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配配
摘要:在中国草书发展史中,草书在唐宋出现两次高潮。这两次高潮中,涌现出一大批草书大家,其中张旭和黄庭坚作为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们的书风对当代和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着重分析二人草书结构的不同,以及对风格面貌的影响。通过二人比较得出对当代草书创作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张旭;黄庭坚;结构比较;启示
用笔、结字、章法中,用笔是体现一个书家对毛笔的控制能力就是功力的深厚,而章法是对字与字或行与行关系的处理,最能体现一个书家的整体宏观意识。最后对结字来说,是一个书家风格取法和审美追求的集中体现。换言之,也是每个书家书风个性差异的根源。赵孟頫云“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1先不说用笔是否亘古不变,就其结字来说却是因时、因人而异,这也是中国书法不断发展、源远流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要成为自己的艺术风格,自成一家,必须对结体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认识。
邱振中先生在《神居何所》说道:“狂草字中结构有极大自由,但是一位书家的作品中总会表现出对均衡、稳健、美观等原则的习惯把握方式。”2所以来比较张旭和黄庭坚的草书结体,基本上很难找到一个既定的或者说统一的标准。因为草书的结体随意性,变化性较大,都是在书写的一瞬间根据整个章法或布局的需要而形成。所以谈结体也离不开章法。沃兴华先生在《书法技法通论》中说:“书法的构成分点画、结体和章法三个层次,结体介于点画和章法之间,相对点画而言,他是一个整体;相对章法而言,他又是一个局部。结体具有双重身份,因此,对它的造型也有两种要求,当它作为整体时,要求统一、平衡和完整,当它作为局部时,要求不统一、不平衡和不完整。”3所以我们在比较张旭、黄庭坚的结体也从“局部”、“整体”两个层面来看。也就是结体和章法是一个整体,结体本身有独立性,但还要符合整体章法的需要。
(一)结构比较—张旭“外紧内松”与黄庭坚“外松内紧”
张旭的结体具有方正开阔、稳健端庄的特点,在字势的倾侧角度也不够明显,在具有长横或长竖的笔画结构中,横、竖趋于水平或垂直,这样使得字的重心更稳, 给人的姿态感是趋向静态的,这与他的连绵的线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一静一动,让对比更加强烈。也正因此,张旭结字的平稳端庄并没有对章法的动态感产生影响。
其次张旭结体特点外紧内松和颜体楷书结有共通之处,这种特点使得字内空白开阔疏朗,而字外空间紧凑茂密,增加空间的闭合性和回环性。这样张旭在书写更加更加流畅、自由奔放,充分表现了狂草“一笔书”的特点。
与张旭结体不同,黄庭坚的结体为中宫收紧、内紧外松。这种结体本身具有动态感,行气也通过字形的欹侧、摆动连通。点画较强的独立性,不需要像张旭为贯通行气进行笔势回环。每个点画也不像张旭连绵狂草点画的起收处不明显,而是用笔点画有了自己的形状和特点。这样其结体就会有很大的自由空间,根据章法的具体需要对字形进行收放、欹侧处理。所以,黄庭坚的运笔跌宕起伏、左右摇摆、长枪大戟,这种结构特征直接影响了黄庭坚的书风特点。黄庭坚为了整体保证收放平衡,避免过分的开张,在整体上又有相对的收敛。黄庭坚将单字笔画都尽量向字形的中间安排,这样所有的笔画都有一个中心点。中宫收紧让字内空间变小,字外留有大量空白,所以形成内紧外松的结体方式。所以黄庭坚的结构特点就是长枪大戟、跌宕奇逸、变化万千。
(二)连带比较—张旭“笔势连接”与黄庭坚“体势连接”
张旭的草书被称为是狂草。在视觉上以线为主,连绵奔放。张旭草书中连断是一个书写单位为标准的。往往每个字的收笔又刚好和下一字起笔顺势连接,上下字之间的笔势连贯、流畅。张旭在行气上依靠长线条的连贯性和字间的的牵丝连带打通,一泄直下,连绵不绝。这也就造就了张旭在结体上无须做很多体势上的呼应变化,也能使得行气通畅,气势绵延不绝。
张旭的行气通过上下字的自然牵丝连带,也就是用笔势连接。与张旭不同,黄山谷的行气通过字与字上下的欹侧、穿插、摆动进行连带呼应,简言就是体势连带。相比张旭平稳端庄结字的特点,黄庭坚結字显得更欹侧动荡,平正中见新奇,险绝中见平稳,别具姿态。黄庭坚依靠体势善于对字进行艺术处理,通过字形的夸张变形、倾斜方向、位置关系的变化,利用上下字的承接穿插、轴线摆动来使得行气通畅。尤其在行气中上下字穿插是黄庭坚处理上下字关系的新手段,这种处理下不仅没有打断上下字的行气,反而使得章法更加奇逸、跌宕,视觉效果的冲击性更加强烈。
通过张旭、黄庭坚二人结构的比较,给我们当代草书创作的一些启示。首先找到自己最求的草书风格艺术,是张旭连绵不绝的风格,亦或是黄庭坚跌宕奇崛的风格。需要在结构上有自己的临古取法,对结构特点有自己的处理意识。其次,草书的结构特点决定了处理上下字连带关系和方法,结构方正易靠上下牵丝连接,结构收放明显易靠体式的承接关系。在运用并非割裂开来,主次分明而已。当今时代背景和文化氛围是与古人不同的,我们只能按自己的理解去分析古人。因此,在书法的学习中要深深的植根于传统,结合当代社会发展要从中找到自己的个性,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毛万宝.中国古代书论类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1
[2]神居何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66.
[3]沃兴华.书法技法通论[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