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帅 张琳琳
摘要:秦朝经过几百年完成统一大业,但在几十年间就被人民起义推翻,其几百年的基业瞬间化为泡影,封建王权,苛政严法,强制思想,苦役重税,成为秦朝灭亡的落井石,一个伟大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也就此画上了一个句号。
关键词: 秦朝;灭亡;评价
秦朝的灭亡,在于封建王权,苛政立法,强制思想,苦役赋税,而这四点最根本的都可以归结为战争时的政策没有在和平时期得到适当的改变,基本完全把战争时的政策照搬到和平时期,战争时期战争是主基调,而和平时期生产是主基调,截然相反,而政策却未与之相适应,这个王朝很快走到了尽头。
一、封建王权
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的各个方面快速变革,很快从一个西北的边陲小国变成了傲视东方的强国,封建社会制度也随之相应确立,封建社会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皇权至高无上,皇帝一个人可以主管一切事宜,有史书记载,训经宣达,远近毕理,咸承圣志”,由此可以看出皇权的压制使得地方官员的主动性大大减弱,几乎全受中央支配。在封建社会制度刚刚出现不久的时间里,这个制度的发展还处于初期,它所代表的新兴地主阶级刚刚才占据统治地位,这是变高度集中权力,显然会影响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秦朝不同以往的朝代是设立了郡县制,皇帝可以更加有效地掌控地方的状况,不会像以前分封制那样各地区向心力不大的情况,但这个刚刚建立的大帝国,秦始皇将其分为36个郡,使得国家过于分散,同时权力又过于集中,地方政府也是有心无力,表面上中央的权力大了,但并没有很好地转化成对地方的统辖力。
秦朝的封建王权的集中有利于当时国家的发展,但过于集中的权力却渐渐地使国家走进了死胡同。
二、苛政严法
秦朝一向重视法家在政府中的地位,重用了一批法家的人才,商鞅,张仪,范睢,蔡泽,李斯等人,从秦惠文王到秦灭亡之时,担任要职者有24人,足可见得法家在秦国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法家的理念是依法治国,最终达到法治社会。可是在秦国的发展过程中,法家的思想逐渐发生变质,依法成了严法,在秦国境内人民在这种情况下习惯了遵守法律,但之后统一的六国地区,大多数人民对秦始皇是心怀怨恨的,高渐离刺杀秦始皇,张良雇佣刺客袭击便可略见一斑。因此秦朝的内部是不稳定的,到处都有叛乱的可能,到处都有镇压的需要,严刑酷法,自然成了需要。
从史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秦法的严苛,《商君书·垦令第二》中记载:“重刑而连其罪,则褊急之民不讼,很刚之民不斗,怠惰之民不游,费资之民不作,巧谀、恶心之民无变也。商鞅认为,实行连坐制度,加大行法力度,可以使民心相聚,不会生变,但今天来看,这种做法只会使人民时刻提心吊胆地生存,一但触碰到底限,人民揭竿而起也就成了必然,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便是一个典型事件。
秦法的严苛在秦国统一时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和平时期却没有及时的转换,战争时期与和平时期政策的基本一致,使得秦朝快速地寿终正寝。
三、强制思想
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通常喜欢用一些思想来禁锢底层人民,秦朝尤甚。秦朝控制思想的方法主要是过度强调文化的统一,当然这也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种思想交集,发生碰撞,对社会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六国一统,势必要对思想进行管理,但秦朝的管理走向了一个极端。
秦统一之初,丞相李斯即对秦始皇说,一般人总会借助过去的典籍记载来攻击现时的政治,散布不满言论,抨击政治,这对统治十分不利。这样,一场浩浩荡荡的焚书运动就开始了,随之而来的是儒生们的不满,于是460个儒生就因此全被活埋了。这个事件的发生基本上摧毁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表面上是对儒家一家的摧毁,而随之还会引起其他学派的恐慌,经此一事,中央集权加强了,可来自各个学派的高级人才也很难进入仕途,秦的发展也受到了极大的阻碍。
文化思想会主导着意识形态,会直接影响人民对这个国家的认识,而强制思想统一,甚至为此实行残暴的手段,只会让人民对这个国家失望,秦的根基也不会稳定,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根也不稳,则邦必不会宁。
四、苦役重税
秦在建立之初,经过几百年的混战,百废俱兴,任何的事情都没有稳定人民,发展生产重要,而在秦刚刚建立之后,秦始皇便穷奢极欲,大兴土木,阿房宫,长城等一批建筑都相应而起,在当时国内,据不完全统计,始皇北伐匈奴发兵30万,谪守五岭发兵50万,修阿房宫用刑徒70万,建骊山墓用徒70万,仅此几项就集中劳动力220万。此外,还有相当数量劳动力分散于各地修驰道、制刻石等。据估计,当时全国人口不超过2000万,具有生产能力的男丁壮人数约为500万。由上得知,当时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仅占全部劳动力人数的2/5,这个数据对于刚刚新生的秦朝显然是十分不合理的,基本的生产都难以为继。
另外,秦朝的田赋很重,史书记载秦朝的赋税占农收的一半,如此重的赋税在封建王朝中也是数一数二的了,在当时,男子拼命耕作也依然得不到所需的口糧,女子奋力纺织也得不到足够的布料来做衣服,由此可见,当时的赋税之重可见一斑了。
人民的生活要求并不高,只要能吃饱穿暖就可以达到他们理想的状态,但秦连这样一点的要求都予以剥夺,怎么不会灭亡呢。
五、结语
《左传》中所说,“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句话正好适用于秦王朝,几百年的基业,商君的变法,在短短几十年便完全沉没在历史长河中,一个国家能稳定繁荣在于它对人民的政策,秦王朝的覆灭恰好验证了这一点,一个视人民如草芥的帝国最终也只会被人民所推翻。倘若它能将战时的政策予以改变,适应和平时期,或许它的寿命还会再长一些,但历史不能假设,我们无权指责历史,我们只能从历史中吸收教训,化为己用。
参考文献:
1李峰敏,意识形态视角下的秦朝灭亡 ,2006.9.29,兰州城市学院
2.于海兰,略论秦朝灭亡的原因,2012.3.15,杞县第一高级中学
3.付开镜,人才前途无望与秦的灭亡,广西师范学院
4.满先进,秦并非亡于法家,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
作者简介:
苑帅(2000-),男,辽宁省锦州市人,汉族,在读本科生;张琳琳(2000-),女,河北省乐亭县人,汉族,在读本科生,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