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凌云
摘 要:在长江大学已经开始在荆河戏的传承方面做出工作的十年后,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笔者仅以个人的角度,对已经做出的和还未完善的做出一些建议,希望能进一步的对传承荆河戏的工作有更好的发展意义。
关键词:荆河戏;发展建议;活态传承
一、引言
活态传承是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成发展的环境当中进行保护和传承,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过程当中进行传承与发展的传承方式。活态传承区别于以现代科技手段直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博物馆”式的保护,而是利用文字、音像、视频的多样化方式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方方面面以各种途径发散传播,让文化在原有的产生环境中发展,既使文化“原汁原味”得到保护,也是以此为载体继续发展。
二、长江大学与荆河戏活态传承
中国文化复兴战略和国家非遗文化保护以走入校园的方式积极参与到传承非遗的文化实践中来,对于新时代的文化自信重塑具有直接的推进作用,直接向老艺人拜师,与老艺人一起推动地方戏的传承发展。这种直接建基于传承人授徒传艺的传承方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传统的地方戏种,二是是当代大学生的文化意识构建。二者在“地方戏"与“当代人”的关系中并置,呈现出“戏骨子"与“大学生”良性互动的文化实践形态。
荆河戏历史悠久,地方性强。长江大学在荆河戏活态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长江大学的学者对于荆河戏的产生、发展及传承做了深入研究。例如,长江大学文学院的桑俊教授总结荆河戏传承主要面临四大问题,即,商业化不足、传承难度大,演职人员方面人、缺乏固定的演出场所、传承保护机制不健全。
2006年,长江大学协同推进荆河戏申遗就已经成功;2009年,长江大学成立“继承传统文化,保护精神家园”为宗旨的非遗社。十几年来,长江大学的师生学者在荆楚大地进行田野调查,采访非遗传人,了解传承过程中的问题。到了2010年,长江非遗社开始正式开展非遗项目进校园活动。截止2016年,已成功举办了七届的“地方非遗进校园”的活动。而在非遗传承人的收录方面,长江大学携手荆州文化局,市群艺馆和荆河戏剧团在长江大学成立传承基地,由教职工、学生和荆河戏剧团成员组建成立长江大学荆河戏剧团,就地保护和传承荆河戏。这样一来主场地和传承人问题就都解决了。除此以外,长江大学还利用了现代媒体和科学技术推进荆河戏的传承,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和技术,记录荆河戏演出过程,建立荆河戏影像资料库,通过现代化媒体力量辐射传播,让热爱荆河戏的人能随时随地观看荆河戏,学习荆河戏。同时,还建立了大型荆河戏同好论坛和群组,让这份热爱更加规模化,现代化的传递下去。
三、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虽然长江大学艺术学院在荆河戏活态传承方面做出了一些成绩,然而仍有一些亟待解决问题。
首先,对于荆河戏的宣传力度不够。学生与教职工平时一般都是通过课余时间来进行学习,而且本身非遗社团宣传力度也不够,况且在现代社会,同学们更习惯于现代化的音乐,专业类学生也是更熟悉西方音乐,民族的地方性的文化反而收到了忽视,当然也有学校教育方面以主要培养学生文化知识和个人素质的原因,所以很多人会忽视传统文化的保护本身。再加上有些学校校区与校区距离甚远,宣传力度不大会造成活动参与度的降低。长江大学艺术学院为例,因艺术学院独立于东校区以外,很多校区内的活动学生知之甚少,就更别说参与社团活动了。
其次,荆河戏在历史近六百年的发展过程中,缺乏文人等一些知识分子的介入,这就使得它的唱词低俗,语言生涩难懂,缺乏文化底蕴且不易传播,演唱方式也是以本地方言俚语为主,仅语言方面的困难就已经难住一些人了。
再次,荆河戏的传播与传承缺乏知名艺术家的参与。在荆河戏的文本整理过程当中,有些艺人的唱调与记录的曲牌有很大的出入,还需要老艺人的口头指导进行改进。荆河戏的唱法多样,例如有一字板、二流板、三流板、九腔十八板、正八句、龙摆尾、八块屏、草鞋板等等,配器配乐就更繁复了,还有唱念做打的基本功也不是一朝一夕能练成的。知名艺术家参与其中不仅能提高荆河戏的知名度,引起关注,起到广泛宣传的作用,而且能保证唱调的正确性,完美展现历史艺术。
最后,现在的荆州荆河戏缺乏现代化的、规范化的演出团队。目前,在荆州,真正有能力演出一台完整的荆河戏曲的都是些花甲之年的长辈。因他们年纪较高,除演出以外,衣食住行方面还需专门照顾。剧团里也缺乏专业的拍摄人员、舞台指导、编剧等工作人员,再加上老艺人的离世,短时间内无法找到或培养与其技艺相当的演员替代,从而降低了荆河戏团的实力,使得更多相关活动无法开展。
除以上论及的问题外,还有其他一些问题,例如薪酬问题等。针对荆河戏活态传承存在的问题,学校、教师及学生三方面应该联动起来,让荆河戏更好地融入校园,融入学生的生活,当然,在此过程中,艺术学院的教师及学生将会成为主力军。主要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要加强荆河戏在校园中的宣传力度。
学校积极寻找资源,安排时间给学生,特别是艺术学院的学生播放荆河戏演出片段,或者组织学生到群艺馆和剧院观看现场演出,增加荆河戏的艺术体验为活性传承奠定基础。在食堂和教学楼门口等人群密集的地方设立宣传标牌,积极宣传荆河戏的相关内容,并组织社团,招募新人,以募集荆河喜爱者。充分利用荆河戏论坛和群组,时常发布一些荆河戏相关知识,及培训及演出资讯等。
另一方面,要加强荆河戏的培训。
邀请省市级的传承人或者剧团成员对学校师生开展培训。老艺人一般都是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学校与艺人加强联系,建立合作关系,将专业类教师和学生送到群艺馆学习具体的基本功,表演方面的知识培训。培训班成员可采取分批、分级的方式,将培训班分为入门、初级、中级及高级班,依据参与培训人员在荆河戏的了解程度,進行分班教学。鼓励宣传高校教师积极参加曲艺知识培训班,传授荆河戏曲艺的基本理论和教学方法, 提高教师的荆河戏曲艺素养,为荆河戏的传承奠定师资基础。同时聘请荆河戏传承人为外聘教师,参与学校授课。学校可将荆河戏作为学校内的选修或者公选课程,在艺术学院设置为必修或者选修课,并配置学分。科任老师可根据学校培养方案自主设计。
四、结语
传统文化的保护不是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群体的任务,而是每个中国人都应当承担的责任。在此过程中,大学生特别是艺术学院的大学生,他们是最应该发展的力量。或许在这方面一个人的力量很小,但是水滴石穿、铁杵成针。荆河戏的学习与传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几十年的摸索,几代人的努力与创新。活态传承则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罗超,陈昔禅,莫念.论新媒体下荆河戏发展与传承之困境[J].新闻传播,2015, (19): 14-15.
[2] 庞小凡.荆州市群艺馆藏荆河戏钞本初探[J].戏剧文学,2016, (4): 114-119.
[3] 桑俊,李建军.荆河戏的发展困境与校园保护传承对策——以长江大学十年保护历程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 2017, (05):11-14.
[4] 熊晓辉.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阔下的荆河戏传承及特点分析[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与社会科学版),2016, (3). 25-29.
此论文是2018年湖北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荆河戏活态传承对策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