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丁娴
摘 要:初中时期是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阶段,因此在这一时期教师要对学生给予积极和耐心的引导,促使学生能够在保证文化成绩的基础上进行素质教育的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既要保证学生的文化素养,也要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长保驾护航。基于此,本文针对中学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德育渗透
引言:
初中生正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正值青春期的学生容易对学习产生一些消极的情绪。教师要通过正确的教学策略,组织多元化的教學活动,来实现学生学习情绪的转变和态度的端正。数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学生很容易产生枯燥和无趣的印象,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三学三立”的教学要求下,教师要结合“三学三立的”教学模式来开展中学数学教学重点的德育渗透计划。
一、中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首先,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明确要求。纵观当前教育形式的发展趋势和社会对于人才的培养要求,可以发现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要求。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社会各界不仅关注学生的文化成绩,更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其中德育教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话题,教师对于学生的德育渗透要立足于教材根本,不断加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由此可见注重学生德育教育的渗透是教育形式发展的前提。
其次,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和成长道路上重要的引导者,其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是非常必要的。其中能否在教学中良好的渗透德育教育,促进学生积极健康的成长是一个基本前提。教师想要提升中学数学教学质量,在其中正确的渗透德育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对教师能力的一种考察形式。
二、中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对策
(一)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
教师想要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三学三立”的德育教育模式,一定要在“学”字上下功夫,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应环境来影响学生的行为和情绪。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采用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活动来将数学教学与德育教育相融合,促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氛围内既能够学习到数学知识,又能够提升道德品质。例如:教师可以针对一些数学知识开展一些实践创新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为学生的德育教育提供良好的保障。在《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一道生活化的习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来完成这道习题,其中包括审题、分析、整理数量关系、列方程、解方程等步骤。引导学生在一步步完成的过程中加深对于数学知识点的理解,同时发展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和创新实践的意识。
(二)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师一定要改变单一化的教学方式,通过不断的研究采取科学且多元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模式,来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标。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合理的方式将教材内容与德育渗透相结合,改变数学和德育给学生带来的枯燥无趣的印象。同时加强两者的教育质量,实现数学文化知识教学与德育道德思想教学双重提升的目标。例如:在《图形的旋转》单元内有一个“图案设计”的课题学习,教师可以在讲解完图形旋转相关的数学概念和知识后,让学生以分组的形式进行图案设计。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传统的中国图案做参考,也可以让学生分析这些图案中的旋转、对称想象等。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一些传统文化,让学生明白数学与德育是可以融为一体的,从而有效的渗透德育教育。
(三)教师要以身作业,引导德育
所谓“学高为师,师高为范”,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关于德育的有效渗透,学校领导及教师必须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走在实践应用的最前沿,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发挥其榜样的引导作用。教师要用自己的力量去感染和带动学生,用高度敬业的精神去影响学生。例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认真仔细,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课件能够感受到教师的认真和负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严密谨慎的讲解,层层递进的教学,一丝不苟的板书来体现数学教学中的美感;在教学后通过仔细批改作业,及时给出反馈来体现数学的魅力和教师的职业素养。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影响来塑造自己健全的人格,体现德育教育的有效价值。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教育形式的发展背景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在中学数学教学中通过科学的方式来渗透德育教育,保证学生文化素养提升的同时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启勇.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分析[J]. 教育现代化(电子版)(18期):293-293.
[2]陈式才. 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J]. 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2(9):93-93.
★ 成果归属: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中学“三学三立”德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FEB160486)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