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期和五十年代中期

2019-10-21 06:49林琳
鸭绿江·下半月 2019年12期
关键词:哈尔滨移民上海

林琳

摘要:本文考察研究了六百多位离华返苏移民的履历,再现他們归国复籍的情况,讲述不同职业人士的命运:他们如何适应新环境并且找到了各自的人生位置。

关键词:遣返回国;移民;哈尔滨;上海;东方学家 侨民作家

一、俄侨回国前中国的国内状况

以俄国为关注焦点的20世纪重大事件(1917年十月革命、苏俄内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引发了一波又一波出国侨居浪潮,千百万难民纷纷投奔西方国家,也有逃往东方国家的,其中几十万人流落中国;特别是哈尔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40年代末期和1950年代中期又出现欧洲人离华潮,其中苏联(俄国人)一部分去了西方,另一部回归了历史上的家园——祖居地。离开中国归国复籍的俄国人多达几万。他们是怎样被遣送回国的?这些人在战争还没完全停止时,国家是怎样安排他们的?他们是怎样来到各个地方的?最后他们在自己国家的命运又是怎样呢?

生活在中国的俄罗斯人,保持着异域的文化、纯正的俄语、自己国家的宗教信仰和习俗,同时熟悉东西方文化。这些俄侨在哈尔滨和上海都受过高等教育或是中专教育。

二、俄侨回国后的生活状况

1947年第一批遣返苏联的是上海和天津的俄罗斯人。遣返回国是由于中国国内战争不稳定的政治局势所致。1947年6月30日,苏联政府做出决策,向旅居中国各地的苏联侨民发出如下号召:

苏维埃政府鉴于旅居中国的苏联公民愿意回到祖国来;特决议:准许居住在上海、天津、北平的三千名苏联公民及其家属和一百五十名苏联公民的孤儿,在一九四七年十月以前分四批遣返回国,决议中提到了各种优惠措施,包括遣返回国的人,在到达苏联之后,就依照他们的专门技术和熟练程度,安排他们在各企业和各机关工作,供给他们住所、食物以及其他;对于比较贫困的公民,依照他们的申请,可以发给资金,以修理和装备分配给他们的住所,及购备家用物品。孤儿则送入福利院或职业学校。从中国回来的苏联公民有属于他们个人的财产运往新住处,可以免缴关税。从中国遣返到新住处的人,旅费完全由国家负担。

苏联总领事签署文件之后,1947年9月的一天伊里奇号电动船载着俄罗斯人沿着黄浦江再沿着长江驶向中国东部最后到达纳霍德卡港。第二批俄罗斯人乘果戈里号内燃机船从天津回到祖国。

来到纳霍德卡的遣送回国人员,按着他们的意愿选择到俄罗斯,乌拉尔和西伯利亚的中心城市,还有的选择了喀山,彼尔姆和斯威尔德洛夫斯克。他们在火车站用衣服换取鲱鱼吃。根据Н·伊利荣娜、Л·海因德罗娃和其他移民的回忆判断,他们对此没有产生太大的不安。要知道,他们回到了祖国。苏联刚结束最残酷的战争,人们不奢望富裕和舒适的生活条件。不管怎么样他们在各个城市分别安顿下来,他们找到了温暖的家园。他们先有了私宅,后有了工作并继续学习。从中国遣送回国后他们在喀山,斯威尔德洛夫斯克市和其他城市继续完成大学学业并获得各种专业证书。

但是没过多久战后镇压的阴影笼罩在中国遣送回国人员身上。М·斯普尔戈特、列万·海因德罗娃、А·海多克、A·斯洛博奇科夫和其他人员在劳改局呆了好几年(直到1956年)。

1954年~1955年遣返回国的阴影笼罩在满洲里的俄罗斯人和中国东北的各族人民身上。国内战争结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的生活正在恢复。苏联政府把中国长春铁路权交给中国。中国大城市需要这些在中苏企业工作的苏联专家,(哈尔滨、大连、沈阳、海拉尔)中国技术人员接管了铁路火车站。哈工程学院培养了大批俄工程师和经济学家。俄青年在哈尔滨继续受教育的前景黯淡。半个世纪以来,哈尔滨成为俄远东的国外大型文化中心。

