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研发的创新文化氛围对建设科技强国的启示

2019-10-21 05:42叶玲
西部论丛 2019年25期
关键词:两弹一星

摘 要: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回顾和总结了“两弹一星”研发的创新文化氛围,指出建设科技强国必须坚持“中国式”大科学体制、发挥科技决策的民主集中制,重视科技经费投入,弘扬集体主义价值观,凝聚创新的强大合力。

关键词:“两弹一星”;创新文化;科技强国

创新是人类利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开展创造性实践活动,泛指人类不断破除与客观事物不相符合的旧观念、旧理论,发现客观事物的新联系、新规律,运用这些新联系、新规律,创造出新技术、新发明,生产出新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1]创新文化氛围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激励创新主体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气氛、情境。回顾和总结“两弹一星”研发过程中的创新文化氛围,可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物质文化为“两弹一星”研发奠定坚实基础

研发“两弹一星”需要专门的研究机构、实验场地和原料。1950年国家创设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为原子能的研发、应用做准备。1954年成立地质部普查委员会第二办公室,开采铀矿,以满足研发“两弹一星”所需的原料。1956年成立国防部导弹研究院、研究火箭导弹的领导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发展航空事业的空间技术研究院。1964年在国防部五院基础上成立了第七届机械工业部,1966年中科院成立了卫星设计院。

研发“两弹一星”需要大量经费、财力。仅1950年至1956年间,国家就斥巨资将7000余名留学生和研究生送出国门学习先进的科学与技术。1955年周恩来约见李四光和钱三强,询问中国核科学的设备和资源等有关情况,并作出指示,为原子能研究提供经费、创造物质条件。中共中央八届六中全会听取了科学家提出研制人造卫星的建议,并拨款2亿元人民币投入研究。1961年任现场试验总指挥的张爱萍亲临位于长城脚下的原子弹爆轰试验靶场,在现场考察了两台破旧阴极示波器的性能和工作状况后,调拨专款为靶场添置先进仪器。

研发“两弹一星”需要大量设备、仪器。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截至1956年,工业总产值已超越了农业,占据工农业总产值一半以上,重工业也占据了工业总产值的40%以上。[2]工业体系初具规模且较为完整齐全,特别是国防和军事工业的力量逐渐成长,为较大规模的工程建造和科学技术研究提供支持,为电子仪器、核探测器等实验设备的成功生产奠定了基础。

二、制度文化为“两弹一星”研发提供有力保障

从宏观层面的制度看,社会主义公有制为研发“两弹一星”筑牢制度地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讲求生产资料集体共有,这恰好与大科学体制所追求的集中统一和协同发展高度适配。

从中观层面的制度看,系列大政方针、战略规划、政策举措为研发“两弹一星”把舵定向。1956年中央出台第一个科技规划—《12年科学规划》,把研发原子弹、氢弹为代表的尖端技术放在突出位置。由于经济相对紧张,为确保“两弹”研发进展顺利,1959年邓小平在全面评估我国科研条件、工业基础及卫星攻关难度的前提下,作出“停止研发大型火箭及人造卫星,集中精力攻关“两弹”技术的决定。事实证明,这一战略抉择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扭住重点,保证了“两弹”的成功研发。

从微观层面的制度看,集中统一领导和协同发展的大科学体制为“两弹一星”研发提供组织保障。社会主义制度具备极大的优越性,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充分利用这种优越性,中央政府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我国科技发展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协同发展的大科学体制,即政府统一制定规划、统一组织实施、统一调配资源。在这种大科学体制下,各部门、各单位携起手来,并肩作战,相互支援与配合,协同开展研发。这种大科学体制有效地调动了知识分子群体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凝聚了国家各方面的力量,整合了国家各方面的资源,特别是科技资源,以集中力量进行重大科研攻关。

三、精神文化为“两弹一星”研发凝神聚力

集体主义价值观为“两弹一星”的研发提供价值导引。“两弹一星”是大系统工程,需要数以万计人展开通力合作才可完成,最终荣誉属于集体。这种集体主义价值观贯穿研发过程始终,并且呈现出正向效应。当时全国诸多单位都面临人才稀缺之困难,但对该项国家事业每个人都鼎立支持。参与研制的著名核物理学家彭桓武曾说道:“我们的核武器完全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刚开始没有谁懂得原子弹、氢弹,是靠集体智慧,集体攻关,集思广益,我们才攻破了一个又一个难关”[3]。

科技专家的崇高品质是“两弹一星”研发的精神支柱。无论是科技知识分子还是广大工程技术工作者都爱党爱国,专心致志于该项事业。海外科学家更是憑借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报国信念,冲破层层阻挠毅然回归祖国。此外,科技工作者的牺牲奉献精神是“两弹一星”研发的重要条件。在不长草、风吹石头跑的戈壁滩上,科技人员因高原反应产生头晕、心悸,面临放射性元素损害健康的威胁,但他们毫不顾忌,心无旁骛,潜心科学研究。

