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桃
摘要:随着文化传播的不断发展,我国很多古老而悠久的民族艺术瑰宝,得到了发扬和传承在内蒙地区长调作为悠扬的曲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于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它的传承方式独特,并且具有浓厚的地域特点,直接向全世界展现了蒙古人民的生活场景,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和历史发展意义,笔者对蒙古长调的起源、风格、内容等进行了分析,简单介绍了科尔沁地区蒙古长调的艺术特征,希望能够为长调的传播和发展贡献一定的力量。
关键词:内蒙古科尔沁地区长调民歌艺术魅力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9)26-0005-01
内蒙古长调作为我国一门悠久而古老的历史,传唱方式十分独特,并且帶有浓郁的地域色彩,作为拥有着百年历史的艺术早在公安1206年就已经随着蒙古国的建立,产生并得到了发展,随着历史的不断沿革,人类不断对其进行加工改造,深刻表现出了每一位蒙古人民对草原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崇敬。
1.蒙古长调的起源和发展
1.1起源。
自从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汗国,使得畜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演变使得游牧民族的生产方式与传统中原的农耕进行了长期的结合,这个游牧民族棉常悠远,曲调高亢的音乐表现形式,对这个民族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科尔沁长调的起源既离不开草原蓝天,给我的土地和戈壁,也离不开他们耿直爽朗的性格,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人与自然进行磨合与发展,蒙古长调也经历了初期发展成熟和高峰种类丰富多样,形成了一个完善的发展体系。
1.2艺术特点。
蒙古材料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地域性,由于地域不同所造成的长调的渠道风格和表现形式也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根据地域来划分,可以分为东部、中部和西域三大风格,而依照曲调的不同又可以分为8个地区,因而蒙古长调的发展是细化的,系统化的发展过程,每个地区的长调,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密切相关,比如锡林郭勒作为曾经的政治文化中心,这个地区的最为显著特点就是庄严肃穆,因而作为多民族文化交汇的地区,锡林郭勒的长调以典雅端庄著称,代表作有《成吉思汗颂歌》,而科尔沁长调是在古老民俗歌曲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发展的,文化基础较深,所以抒情性较强,粗犷中又不失柔韧,风格流派多样,代表作有《金色夜莺》。
1.3节奏。
蒙古长调根据题材可以分为常量和短调,而短调的节奏十分规整以伴奏乐器为主而长调民歌的节奏十分自由,觉得舒缓而悠长,有时会有急性的装饰音符,科尔沁长调作为蒙古长调中的重要代表,曲调优美,音域十分宽广,而且结构十分自由,很多长短句都是自由排布的,经常会有装饰性的音符出现,使得整个音乐十分华丽,并且带有深厚悠远的气息和热烈奔放的情志,像一只自由翱翔的雄鹰。
1.4结构特色。
科尔沁长调的调式结构可分为网种:单一调式和变化调式。这网种调式均以我国传统五声调式体系为基础,羽调式是单一调式的科尔沁长调民歌最为常用的调式调性,其他如宫调式、角调式、微调式这三种调式会经常在长调民歌中以交替使用或各种转调的手法出现。科尔沁长调的旋律与以五声调式、五声音阶为基础外,还运用西洋调式中的“f”和“s”这两个不和谐音来润色和装饰,使得长调的旋律更加丰富多彩。科尔沁长周的旋律中不仅有平缓柔和的级进,还有开同有力的大跳音程的出现,如六度音程.八度开外的音程出现,使整个旋律线条跌呈现出更为强烈的起伏感,和长调的风格及要表达的辽阔壮美之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特有的蒙古民族音乐语汇。
2.长调演唱的技术技巧
想要更好的完成部长调声乐作品,对声乐技术技巧的掌握要求是很高的。歌者不仅要有过硬支配歌唱器官的能力,还要有将个人主观意识和客观肌体协调、统一的配合能力,从而使技术和艺术达到完美的结合。
2.1气息。
浪唱长调首当其冲的就是气息。这不仅仅是因为唱的是长调而强调气息,而是声乐艺术其实就是气息运用的艺术。在长调中最常见的就是“长音”也叫“拖腔”,这个技术没有强有力的气息控制力和横膈膜的支持力是无法做到长润民歌所需要的即深远又悠长、即舒缓又不失韧劲、即坚实有力又不失灵巧,没有日积月梁,不间断的刻苦练习和细心琢磨,是坚决不行的。歌唱的气息四个字:深松、通、活,也就是气息要深而不死、通而不懈、松而不垮.灵巧精确。
2.2共鸣。
歌唱的共鸡运用是我们噪音重要的盔甲,保护神。它能使我们的嗓音在利用腔体共服的作用下得到休息,增强音色的质感和穿透力。我们可以打个比方:没有共鸣的声音就好像是单声道输出的声音,音色极易不干净,显得干涩而无生汽并且不能传向远方,而运用共鸣所产生的声音就像是环绕立体声,不仅拓宽了音域,扩大了自身的音量,增强了声音的穿透力之外,在表达情感上也更为直接,使得我们塑造的音乐形象更加具体形象。
2.3诺古拉。
诺古拉是长调中最为常用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种特色演唱技巧。由于这种演唱技巧的使用,使长调的音乐色彩更加丰富,表现情感的范围也大大拓宽,哪伯是单-调式的长调,在诺古拉的帮助下也不会显得枯燥乏味。这种技术技巧即:在软腭和硬腭抬起的同时,下颚与之协调抖动,致使我们的喉部利用肌肉的收缩在一定音高范围内产生的微小的、有规律的并且是受控制的颤音。这种颤音可以给长调那平直的主调旋律披上华丽的外衣。
在文化多元化大发展的今天,想要继续传承和发扬蒙古长调艺术,必须要潜心研究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加之借鉴科学的先进的演唱方法,为古老的民族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使之走得更远,更好的顺应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富丰国,赵美琳.阿拉善蒙古族长调民歌的保护、传承与思考[J].内蒙古艺术,2016(01):74-77.
[2]崔晓丹.浅谈内蒙古科尔沁地区长调民歌的艺术魅力[J].才智,2013(19):149-150.
[3]仁钦.浅谈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起源、分布及特点[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6):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