那些年正赶上苏联的开荒运动,看来所有回国的俄罗斯人是由于上述原因被遣返回国的。

在1954年犹太教的逾越周期间,当时哈尔滨到处充满节日的温馨气氛。H·П·拉日加耶娃回忆说。苏联政府宣布:所有愿意开荒的人可以出境。青年人欢天喜地,不是所有人都决定在这种情况下回到祖国的。1945年8月~9月成千上万不知什么原因被逮捕的人分散到各个城市,但总体上说“哈尔滨聚集大批准备开荒的人”。

拉日加耶娃继续回忆说“哈尔滨的商店营业没有时间限制,不需要的东西——不动产,设施出卖的非常便宜,私人证件和每个人的证件资料交到苏领事馆为合法化的。这些材料还保存在中国东北的一些城市里。领事馆的工作人员用几个月的时间邮寄上千个愿意回国人的证件,他们的工作量巨大。一批一批移民以按家庭为单位的原则收集证件。单身的合并起来收集。”

1954年夏季和1955年初专用列车驶向中苏边境,在满洲里进行货物换装。总之,取暖货车不是很舒适,但人们携带到新地方的都是些日常必需品。他们非常难过——离开了生活多年的第二故乡、离开自己的住宅,远离亲人的坟墓,离别亲朋好友,舍弃心爱的用品和家畜(禁止带任何活物)。在苏联境内奥特波尔进行了身份证检查和边境海关检查。移民最多带3000卢布、家里成员每人带600卢布,并公布指定地点。

新西伯利亚,克拉斯诺雅尔斯克、库尔干边境区及俄罗斯其他州都接受了遣返回国的移民。还有哈萨克辽阔肥沃的土地,在那里高效率地开垦了大量荒地,秋天获得了粮食大丰收。

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领土。这片土地广阔而又美丽,更主要的是那是自己的祖国。车里亚宾斯克市铺好的街道,漂亮的房子,大剧院让俄侨利季亚·海因德罗娃联想起了哈尔滨。这样对比的话,俄移民不可能愿意离开哈尔滨。今后在其他地方生活还会遇到类似的情况。

大多数移民并没遭到来自国营农场领导的特殊反感。移民分别住在附件开荒的城市,几个月后收获庄稼。他们中的某些人长期地留在科克切塔夫、库斯塔奈的其他开荒城市里。

看过650多人从中国回国移民履历的历史资料,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西伯利亚、远东以及俄其他中心城市及其他加盟共和国。当局对移民的关注,使得他们的专业对口和有房子居住。对于愿意学习者学校的大门对他们始终是敞开着的。

三、回国后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

大多数的归国专家是各专业的工程師。他们毕业于哈尔滨和上海的高校及哈尔滨其他高等工业技术学校。从遣返回国的移民的履历看有127人在哈工大学习过(占总人数19.5%)这些青年考入本国高等技术院校并同时获得工程师证书有85人。

一般地说,工程师中的多数很快晋升了职称(从项目和企业的技术员到总工程师)大多数发明家和从事生产合理化的先进工人博得了好评。格·弗·克里沃舍耶夫在上海高等技术中心学习过他是设计和生产大功率挖掘机领域的主要设计师之一。科学技术副博士姆·阿·辛在水利机械制造领域里有一系列科学著作和十项发明,其中有两项在国外有专利权。技术科学副博士H·B·苏托利欣是100多部著作的撰稿人。1993年他获得剑桥国际传记文学中心“年度人物”奖。哈工大毕业生技术科学副博士Г·О·帕夫柳切克,哈工大毕业生数学副博士Д·A·梅斯林,出版了30部学术著作是国际动力科学院成员。技术科学副博士A·A·卡希那的研究成果运用到了石油化工生产上。在新西伯利亚电力设计院工作了30多年的A·E·沃尔金的领导下,为在乌拉尔和新西伯利亚的水泥企业工业提供了许多方案。哈工大毕业的B·A·科斯京在奥伦堡工作了30年。在他的领导下铺设了百米沥青马路和几座铁路桥。E·H·基里亚科夫工程师是北满大学毕业生,1947年回国后顺利地完成了水力发电站的电力技术设备的设计工作。B·N·奇斯加科夫是老一代哈工大毕业的工程师之一,他在莫斯科工作。他是蒸汽锅炉和蒸汽动力发电站的专家。B·A·巴利任伊尔库茨克国民经济学院主任,他是俄老技校专家,在哈尔滨时是著名建筑师。这些有证书的工程师希望通过国家高等学校函授形式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他们中的16人已在苏联获得博士学位并当上教授。30多位讲师,副博士在高等学校和各领域科研机构工作。9人成为国家津贴获得者。

