湿度大时,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进而产生密集的黑色小颗粒(即病原镰孢属真菌的子囊壳),籽粒干瘪并伴有粉红色霉层,然后扩展至穗轴,病部枯褐,使被害部位以上小穗形成枯白穗。

2固镇县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

据对2000年以来的固镇县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统计(表1),中发7年,重发4年,中等以上发生概率58%,平均约每2年就有1次中等以上赤霉病流行发生。尤其是近年重发流行概率显著增加,2000—2009年重发1年,重发概率10%;2010—2018年有3次重发,重发概率达到33%。

目前,固镇县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6.67万hm2左右,是当地优势主导粮食作物,它的丰欠直接关系到全年的粮食产量。小麦赤霉病在当地已由次要病害上升为常发性的重大流行性病害,将是小麦生产的一个长期障碍因子。一般流行年份如果防治不到位将造成5%~10%的减产,重病田块可导致减产50%左右,甚至绝收。赤霉病不仅会直接导致减产,而且直接关系粮食品质,病粒在商品小麦中为不完善粒,超过一定数量则成为等外品,其商品价值大打折扣,严重影响小麦销售价格,造成小麦种植效益降低。

3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

3.1环境菌源总量大

当地玉米秸秆是赤霉病菌完成周年循环的主要越冬寄主。2000年固镇县秋粮主要有玉米、大豆和山芋,玉米种植面积仅占40%左右。其后大豆和山芋种植面积逐步下滑,近年全县山芋和大豆仅有零星种植,面积稳定在0.333万hm2左右,而玉米种植面积扩大到5.333万hm2左右。同时,近年国家实施农作物秸秆全年禁烧,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的方式主要仍以还田为主。目前秸秆还田操作大都粗放,使大量未腐熟的秸秆残留在土壤表面,有利于赤霉病菌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是抽穗扬花期小麦感染赤霉病的菌源基础。

3.2病菌子囊孢子释放高峰期与小麦抽穗扬花期吻合

赤霉病菌子囊壳发育进程年际间有变化,但当地赤霉病菌子囊孢子成熟释放高峰期一般在4月中下旬,与当地小麦易感生育期吻合程度较高,有利于小麦赤霉病病菌侵染为害。

3.3田间小气候对赤霉病发生有利

近年,固镇县小麦生育期内自然灾害较多,为提高产量,群众对早播小麦不能有效控制播种量,对迟播小麦又过量加大播种量,使得部分麦田群体偏大,田间郁闭度大,同时,固镇县在4月中下旬的小麦抽穗杨花期多阴雨或雾霾天气,后期易形成高温高湿、郁闭、利于病害侵染流行的田间小气候条件,大大增加了赤霉病的流行风险和危害程度。

3.4寄主条件有利赤霉病发生为害

近年固镇县小麦主推品种烟农19、烟农5158、济麦22、淮麦22、洛麦23等大都不抗赤霉病。同时,因播种期不同,全县小麦生育进程差异大,抽穗扬花期历时较长,有利于赤霉病侵染危害。

4具体防控对策

小麦赤霉病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改变“品种+药剂”的传统防治观念,立足于全程防控,综合施策,才能达到持续控制病害、切实保障粮食质量安全的目标。

4.1基础性工作

4.1.1做好病情预测预报小麦赤霉病暴发性、流行性强,而且可防不可治,为此必须要高度重视病情监测预警。加强影响小麦赤霉病发生因子的监测调查,尤其要及时监测调查越冬菌量、病菌子囊壳成熟度指数、小麦生育期等,同时,农业部门与气象部门要相互加强沟通,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会商分析赤霉病发生趋势,发布预测预报信息。

4.1.2搞好技术试验示范影响赤霉病防效的关键因素之一是要选择对路的药剂,同时近年随着社会化统防统治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大中型高效植保药械推广应用。为切实提高防效,实现农药减量控害,农业技术部门组织开展新型高效低毒农药、大中型高效植保药械的试验示范非常必要。要及时引进赤霉病防治新药剂、新型大中型高效植保药械进行防效试验示范,掌握了解相关技术参数,为科学指导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4.1.3加大政策支持激励积极整合粮食生产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生产救灾(病虫害防控)等相关涉农项目专项资金,加大对赤霉病防控的资金投入,引导、鼓励和支持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和社会化统防统治服务。同时,积极争取当地将小麦赤霉病防控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确保宣传发动、试验示范等基础性工作正常开展。

4.1.4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留守在家种粮的农民整体科学文化素质差,而且也缺少劳动力,为此,应大力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这是群众发展农业生产的迫切需求,也是新形势下推广农业新技术的有效手段。要重点扶持发展一批装备精良、服务高效、管理规范、规模较大的病虫防治专业化服务示范组织,加强对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的技术培训,促进新型高效智能植保机械和科学防治技术推广应用,提高农药利用率,实现农药减量控害。固镇县已培育各类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40多个,其中省级示范组织5个,近年在病虫害统防统治、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等方面发展较快,越来越受到群众欢迎。

