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国海
【摘 要】目的:探究不同剂量倍他司汀治疗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残余头晕的疗效。方法:此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90例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残余头晕,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45例,给予参照组小剂量倍他司汀治疗,给予研究组大剂量倍他司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DHI评分与残余头晕症状消失时间,使用统计学进行分析。结果:比对两组患者治疗4周的DHI评分,研究组均优于参照组,组间差异呈P<0.05,形成统计学意义。比对两组患者残余头痛症状消失时间,研究组均优于参照组,组间差异呈P<0.05,形成统计学意义。结论: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残余头晕患者实施大剂量倍他司汀治疗,有效改善症状,缩短治疗时间,治疗效果显著。
【关键词】倍他司汀;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残余头晕
【中图分类号】R24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19)17-0-02
前言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眩晕疾病,属于外周前庭疾病,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在使用药物治疗时,效果欠佳,近年来,临床常采用Semont或Epley颗粒手法复位法进行治疗[1],治疗效果显著,但伴随残余头晕。有研究指出,对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残余头晕实施倍他司汀治疗可有效改善症状,但对于使用剂量存在争议。本文将以我院90例患者为对象,探究不同剂量倍他司汀治疗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残余头晕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90例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残余头晕,研究时间为2018年1月-2018年12月,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45例。参照组,男、女患者分别为21例与24例;年龄在38~6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9.85±5.61)岁。研究组,男、女患者分别为20例与25例;年龄在39~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9.06±5.08)岁。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输入统计学软件中,组间差异呈P>0.05,统计学意义不存在。
1.2 方法
1.2.1 基础治疗 所有患者均给予抗组胺药、改善循环、手法复位训练等进行治疗。
1.2.2 参照组 给予参照组小剂量倍他司汀治疗:使用倍他司汀口服治疗 ,每天3次,每次6mg。持续治疗4周。
1.2.3 研究组 给予研究组大剂量倍他司汀治疗:使用倍他司汀口服治疗,每天3次,每次12mg。持续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DHI评分与残余头晕症状消失时间,进行分析。
DHI评分:使用DHI量表评估,共有25个项目组成,共0-100分,分数越高表示影响越重。
1.4 统计学方法 将研究中的各项数据结果输入软件(SPSS19.0)进行证实,不良反应的表现形式以(%)为基准,组间予以卡方检验,出血量的表现形式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予以T值检验,结果证实后差异呈P<0.05,则表示统计学意义产生。
2 结果
2.1 DHI评分对比 比对两组患者治疗4周的DHI评分,研究组均优于参照组,组间差异呈P<0.05,形成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1。
2.2 治疗效果对比 研究组实施大剂量倍他司汀治疗,残余头痛症状消失时间为(11.87±3.48);参照组实施小剂量倍他司汀治疗,残余头痛症状消失时间为(15.43±4.75),组间差异呈P<0.05,形成统计学意义(T=4.0556)。
3 討论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是诱发前庭外周性眩晕常见原因,发病率为0.65%左右,其中终身疾病者2.4%左右[2],主要发病人群为女性老年人。临床在治疗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时常采用管石复位法,可有效解决眩晕问题,但仍有部分患者存在术后残余头晕现象[3],表现为非眩晕性头痛、不稳感、走路浮漂干,在站立、头部活动、行走时持续存在,部分患者每天发作,伴随恶心呕吐。残余头晕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原因包括(2)管石复位术后需要中枢适应,造成恢复延迟;(2)管石复位术不彻底,残余耳石碎片发生移位,引发轻度眩晕;(3)自助神经功能障碍;(4)术后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诱发残余眩晕[4]。大量临床实践表明,使用倍他司汀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残余头晕具有显著效果,在激动H1受体作用下,将耳蜗与前庭血管扣账,使局部血流量在增加,管石复位后残余头晕症状消失,同时发挥H3受体拮抗作用,使祖胺自身负反馈抑制作用充分发挥,从而发挥治疗效果。倍他司汀药理作用未在患者发病机制中残余,因此起效较慢,且药物使用剂量要求较高[5]。
本次的研究表明,比对两组患者治疗4周的DHI评分,研究组均优于参照组,组间差异呈P<0.05,形成统计学意义。比对两组患者残余头痛症状消失时间,研究组均优于参照组,组间差异呈P<0.05,形成统计学意义。
综上,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残余头晕患者实施大剂量倍他司汀治疗,有效改善症状,缩短治疗时间,治疗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陈洪华.手法复位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8(7):1235-1236.
胡进,傅伟达,尤克, 等.继发性和原发性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残余头晕症状的比较[J].中华全科医学,2017,15(10):1694-1696.
王冰,李玮,李六一, 等.低频经颅磁刺激治疗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成功手法复位后残余头晕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7,39(4):286-289.
刘斌,段作伟,张海峰等.前庭康复训练治疗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残余头晕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7,39(11):860-862.
王霞,许尧生.抗抑郁药物治疗围绝经期女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症状的疗效分析[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8,25(10):571-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