四、回国后的医务工作者

除了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外,学医的移民更为杰出。获得哈尔滨和上海高中等医科院校毕业证书的医务工作者不仅受到乡村地区的欢迎,而且受到城市的欢迎。

我们只说出他们中的几位:N·B·涅韦罗夫医学副博士心脏病专家(6项发明和发表100多篇学术论文);Г·H·纳扎罗夫通过副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在法医领域出版了100篇学术论文和5部专题学术著作;A·Л·洛吉诺夫医学副博士在气管和支气管外科修复和再造方面有著作。他毕业于上海阿夫乐尔学院有丰富国外医学经验,在莫斯科担任了重要职务并出版了《上海大夫日记》一书。生物科学副博士Б·N·伊万诺夫是俄罗斯医学科学院院士。多年来,在莫斯科医学科学院遗传研究院任院长。

在哈医学院学习日语的多勃雷宁大夫在垦区工作过,后来成为医学副博士。医学副博士Д·B·伊萨金在顿涅茨克工作,是位老科学研究员。他发表了100多篇学术报告(在矿山救护方面有七项发明和四项合理化建议)。E·B·瓦连京诺维奇是克拉斯诺雅尔斯克市军医院外科医生。通过副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并发表了26部学术著作。在哈尔滨时他就表现出自己是位有才能的外科医生。E·B·基斯利齐恩1961年回到格罗兹尼在市第十一医院任儿科部主任。他编写出版了一系列儿科方面教科书。

五、回国后的学者对俄东方学的贡献

来自中国的移民通晓中日文并通晓东方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方面知识。他们对俄东方学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A·Г·马利亚夫金在新西伯利亚获得历史博士学位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和专著;历史博士B·C·斯塔里科夫是许多学术著作和著名的《中国人的物质文化》专著的作者(列宁格勒,1967年)Л·N·丘古耶夫斯基是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研究员毕业于哈工大东方经济系,从事中国古文研究并出版了《来自敦煌的中国文献》专著(莫斯科,1983年)和30部学术著作。历史博士Г·B·梅利霍夫、俄历史学院主任研究员,联合国经济和社会国家信息学院院士,他出版了一系列有关俄中关系史和俄侨民远东分支的书,比如《俄与清帝国在远东》,莫斯科,1989年;满洲里资深俄汉语言学家N·Г·巴拉诺夫在位于阿拉木图的哈萨克科学院同研究生们合作过。他的关于《中国的物质和精神文明》著作1999年在俄罗斯出版。语言学博士C·B·涅韦罗夫是国立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他编写了一整套日语教材并荣获编纂日俄大字典的国家奖金(1979年出版)。E·Ф·先科维奇在基辅和奥德萨当日语翻译,工作突出被授予民族友谊勋章。还有一些汉语专家N·B·基尔萨诺娃,C·N·伊丽莎菲科。语言学博士K·Б·科平特,在俄罗斯接受过高等教育。在中国藏语方面有学术著作70部。其他学者们比如И·Г·索列金、O·K·沃伊纽什、A·Ц·凯戈罗多夫,这些学者们把自己东方语言运用到国家中心图书馆和报刊编辑工作中。在塔斯社,莫斯科广播和电视台工作的有:P·H·安德烈耶夫,N·Ц·叶菲莫夫、Б·T·普洛特尼科夫、Г·片诺科娃、B·索博列夫斯卡雅等。

