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与孔子思想的内在联系及结构

2019-10-21 06:49张伟
鸭绿江·下半月 2019年12期
关键词:内在联系论语孔子

张伟

摘要:《论语》是孔子思想的高度总结,尽管其外在内容的排列看起来凌乱无序,但是,其内在的思想高度一致,其结构也是有逻辑可循的。《论语》中体现的孔子的思想结构大致有三个方面:以君子和小人为教育对象;以道、义、仁、爱和礼、乐、行、信、政、孝等为教育内容;培养君子学道以“爱人”和良善的统治管理,培养小人学道以“易使”和便于被统治。三者共同构成孔子思想的本质,同时也成为《论语》的最主要框架。

关键词:《论语》;孔子;内在联系;结构

1.前言

《论语》中,孔子有两处说到自己的思想是“一以贯之”的,一处是: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另一处是: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论语·卫灵公》)。孔子之所以如此明确地说自己的道是“一以贯之”的,就是因为《论语》中孔子的思想有一致的结构。

2.《论语》及孔子思想结构基础:君子与小人的划分

孔子“一以贯之”之道的思想结构的基础基于君子与小人的划分。而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他们同属于“可移”的人,另一部分则是“不移”的人①。因此,“不移”的人与“可移”的人的划分是最基础的划分。

2.1“不移”的人与“可移”的人的划分是孔子对人最基础的划分

《论语》中,孔子谈到了各色各样的人,其中有两句话对人进行了宏观的分类:一句是“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一句是“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第一句指出了上智与下愚的“不移”,第二句则指出了二者之间的“可移”。如此,我们可以得知:上智与下愚是不可移的两端,而“性相近、习相远”是中间可移的部分。那么,“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中所提到的“中人”就是孔子所说的处于上智与下愚之间、性相近习相远的人。而孔子是把自己放在中人的地位,放在学而知之者这一层次上——“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进行区分以后,孔子所要教育的对象就很明显了:除去上智与下愚这些不可移的人以外,那些性相近习相远的可变化的人都是教育对象。

2.2“可移”的人可以分为君子与小人

孔子关于教育对象有两个非常著名的说法:“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以及“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无论贵贱贫富,都一视同仁,这是孔子关于教育最伟大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里关于平等思想的伟大开创。另一方面,通过孔子的弟子子游,我们也可以了解其关于教育对象的提法: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论语·阳货》)可见,孔子认为,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都需要学道,尽管产生的作用不同。

3.《论语》及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我们可以从《论语》中了解孔子的仁学思想,他的仁学思想是基于君子与小人的区分而展开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孔子主要教什么

关于孔子教什么的问题,《论语》中有明确的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这是孔子的弟子的表述,而孔子自己则表述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但是,在教育内容方面,孔子也有慎重、禁忌之处:“子之所慎:齐,战,疾。”(《论语·述而》)和“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

按照难易程度,孔子把学习分为四个进阶——“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论语·子罕》)与此同时,孔子也十分讲究教学的方式方法以及接受者的自发与主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2孔子仁学思想的理念

杨伯峻先生在他著述的《论语译注》后面附有一个论语词典,从这个词典中我们可以得知,孔子在《论语》中教育的主要理念如下:仁(109次),道(60次),知(116次),义(24次),善(36次),命(21次),礼(74次),恶(37次),行(72次),乐(46次),信(38次),德(38次),政(41次),孝(19次),君子(107次),小人(24次)①。

尽管这只是外在的罗列,但是为分析其《论语》的篇章逻辑结构以及认识孔子的思想体系结构提供了基础。

3.3孔子思想理念之间的关系

孔子的思想理念之间的关系,是认识《论语》中孔子思想结构的一个关键环节。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君子和小人这一对概念是《论语》中孔子思想结构的基础概念,它们本质是有无道义的差别,是仁与不仁的差别。《论语》中提到了107次君子,其中有20次与小人直接并列对举,来说明君子和小人的性质是完全相反的,而二者最本质的差异就体现在是否担当道义这一方面。在孔子看来,所谓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所谓小人,谋食不谋道,忧贫不忧道,即孔子所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此外,对孔子而言,君子在对道义的担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对仁的体认与担当,仁是中心与本质的要求,更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所在,正如孔子所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所以,孔子所謂君子的道义是落实到仁,落实到推己及人,正如孔子的弟子曾参所说的“一贯之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第二,“仁”是什么性质的德性,这是很关键的问题,是理解《论语》中孔子思想的关键。《论语》中有109处提到仁,而历史上对仁的解读也是千差万别。孔子认为,只有有了内在的仁,礼乐的外在表现才是有价值的——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然而,究竟什么才是仁最核心的界定?我们可以从以下三处得知: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在孔子看来,君子能够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原因就在于“爱人”,而“爱人”这种仁的德性是只有统治阶级才有的德性。此处的“人”并非我们现代意义上普遍的“人”,而是在特定的背景下具有特定内涵的“人”。

4.结语

孔子在《论语》中所表现出的思想结构,让我们看到孔子的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政治理想以及为了实现这一政治理想而对上层统治阶级的各种德性的体认与培养的政治思想体系;同时,这也是为了实现这一政治思想体系而进行的教育的体系。

注释:

①盛志德.《论语》中孔子思想的内在结构[J].青海社会科学,2014(03).

①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猜你喜欢
内在联系论语孔子
论传承红色家风与雷锋精神的内在联系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探究工商管理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以和谐理念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复变函数》课程的教与学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