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绍星
摘 要: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成成分,班级管理更是中学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所以我们班主任进行简单有效的班级管理,可以促使学生的全面成长。目前作为初中班主任更应有效地管理好自己班级,尽班主任的本职义务。
关键词:初中;班级管理;班主任
初中的班级管理是在整个学校教学工作上开展的总体安排,是为整个学校工作创造良好条件的职责,而整个学校的管理也非常重要。为此,我作为本班的班主任要对我班的班级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较强的解决策略,为初中学校教师与学生的便利创造有利的条件。
一、初中班级管理的现状
(一)强制型管理
在初中学校的班级管理过程中,一般的班主任通常采用强制性的管理手段,在本班的管理过程中确立自己的威风,并且学生必须绝对地服从班主任定下的条理条规。这样的管理模式很符合当下的教育教学背景,也遵循学校的管理需求。然而,在整体的发展中会存在不利的因素,这种管理的模式有时候会对学生过于严格,尽管学生们对表面对班主任的话语言听计从,但这样有可能会导致班主任与学生的距离感拉大,不利于深入学生内心的发展班级文化,不过我相信每一位班主任会有解决的办法的。
(二)温和型管理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有些班主任会采用温和式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班主任对学生的行为干预得不是很多,鼓励学生自由发挥,班主任起到一个督导与执行的角色。这样的管理模式可以学生们在班级里发挥自己的所长,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这种管理模式也会存在着缺陷,如果班主任不能掌握好一定的尺度,就是会使学生非常放纵,在学习与生活中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不过我想相信每一位班主任会有解决的办法的。
(三)折中型管理
这个管理模式的形成是结合了上述两种模式的优点整合而成的,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的同时统筹学生的情感教育,它有效地弥补了以上两种管理模式的缺陷,使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能更好地掌握尺度,使班主任的工作能更加高效地完成。
二、有规有矩,张弛有度
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现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作为班主任难以掌握对学生的把控,我们要做到,既不能放纵学生,也不能过分溺爱学生,这样会害了他们,不能讓学生一提到老班就闻风丧胆,像见了鬼一样,好似一个恐怖分子,教师要做到张弛有度,有规有矩。例如,为使学生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我会根据每个人平时表现制定一个班级的奖罚制度。(以100分为基准,优则加分,罚则减分)。首先,每天由班长进行记录和统计,课上小声讲话的,经常接老师师话茬的,与任课教师顶嘴,与教师发生肢体冲突的,扣10分,要求写4000字的检查;外出学校不请假的,经常迟到早退的学生,每次扣除10分并请家长来坐坐;上课不认真听讲,睡觉、吃东西、私自调换座位、并且不服从处罚规则的扣6分;上自习课时,班长连续提醒三次不听者,扣5分,并在班级通报批评。屡教不改者,苦力劳动;没有向代课老师说擅自旷课者扣除8分,请假需要班主任签字,否则当旷课处理;损坏班级公共财产者,每次扣3分并要求赔偿;班干部带头违反班纪班规,双倍扣分,等等。奖励政策,学生上课积极回答问题,被老师表扬者,每次加2分;协调班级同学间矛盾者,每次加2分。班级卫生在全年级得前三者加5分;担任班长、科代表、每周加2分,成绩卓越,每次每科试验成绩都在全年级前10的,加5分;作文每次获得荣誉加6分;一周内无扣分项可另加10分等等。教育不能没有正确的规则,班主任应制定严格的班级制度,才能使教学目标明确,只有这样有规有矩、张弛有度的教学手段,才能让学生知道教师在关心自己,为自己的学习着想,希望学生健康的成长。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管理好班级,并让学生自己监督自己,将会给班级管理带来新的局面。
三、构建积极向上的班级班风,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班主任管理制度应该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共同打造一个德育向上的班级班风。因为,德育规范管理会让学生的品行与道德素养意识浸润他们的心灵。德育教育因其蕴意深、管理规范的独特魅力,深受初中班主任和管理层的喜爱。为了落实“提升品质、全面育人”的德育指导思想,作为本班的班主任,我会在班级组织一场关于以德育为体制的管理教学。组织各班委,各教师以践行“养成教育”等为主题的管理理念,设计和打磨、展示及延伸,将学校德育教育制度落到实处,深入到班级这个大家庭中。
总而言之,为了班级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我们的班级管理的人员(包括班主任)要利用好空闲的时间,实现对管理知识的积累与学习,并从中拿出自己高度的责任感来,强化自己的服务意识,在工作之中保持一个良好的工作态度,用爱心管理教师和学生。这样一来,班主任就能适当地调节自己的管理压力,才使学校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美云.自主管理下的初中班级管理效率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222-223.
[2]赵席年.互联网环境下中学班级有效自主管理策略探究[J].名师在线,2019(33):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