六、回国后的学者在苏联文学领域的成就

来自中国的这些人在苏联国内文学领域实现了自我价值。老一辈文学家代表一历史小说作者B·H·伊万诺夫、纳塔莉亚;著名小说作家伊利英娜、纳塔莉亚。1940年来自上海的帕维尔·谢韦尔纳,他回国出版了几部小说。小说名为“冰冷的微笑”。(波多利斯克2007年)俄远东最有名的诗人阿尔谢尼涅斯梅洛夫。他死在去劳改局的路上,但他的诗歌遗产在俄罗斯家喻户晓,在文学杂志和诗选[7]里可以看到他的作品。阿恰伊尔(格雷佐夫)经受劳改局的考验,被释放后开始写诗歌,,他在新西伯利亚的一所中学任教。来自上海和俄罗斯的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尼古拉·谢戈廖夫,他更喜欢文学教育工作。他的关于马雅可夫斯基创作的书作为中学课本出版。利季德·海因德罗娃在哈尔滨和上海出版了几部诗集,她在克拉斯诺亚尔达尔的一所中学任教,后半生从事文学活动。他的弟弟列万·海因徳罗娃1956年后定居第比利斯后成为著名作家。在莫斯科和第比利亚出版了一系列小说。

B·叶法诺娃出版了关于自己回国经历的书。叶夫根尼·奥尔洛夫在中国完成了关于俄侨国外生活的三部曲。回忆题材的书中,有必要指出如下几部作品:Г·米什科维奇的《哈尔滨人》,B·斯洛多奇科夫的《令人伤感的流浪者的命运》,Г·马尔基佐夫的《1945年前后》,B·列维诺基的《松花江畔之城》,E·塔斯基娜的《俄移之路》,N·K·科瓦利丘克的回忆录《记忆中的约会》在他死后出版。

1956年苏联政府释放了从中国遣返回国的侨民,随后他们得到了平反。从中国遣返回来的侨民活下来的运气就不错啦,但他们又遇到了新的困难,客服这些困难不是所有人能办得到的。但是他们对自己的悲惨命运不服输,他们回归了正常生活。他们在俄罗斯风格的哈尔滨受到了高等教育,有丰富的国外经验。这些经历有利于他们事业的发展。

非常遗憾不是所有俄侨都回到了俄罗斯,其中许多老一辈俄侨没能归国。他们永远地留在了冰冷的西伯利亚大地上:历史学家H·N·尼基福罗夫,作家B·丹尼连科,诗人格罗谢……等等。当然,还有天才的诗人阿尔谢尼.涅斯梅洛夫死在监狱中转站的土地上。

参考文献:

[1]苏民:《谈苏侨归国》,《时代杂志》1947年第218期。

[2]大遣返之前作家B·伊万诺夫和著名演员B·维尔京斯基1940年由上海返回苏联。

[3]《命运的转折——从哈尔滨到车里雅宾斯克》H·N·拉日加夫,《俄罗斯格调的大西洋州 》1999.No2。

[4]《从纳霍德卡到喀山游记》N·海因德罗娃《俄罗斯格调的大西洋州》 2003.No10。

[5]哈尔滨报纸 No1- 7;在满洲(东北)的山丘上No(1-142);俄罗斯人在中国No(1-55);杂志《俄罗斯格调的大西洋州》No(1-28)和其他期。

[6]北满大学。

[7]A·涅斯梅洛夫出版的部分作品:E·维特科夫斯基编辑的《没有莫斯科,没有俄罗斯》莫斯科1990年;A·科列索夫编辑的(两卷本)“国外”2008年出版。

[8]文艺学家A·A·扎比亚《关于阿列克谢·阿恰伊尔的创作》一书出版。(布拉戈维申斯克,2005年)

猜你喜欢
哈尔滨移民上海
静听花开
法七成二代移民不娶移民
刘派
哈尔滨冰雪之旅
欢乐上海迪士尼
Stay in Spain BY James Wilkinson
倘若,爱在哈尔滨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