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佳佳
人与环境的关系問题的日益突出,使人类不得不重新评价自己在过去岁月中的发展行为,平面设计中的绿色设计理念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一个对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概念,是一种“保护自然,保护生态同时充分利用资源,以人为本,与环境为善,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满足后代人、不对其需要构成危害的发展”的概念,该理念无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将绿色设计理念、人文精神与科学技术联系一起,阐述了艺术设计教育中人文精神的思考,为相关的教育研究工作提供了借鉴。
在倡导“可持续发展”与“绿色时代”的今天,“绿色”己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冲击波,影响到一切旧的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而绿色设计作为绿色文化意识的重要表现方面,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中都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平面设计行业的内涵与其外延中,无论从意念到表现,绿色设计同时又是健康设计的代名词,都会给设计带来新的生命内涵。因此,在设计实践和视觉上运用绿色设计理念,让平面设计维持合理的秩序,制止视觉污染,完善设计作品与人类的协调非常必要。
对于文化因素的求同存异是各个民族在特定时期设计文化系统存在的普遍现象,这是由设计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特征决定的。与此同时,人类性也是各个民族设计文化的又一明显特征。依据设计文化观辩证统一思想来看,时代性与永恒性相通,民族性又与人类性相通。如此,当我们以设计文化观辩证统一思想的角度来看待绿色设计理念时会得出,绿色与人文科技是相通的。实现环境保护、享受宁静与自然以及远离烦扰与喧嚣等都是绿色的代言;人文既包含传统的人道主义,尊重生命、热爱生活也是人文,所以,人文是文化的分支,人文是文明的本质,希冀人与自然实现和谐相处与全世界和平是人文的终极目标。本文以人文综合素质为切入点,全面阐述了在现代设计教育过程中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意义所在,并提出有效建议来促进我国设计教育的发展,促使在实践教育中能够真正有效融合绿色设计理念。
1 “人文”、“人文主义”与“人文精神”的阐述
我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是 “人本”思想萌芽的源动力,在该运动出现之前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民众儒家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尤其是深受封建政治阶级文化的影响,自我意识与人本意识极度匮乏,通常将国家、君王与父母视作人之根本。因此,当前我国民众要面对两个考验:一个是西方式的工业文明产生的环境污染、生态危机与能源匮乏;另一个是政治变动对信仰与思想的冲击。
我们对于西方“人文精神”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文化体系之中,促使整体的“人类”取代个体的“人,拒绝狭义的“人文精神”对思想的侵蚀,对于只是一味满足贪欲与享乐的思想要予以抛弃,要始终秉持现代“人文精神”,对自身与他人尊重与爱护,对人类生存的意义进行探求,为人类的生存与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促使生活更加美好更加幸福。人文精神是精深博大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关系和谐共处的催化剂,要全力依托人文精神,为环境伦理和全球伦理新秩序的打造提供强有力的基础。
2 针对绿色设计理念、人文精神与科学技术的内在统一性进行阐述
设计的核心在于设计理念,设计理念看不见摸不着,然而设计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理念。绿色设计理念涉及的内容有很多,比如:环境保护与生态保护意识、持续发展观、健康安全理念以及简约舒适的设计思路等。保护环境是绿色设计理念的初衷,它要求通过设计打造的环境应当是没有污染的,生态化的,对人类健康有益的。所以,绿色设计是一种先进的技术,也是一种先进的理念,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将秉持绿色设计理念,对产品外观设计进行简化,着重打造产品的内在,将产品内在的人文精神理念传递给消费者,不仅提升民众的物质生活品质,也提升民众的精神生活品质。有力贯彻“人文精神”是成为一名优秀平面设计师的基础,将尊重生命以及关爱生命的思想融入设计之中,借助设计对人的生存环境质量进行重点改善与提高,促使生活环境更加美好,为人打造美好和幸福的生活。
当前已进入经济发展新时期,绿色设计应当成为平面设计行业的主流理念,促使设计行业进行内在本质的提升。首先,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绿色设计的实质,要通过绿色设计预防污染、保护人类健康、避免资源过度开发等。所以,治理污染并解决资源匮乏问题是绿色设计的重中之重;其次,民众理念需要绿色设计的引导,通过设计,将爱护健康与保护环境的绿色观念融入到民众的思想之中,促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有利于身心健康,为社会的生存与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所以,在生命生存领域,绿色设计理念与人本、人文精神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最后,实践证明,人文精神融合绿色设计理念与先进科技可实现可持续发展。
3 发展人文综合素质教育是现代设计教育的终极目标
当前的教学由于现有教育观念的影响,其实用性与物质性偏重,比如学校在开设课程方面,仅包含色彩构成科目、材料运用科目、平面分析科目以及立体分析科目等,在装修和广告设计专业也仅包含部分与专业有关的设计专题。由此可看出,人文精神是当代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的短板,此类情况会引发文化的缺失。然而与提升人文素质相关的科目由于在较短一段时间内看不到作用的发挥而不受学校与学生的重视,比如哲学、美学、文学以及史学等,因此大学生在人生意义与人文精神方面的思考与探索不够深入,至于对于社会、环境甚至世界伦理的关注也就无从谈起。
在课程设立层面,虽然全球各个国家因设计教育系统不同而存在差异,然而课程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存在相同之处,具体内容如下;
(1)基础课程包含科目:
①绘画基础课程包含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结构素描、色彩学以及平面构成等科目;
②材料基础课程,该课程涉及的科目中必修课比重较大,主要包含模型制作、公共展示、摄影、电脑绘图、材料分析以及效果图基础等科目;
(2)理论课程包含科目:
理论课程涉及的科目中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科目比重较大,主要包含建筑史、现代哲学、美学导论、市场学、心理学、人体工程学、工程学基础、建筑学、电子学、材料学基础、标准化理论、社会学、生态学、设计伦理理论、专利版权规则、艺术史、设计史、设计概论以及经济法律分析等科目;
(3)专题设计课的实践:专题课的设置要符合专业实际需要。针对关键的专题设计课,在其实践开展过程中可与部分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或者采用校内模拟的方式进行,从而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学生步入社会之后的适应能力。
通过实地调查发现我国课程设置现状不太理想,第一类课程有九成院校完成设置,然而对于第二、三类课程的覆盖率较低。实际上,部分艺术学院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完成学业,只进行了第一类课程,对于教育的发展较为敷衍。然而设计教育的现代化需要深化改革教育结构,如此才能让教育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改革是一段长期的艰难的过程,我国现有体系无法为其提供有效支撑。在国内,国家和政府是教育的领导者,学校因过于依靠政府扶持导致产业化意识较为淡薄,与此同时,教育的自由发展也因资金的限制而受到了约束。
4 结束语
在我们所处的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迅猛的时代,现代设计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设计专业的大学生们并不是懂了设计基础知识就自然懂了真正的设计文化,更进一步说,他们需要学习“人学”,提高人文综合素质。人文学科应该,而且必然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内的院校,随着经济改革,旧的体系也处于巨大地改变之中,对于设计这样一个服务于社会和市场的专业,也必然会发展和完善自身体系,并面临新的契机。
(作者单位: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