科学家的创新精神是“两弹一星”研发的源动力。创新精神属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范畴,是开展创新活动时应该具备的包括创新兴趣、创新意识、创新勇气在内的思维活动。科学家们在核研究基础薄弱及苏联中断对华核技术援助之时,勇于创造和革新,大胆将理论运用于具体操作中。如钱学森创立了新学科理论并将其运用于“两弹一星”的研制;在五院时,他根据系统工程方法组织火箭、导弹、卫星等复杂系统的论证、研制、试验,将系统科学理论与科学研究实践相结合。

四、启示

如上所述,“两弹一星”的研发离不开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新时代建设科技强国,必须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及精神层面,借鉴和塑造相应的创新文化。

第一,保证充足且配置合理的科技研发经费投入。首先,重试验、轻基础的科技经费投入结构尚需改进。基础研究是应用研究之源,对基础性科学的研究是探索整个科学体系的起点。现阶段,我国对基础科学研究经费投入过低。应着重解决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不充足的问题。其次,需求大、来源少的单一科技资金投入形式有待改良。我国正处于建设科技强国的当口,需要大量持续而稳定的资金投入到科技事业中,但我国科技经费的主要来源仅有企业和政府。基于此,我国应进一步改革体制机制,激发市场的主导力量,形成多元化的科技资本投入形式。再者,重数量、轻质量的科技经费投入格局有待改变。近年来,我国科技投入总量与科技成果总量都呈现上升趋势,但我国科技成果在创新度等方面还未达到与发达国家并肩的水平,对科技成果质量的忽略可能成为我国构建科技强国的短板。这意味着我国在科技建设进程中不仅要注重科技成果数量的扩张,更要注重科技成果质量的提升,不仅要重视科技经费投入的总量,更要重视科技经费投入的质量。

第二,坚持“中国式”大科学体制。大科技工程要求政府在资源配置、任务安排和力量整合等方面必须发挥其主导作用,否则,项目内部的协调将难以实现。“中国式”大科学的组织和管理体制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在大科学时代,科学研究是一项耗资巨大的事业,比如,大型射电望远镜、大型粒子加速器和科学卫星等都耗费了巨大的资金成本。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式”大科学体制仍具备其合理性,它将为大科学项目提供坚强支撑和保障。纵观我国科技发展长河,无论是“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还是如今的量子通信和高速铁路,都是在“中国式”大科学体制下获得的举世闻名的成就。

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战略和规划等决策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在1960年关于原子弹“上马”还是“下马”的激励争论中,参与讨论的科学家们各抒己见,一些主张应该延缓核武器研制;少数人认为应该取消原子弹等尖端项目研发。而绝大部分中共领导人也表达了继续研发核武器的决心。张爱萍表示,“再穷也要有根‘打狗棍”。[4]毛泽东最终指示,我们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不能放松或下马。这是中国核武器研制历史上的一次关键抉择。可见,民主集中制在科学技术决策中的运用,不仅促进了决策时高层官员与科技工作者的良性互动,而且提高了决策的正确率,保障了决策的可操作性。

第四、发扬并利用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凝聚力,发动和依靠群众的集体力量。作为社会主义大国,中国人民的集体力量在国家建设与民族发展中功勋卓越。今天,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进程中,广大人民群众不能也不应该缺席。新时代下,要发挥集体主义的凝聚作用,充分发动群众的力量,建设一支规模宏大且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这要求大力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素质。早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指出,普及全民科学知识同科技创新一样重要。因此,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传扬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广大人民群众必须将集体主义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实践中自觉提升自身科学素质。

第五、发挥爱国奉献等精神的引导作用。目前,我国的综合国力、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较“两弹一星”时期都有质的飞跃,但是关键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攻关高精尖产业中的难题是一项“苦差事”,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科技人员的爱国奉献精神作支撑,以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科技人员只有热爱祖国,才能将祖国发展與个人追求紧密结合;只有践行牺牲奉献精神,才能在科研攻关的道路上负重致远。同时,科技工作者要自觉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克服望而却步的畏难心理,规避跟踪模仿的思维习惯,大胆开辟新科技领域,勇于对现有科技领域进行再创新、再突破。

参考文献

[1] 刘红玉,彭福扬.创新理论的拓荒者[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8-21.

[2] 陈镇中.中国经济通史(第十卷·上册)[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179.

[3] 彭继超.东方巨响——中国核武器试验纪实[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110.

[4] 孟昭瑞.梦醒整理.中国蘑菇云[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123.

作者简介:叶玲,女,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习近平文化创新思想的哲学研究”(18JD20)。

猜你喜欢
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的航天赤子心
重温那些可歌可敬的“两弹一星”功勋故事(下)
重温那些可歌可敬的“两弹一星”功勋故事(中)
“两弹一星”
试论“两弹一星”协同精神的时代价值与弘扬
“两弹一星”元勋的重庆岁月点滴
洮砚史上的“两弹一星”
毛泽东与中国医药界的“两弹一星”
研发“两弹一星”叶剑英和张爱萍心连心
从“两弹一星”到天宫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