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本科的时候,血液科老师给讲了一个例子,是他读研时亲身经历的一件事。男孩和女孩是高中同学,高考时男生顺利升学,女孩复读一年考取同一所大学,学舞蹈,两人感情很好。后来男孩跑步跌倒后身上大片青紫,来到医院检查后确诊白血病,女孩一直陪着男孩治疗,但是是白血病啊,预后很不好的一型。男孩状况一直不好,临走的时候非常痛苦,正当所有人都在抢救,后来宣布死亡时间的时候,女孩从窗台一跃而下,没错,她跟着他一起走了。当时老师也才在读研,女孩的行为是所有人始料未及的,女孩也死了。老师说,他俩感情特别好,是奔着结婚去的。当时听了很震惊,先不说女孩做的对不对,可有时爱情就是让人失去理智。后来读研,来到医院,发现这真是一个有着人世间所有美好悲伤情感的地方。”(来源:知乎 向日葵姑娘)
这是一个来自知乎上的故事。看过以后,是震惊,是惋惜,也许还夹杂着一丝不理解。不过有一句话说的没错,医院,这真是一个有着人世间所有美好悲伤情感的地方。
《人间世》就是这样一部呈现了医院里悲欢离合的纪录片。在这短短的10集里,记录了发生在上海市瑞金医院,华山医院等多个医疗机构的故事,不仅有重症抢救、120急救、还有公民器官捐献,一个年轻癌症妈妈的抗癌日记,更有临终关怀……
一集一集的看下去,不同集的人物和故事已经混杂在一起,变得如同观看时的感受,有种说不出的五味杂陈。有些片段却异常清晰。
离别与团圆
“你愿意捐献器官吗?”
“滚!”
这是上海市华山器官获取组织(OPO)的协调员们经常遇到的对话。最初,他们甚至会碰到这样的质疑:“你什么单位的?骗子吧!”
在《团圆》这一集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父亲的手。他们决定捐出25岁的儿子的器官。
然而最后一步,就是在协议单上签上这四个字——放弃治疗。这四个字,他写不下去。写下去,就等于承认了儿子的死亡。手中的这支笔,一定有千斤重。
他抬头望向大夫和妻子,说:要是抢救,就还有希望……最终,他还是签字了。移植前,夫妻二人去见孩子最后一面。病床前,这位父亲颤抖着抚摸儿子的额头,强忍着说:没把你的病治好,反倒是把你的器官捐给了病友,你要原谅爸爸妈妈。
在肃穆的致敬仪式后,这个年轻人可用的器官被摘取,随后移植到6位病人体内。儿子的生命在别人身上得以延续,可能是这对夫妻唯一的慰藉。可这点慰藉,与巨大的痛苦相比,又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母亲只得在儿子墓前故作坚强:从明天起,我不再哭了,我要坚强起来。
镜头拉远,松柏掩映的山坡上,一对父母互相搀扶着走过一级级台阶。
一半的故事是悲伤,另一半的故事则是幸运。得到器官移植的家庭,欣喜地看着亲人一天天好起来。又到中秋,就算在医院的石凳上铺上报纸,他们也要张罗着吃一顿简陋的团圆饭。
正如那个协调员所说:你就想象它是一粒种子,现在在别的地方生根,发芽。
生存与死亡
生存还是死亡,从来不是个容易的问题。
有多不容易?就是即便无奈到要靠掷硬币来决定命运,也要连扔三次。
纪录片里说,向往生,厌恶死,是每一个人最普通的心态。
更何况,生老病死,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在这背后,还牵动着一个家庭的喜怒哀乐。
这是为什么,前面那位父亲抬起笔又放下,他在理智上认清了失去儿子的现实,可感情上还无法接受。
这也是为什么,那个患恶性胰腺肿瘤的年轻母亲,在五年存活率不足5%的微茫希望下,仍要为她爱的人进行痛苦的化疗延续生命。
这也是为什么,在前一次心脏支架手术花了6小时找不到通路,第二次手术又一次次走不通的情况下,主刀医生到第5小时还坚持再试一次。
这也是为什么,生产后一周才第一次在保温箱里见到早产儿子的新妈妈,仅看了孩子几眼就匆匆放下了帘子。
因为插在孩子身上的每一根管子、每一个针头,都插在她的心上。
无法消除的偏见
讲到医院,就绕不开医患关系。
在新闻报道拼凑起的“拟态现实”中,医生和病患,似乎已经站在了壕沟的两侧,尽管他们真正需要对抗的是疾病这个共同的敌人。
是什么让误解加深加重,让医生和病人之间充满傲慢与偏见?
治病本身已經充满了变数,然而更大的矛盾,来自医生和患者都控制不了的东西。看病难、看病贵的背后,是分级诊疗、医保覆盖、以药养医等等“体制”层面的东西。
社会运转的巨大齿轮咬合不严、火花四溅,医生和患者却被推到了冲突的最前线。结果很惨烈,双方鲜血淋漓、两败俱伤。
《人间世》里,时不时谈到医患之间的信任。旁白说:尽管医学赋予了人们挑战疾病的力量,可很多疾病还是让我们束手无策。深处窘境,我们需要高超的医疗技术,也需要彼此的理解。
这部纪录片让人不敢看第二遍,因为它直击人心。
它讲述了在生存死亡这件大事面前,人们的理智与情感,脆弱与坚忍,极度想要挽留的渴望以及失去之后超越人性的无私。
它记录了在医院里不停上演的悲欢离合人间世。在希望与失望的交织中,一切情绪都被放大,喜悦溢于言表,悲伤难以承受,愤怒不可遏止。
然而,在误解、冲突和寒心之外,又总有信任、尊重和互相理解。正如贾平凹所言:“你可以痛哭,可以悲伤,可以疯狂,可以喜悦,但新建的那泓清泉不能没有明月。”
作者简介:王可馨(1998-4-),女,汉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本科,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16级临床医学五年制,研究方向:临床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