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百慧 许鑫 李郡亭 张苏娟
摘要:从《额尔古纳河右岸》中了解一个民族的命运,探寻鄂温克民族文化流失的原因,分析社会现实并且探求解决文化流失的举措办法。
关键词:《额尔古纳河右岸》;鄂温克民族;文化流失
鄂温克族是一个生活在我国北方原始森林中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原始又神秘,而这种神秘被东北女作家迟子建所打破,她用自己富有温度的文字将这个原始的民族讲给世人听。他们依山而居并且以“山”为食,但是鄂温克族却并不是一个嗜血残忍的野蛮民族,他们有着敬畏自然的信条,认为自然之神给予他们庇佑。这样的精神信仰也使得鄂温克族得以在森林之中长久的生存和繁衍下去。
但是时代在推动着人类改变进步,生活在原始自然中的鄂温克族也无法逃离于现实之外。外国列强的用炮火敲开了中国的大门,即使是生活在“世外桃源”的鄂温克民族也无法躲开历史的影响。然而鄂温克族却不愿意接受时代给予的改变,族人多数期望着回归曾经的游牧生活,依林而居、“男耕女织”,不愿意走出那片给予他们生命的森林。
历史的发展是任何人力所不能够阻止的,时代的洪流下我们只能够前进,如果后退或是止步不前就会被历史所淘汰。“作者也并非沉迷于古老的社会形态中,而是以此为参照揭露现代文明进程中的弊病以探讨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困惑和精神危机。”[1]
当先进的文明走入这片大兴安岭之中,带来的必然是一场“纷争”,先进的思想文明的冲击都在打破这个传统民族的和谐,当新时代的声音传入森林,那么改变就已经是必不可免的了。评论家周景雷在谈《额尔古纳河右岸》时说:“挽歌已经升起了,在挽歌升起的时候,历史的密林已经消失。”[2]因此,鄂温克族的危机出现了,族中的年轻人看着森林之外的繁荣与灯火,放下了手中的猎枪,脱下来身上的兽皮大衣,走出了森林走向了外面的世界。“迟子建的创作没有止步于描绘这种和谐的生态景象,而是 在此基础上谱人类现代文明进程中的自然悲歌。她把对自然的思索倾注于《额尔古纳河右岸》中,以一个民族的变迁兴衰来影射人们对自然的无度开发和索取。曾经的山林草木茂盛、 环境优美,然而随着人们对山林的开发,森林开始退化,河流干涸,动物锐减,伐木声代替了鹿铃和鸟鸣,夹杂着沙尘的狂风吹遍了每一个角落。而被称为“森林之子”的鄂温克人不得不离开他们世世代代生存的地方竟然是因为猎人捕猎和驯鹿游走会使生态失去平衡。”[3]
民族的衰微,不仅仅是鄂温克族人的锐减,更大的危机是民族精神文明的消失。 “大兴安岭那片被称为“绿色宝库”的土地没被开发以前,敖鲁古雅鄂温克人世代生活在这里,他们将灵魂安放在自然中 “诗意地栖居”,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大规模的开发,他们慢慢地失去生存的家园,开始下山定居。原有的生存模式被打破,他们由大山的主人变成现代文明的“边缘人”,生存危机 和精神危机让他们无所适从,这个古老独特的民族开始发出了悲凉的哀叹。”[4]发展是必然,鄂温克人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他们才会走下山来,走到现代社会中来。
这种文化的流失不仅仅是鄂温克族的遗憾,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遗憾,因此保护鄂温克族的民族文化也是我们一直在探讨和努力的目标。鄂温克族传统文化的消亡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事实,但是当下的保护却也是必要的措施。首先,应该是政策上的保护与支持,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给予支持和鼓励,设立必要的执行条例以及保护措施,给出积极地应对态度。其次,可以建立民族文化博物馆供人们了解和走近鄂温克族文化,同时也可以举办一些传统的鄂温克族活动,例如狩猎射击比赛,邀请一些传统的鄂温克族人参与其中,让人们更加直观的去感受这个民族的魅力。再次,在保护和宣传的同时也要注重传承的重要性,应当为鄂温克民族的孩子们设有专门的课程,教会他们旧时先人的传统技能,即使如今不需要以它为生,也要学会以体会当年先辈的生存不易。
《额尔古纳河右岸》就是对鄂温克族的一種未来的一种思考,它在告诉世人这个民族的过去,更是在提醒世人鄂温克族不易的未来。“迟子建作为一个作家自觉担负起了寻求回归之路的责任,她借助作品探求在现代文明进程中关于自然、信仰、民族等问题,以真挚的情感和朴素的文字来呼吁人们反思现代文明进程中的种种问题。《额尔古纳河右岸》展现了一曲悲歌,以深沉的反思构建了一部鄂温克民族的史诗。”[5]
参考文献:
[1].时亚楠.现代文明进程中的悲歌——论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美与时代(下).2016.81
[2].时亚楠.现代文明进程中的悲歌——论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美与时代(下).2016.81
[3].时亚楠.现代文明进程中的悲歌——论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美与时代(下).2016.82
[4].时亚楠.现代文明进程中的悲歌——论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美与时代(下).2016.82
[5].时亚楠.现代文明进程中的悲歌——论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美与时代(下).2016.83
作者简介:
宁百慧(1997—),女,吉林榆树人,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7级本科生;许鑫(1998—),女,福建莆田人,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7级本科生;李郡亭(1999—),女,吉林榆树人,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7级本科生;张苏娟(1998—),女,安徽芜湖人,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7级本科生。
基金项目:本文是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大学生创新项目《额尔古纳河右岸》中鄂温克民族文化流失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