4.1.5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及时将赤霉病病情及其发生动态报告当地党委、政府,积极争取更大力度的行政推动和政策支持,并利用广播电视、手机短信、明白纸和技术讲座等多种形式,努力推动面上的宣传发动工作,营造基层干部群众都高度重视赤霉病防控的良好氛围。同时,要做好病情及最新防治技术宣传培训指导服务,实现当地农技人员、各类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技术人员和各类小麦种植新型经营主体都是“技术明白人”,并充分发挥赤霉病绿色防控示范点、各类经营主体的引领作用,带动和服务小农户开展科学防治,提高赤霉病防控覆盖率和技术到位率。

4.2农业措施

4.2.1优化种植结构针对当地玉米秸秆是赤霉病菌完成周年循环的主要越冬寄主,同时,也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需要,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结构,适当扩大麦茬大豆、山芋、花生和青贮玉米种植面积,适当压缩籽粒玉米种植面积,实现“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

4.2.2推广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从源头上解决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难题的有效措施。引进抗赤霉病效果好的小麦品种进行展示种植,进一步筛选出适宜当地的优质、高产稳产、抗病性等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的品种进行示范推广,降低病害流行风险。

4.2.3推广机械深翻应采用先进的农机技术,大力推行土壤深翻和秸秆深埋,将还田秸秆掩埋在20 cm以下土层。耕翻后进行相应的镇压处理,加快秸秆腐熟,恶化病虫害生存环境,压低赤霉病菌基数,减轻赤霉病重发潜在风险。这项措施还有利于当地砂姜黑土的治理,可以一举两得。有条件的地方提倡秸秆资源化利用,减少病菌在田间的繁殖基质。

4.2.4推广健身栽培做到适期适墒适量适法播种,提高播种质量,培育壮苗,構建合理群体结构;合理运筹肥水,实行健身栽培,提高小麦抵抗能力,同时也创造不利于赤霉病发生蔓延的田间小气候。弱冬性品种适期早播,减轻病菌后期侵染。

4.3化学防治

赤霉病化学防控窗口期短、时效性强,要在准确发布预报预警信息的基础上,坚持“预防为主、主动出击”的防治策略,采取“适期防治、见花喷药”的防控措施,做到把准时期、2次防治不动摇。

4.3.1适期用药  小麦赤霉病预防关键是要抓住小麦抽穗扬花阶段感染期。首次用药掌握在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若扬花期天气预报有连阴雨,可提前到抽穗期打第1次药,5~7 d后开展第2次防治。对高感品种、生育期不整齐、花期遇多阴雨天气的田块,还应实施第3次防治。

4.3.2合理选药要综合考虑药剂对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和赤霉毒素的控制效果、对小麦叶部病害的兼治作用等多方面因素,选择渗透性强、耐雨水冲刷、持效性好的高效对路农药,提倡使用复配制剂。如氰烯·戊唑醇、唑醚·戊唑醇、戊唑·咪鲜胺、咪铜·氟环唑、苯甲·多抗、丙环·福美双、甲硫·戊唑醇、咪锰·多菌灵、氟环·多菌灵等。注意轮换用药,延缓抗药性,提高防治效果,减轻真菌毒素污染。

4.3.3科学施药推荐使用自走式宽幅施药机械、植保无人机、热雾机、机动弥雾机、电动喷雾器等施药机械。按药剂说明书推荐用药上限用足药量和水量,对准穗部,均匀喷雾,并严格按照作业机械有关技术参数要求进行施药,确保防效。热雾机防治,应配合稳定剂使用;无人机尤其是多旋翼无人机作业,应添加沉降剂。

4.3.4一喷多防  以小麦赤霉病防控为重点,根据病虫情预报,兼顾锈病、白粉病、蚜虫、吸浆虫等病虫害及早衰、干热风的防控,药、肥、生理调节剂混用、各计各量,一喷多防,保粒增重。

4.3.5注意事项赤霉病菌对传统使用的多菌灵农药已产生明显抗药性,多菌灵抗性菌株的致病力和产毒素能力明显增强,并已上升为田间的优势群体。因此,不宜选用多菌灵单剂。推行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交替轮换使用,避免或延缓产生抗药性。单独使用戊唑醇等三唑类药防治小麦赤霉病,需要在大剂量下才能取得理想防效,可能过度抑制小麦生长,影响灌浆结实,应将其减量与咪鲜胺、福美双、氰烯菌酯等药混用,安全性好。

4.4把好收获仓储关

当地小麦收获季节易遭遇阴雨天气,部分抢收麦粒水分含量较高,田间感染赤霉病的小麦在潮湿条件下短短几天内就会产生大量的赤霉毒素,而这一点往往被忽视。因此,应加强收获期管理,及时清选赤霉病粒并干燥入仓,防止毒素二次污染。

参考文献

[1] 范保卫.淮北地区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及防控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19,25(Z1):65,73.

[2] 郎立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和防治对策[J].基层农技推广,2019,7(1):75-76.

[3] 陈怀谷.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控技术[J].农村新技术,2019(1):23.

[4] 王军,缪新伟.小麦赤霉病田间分布及流行因素初探[J].农业科技通讯,2018(12):90-91.

[5] 刘影.小麦赤霉病不同药剂试验防效报告[J].农民致富之友,2018(23):146.

责任编辑:郑丹丹

猜你喜欢
小麦赤霉病防控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精准防控 同心战“疫”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争分夺秒的防控导弹车组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2016年阜阳市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重发原因分析
“激健”与多菌灵·三唑酮混配减量防治小麦赤霉病药效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