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学
摘要:美术作品的创作就是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在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过程中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综合发展。而创新意识正是美术创作所需要的。在教学中通过具体的一些策略研究加深学生对美术知识的了解和加强自我表现的能力。
关键词:创作;创新;意识;策略
在多年的美术教学工作中,我深知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培养艺术家,也不是单纯提高美术技能,而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他们的生活充满艺术情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促进他们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在教学中我们把审美和实践结合起来,运用各种工具材料进行艺术表现和艺术创造,获得艺术感知,艺术欣赏和艺术评价能力。美术作品的创作就是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使艺术能力与人文修养得到综合发展,创新意识才能得以实现。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初中阶段的中学生美术教育则是一个边缘的话题。当举国上下都在讲要提高国民的人文素养,全面推进人的素质的提升时,而我们的中学生在接受教育时便很早接受这一思想的。现实的情形是人文素养中很重要的艺术教育恰恰在很早时便被漠视掉了。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就是重考试,重分数,非考试科目基本上在我们的教育中是一个陪衬。而真正的人文教育是极端缺席的,我们亟待补上这一课,而学校就是最好的阵营。此时美术教育也被提出,要重视学校的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的口号下,虽然美术教育非常落后但总算有了开始。
美术教育的创新意识能很好的在学生作品中展现出来,在学生美术作品创作中创新意识不在抽象了。因为每一幅作品都是崭新的开始,他需要学生的独立创作。创作的过程老师的指导就是创新意识的灌注,有时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把学生的想象思维可以打开,经常能看到学生的一些好的想象画作品。但这毕竟只是少数学生,不能从整体提高。很多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了只会做题,考试的僵化思维,不关心课堂以外的事物,往往脑海中没有装下美术的概念,更谈不上美术作品的欣赏与创作。我的课堂经验是老师不能问,一问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要么不说话形成一种课堂的尴尬氛围,或者是漠不关心。完成美术作品时总是一部分学生能参与完成。若要影响更多的学生,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
我以本校的一次学生作品大赛征集为例,来谈学生作品的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在作品汇总的过程中我发现我所带七年级学生中上交的作品有画面雷同的弊病,缺乏原创性。更可怕的一点是在我带的600多学生中,有大约有400多学生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点,凡是以风景为题材的作品,学生都会在画面中画出一个“太阳”。不在画面的左上角就在右上角或者在中间,这引起我极大的关注。我们学生的思维怎么都会想到一起去了?我称之为“心中永远不落的太阳。”这说明我们学生的思维太统一了,这严重违背了美术作品创作的规律。在我的调查中我得知学生在小学时所接受的艺术启蒙教育里经常被老师家长所引导,凡是画自然景象时都会引导在画中的空白处画一个太阳。很多学生也不加考虑都会画一个太阳在画中,也不会考虑画中是否需要太阳的出现。因为当小孩子画了都会得到大人的赞誉。所以当到了中学阶段,我们的小学生早已在脑海形成既定的图像模式,哪里还有创新的意识。从众多学生画中的“太阳”我们不难看出学生思维的局限性,没有了小学生的天性,这也是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以固定模式培养人的反映。此外我们的老师、家长、学生只关心要考试的科目,也无心留恋美术知识,美术不能帮他们提高成绩。学生也就不愿意去花费心思。
我们该如何来破解这一尴尬情形,作为美术专业老师是需要下大功夫的。我所做的就是第一,要鼓励学生,多去赞扬班上画的好的、与众不同的学生的作品,并能现场分析引导,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的作品在老师同学的眼里能被认可。同时拿出画的失败的作品加以比较,分析优劣,教会学生自我判断取舍。更强烈的激励学生作品的原创性,杜绝抄袭照搬。第二,老师在看学生作品时尽量多给评价性和启发性的语言,让学生心理信服你所讲的。然后给出建设性的意见,对好的部分鼓励学生坚持下去,并能不失时机的向其它学生展示,做到相互影响。把学生画的新颖的东西随时肯定,使学生信心十足。作为中学生,在进行美术创作时,要尝试保持自己的良好的独特的个性,创作风格,这一点是很难能可贵的,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第三老师对学生的作品要求不能用统一的标准,要做到因人而异。随时给学生多看一些优秀的同龄人的作品,拓展视野,通过对比认识自我。把原创性与创新性始终贯穿在整个作品的创作中,打破固定模式的绘画作品。同时定一个计划,一学期以班为单位做一次班级美术作品展,从根本上杜绝了学生创作的统一性。美术教育应是创新性和实践性的。实践出真知。通过美术课堂的启发,培养学生有一双欣赏“美”的眼睛。在不同阶段开设美术名作欣赏和其它艺术活动才能培养审美的眼光。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扩大知识面。
今天在普遍轻视艺术教育的环境下,作为一名专业的美术老师更应该树立信心,抓好课堂教学,在有效的绘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独立思考。更广泛的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由此影响更多的学生。是美术教育真正走进课堂,进入学生的心中。艺术教育的曙光是可见的。
参考文献:
《美的分析》[M] 英 威廉.荷加斯著 杨成寅 佟景韩译广西師范大学出版社2002
《人文艺术》 [M] 许江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以美育代宗教》[J] 蔡元培 1917年发表于《新青年》
《现代艺术大师论艺术》[M] 西 毕加索等著 常宁生编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外国美术史纲要》[M] 陈洛加编著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现代绘画简史》 [M] 赫伯特·里德著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79
《没有灵魂的现代性》 [M] 艺术大视野丛书 杨卫著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6
《徐悲鸿的一生》 [M] 廖静文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吴冠中谈美》 [M] 吴冠中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
《中国美术史》 [M] 李福顺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