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建杰
[摘要]在人生的各个成长阶段中,高中是重要的转折阶段。高中生各方面的发展不仅对于个人将来的工作和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也对整个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高中生的叛逆心理问题对于个人的负面影响很深远,从高中生叛逆心理存在的现实情况,存在的危害性,叛逆心理产生的主客观原因进行分析。高中班主任是高中生在学校的实际监护人,通过分析成因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中生;叛逆心理;心理健康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加快,社会的各种矛盾逐渐显现,社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同样,学校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在增多。高中阶段是人生成长的精华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代”,但也是人生的十字路口。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显得更为重要,尤其是叛逆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一、叛逆心理在高中学生中普遍存在
高中生正处于思维的建立时期,处于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他们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控。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更是要求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往往对事物倾向于持批评态度。于是出现了一些现象:对家长的唠叨感到心烦意乱,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破裂”,“老师的话比家长的话管用”,子女回避家长;个别学生还“不受教”,“不听话”,常与教师“对着干”。
二、青春期叛逆心理存在的危害性
高中生出现逆反心理的现象,往往让家长和教师不解,在处理过程中颇感棘手。这些学生所表现的行为与常理相背,虽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经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其导致或即将导致的后果是严重的,它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精神萎蘼等。对于高中生这种逆反心理的危害应引起重视,并研究其对策,给予正确引导。高中生叛逆心理一旦形成,对其心理和学习的影响是很大的。
三、高中生叛逆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
1.自身的原因
首先,神经和激素调控能力差。中学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发育日趋成熟,对外界的刺激反应强烈、敏感、快捷,但调控能力差,一遇到不顺耳的话或不顺心的事,肾上腺激素就会大量分泌,造成全身血液流动加快,神经过度兴奋,情绪波动,失去理智,行为失控,产生自己平时不敢想象的意料之外的叛逆行为,甚至会引起临时性即意犯罪或无意识犯罪,而事过之后可能又懊悔不已。其次,阅历不足,知识面窄。由于中学生知识面狭窄,社会经验不足,无法体会师长的良苦用心和用意,认为师长的苦口婆心是理所当然或另有所图等,从而出现了认识上的偏差,导致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再次,心智还不够成熟。由于中学生的心智不够成熟,缺乏辨别真假和是非对错的能力,对善恶、是非、美丑等观念常作扭曲错误的评价,认为胆大蛮横就是“勇敢”、让人佩服就是“英雄”、讲哥儿们义气就是“友谊”。第四,自我意识增强。中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渴望被理解、重视与尊重,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若按大人的意愿去做就感觉任人摆布,觉得委屈和不甘心。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同一般”,就对任何事都持批判的态度。第五,精神需求提高。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需求不再只停留在物质层面,他们开始关注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在生命和安全能够得到保障的基础上,人的需求主要是精神需求,在精神需求中,主要的是被尊重认可的需求。中学生普遍存在“谁伤害了我的尊严,不认可我,谁就是我的敌人”的观念,若遇批评、指责和讽刺等有损其尊严的事,就会产生对抗情绪,进而形成叛逆心理。
2.客观原因
第一,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在我国,家长是财产、生产分配的绝对管理者,其他家庭成员必须服从。在这种心理积淀的作用下,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长辈强调自身的权威和特权,而处于相对被动地位的年轻一代,其思想、行为与长辈容易发生抵触和冲突,大多数人不愿亦不能与其发生正面冲突,转而代之为抵抗方面较模糊、泛化的逆反心理。
第二,家长不恰当的教育方法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主要原因。首先,家长认识的错误,造成教育方式不当。很多家长缺乏普通的心理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孩子有过失时,简单粗暴,不与孩子一起分析错误,商量补救办法,而是责骂甚至殴打孩子,使孩子在犯错时感到孤立无援,产生叛逆心理。其次,父母与子女缺乏双向交流沟通,产生思想矛盾。随着高中生的成长,独立意识渐强,不希望受到过多的约束。而一些家长出于对子女的保护,什么事情都极力替孩子包办,子女的渴望独立与家长的好意关心,就会产生思想上的冲突和矛盾。有些家长因工作繁忙,很少与子女沟通,并限制子女的行为。因此,作为子女的高中生没有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与父母缺乏沟通交流,很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
第三,教师的教育方式也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有些教师不了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居高临下,过于经验主义而不考虑现实社会各种因素对学生的影响,简单地指示学生必须怎样想,必须怎样做,根本不与学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脱离教育实际,这容易激起学生的叛逆心理。
第四,不良的社会因素影响。逆反心理的形成与社会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当代高中生的成长环境较为复杂,现实生活中的丑恶现象层出不穷,多数人把其化为批评和监督的动力,少数人则以偏概全,对社会一概采取不信任态度,于是,助长了社会逆反心理定势的形成。这种社会心理氛围对高中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还有大众媒体不恰当的渲染,这也是导致叛逆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班主任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班主任要积极学习心理知识,努力成为学生的“心理医生”
班主任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班主任要能对学生进行逆反心理方面的辅导。学校要加强对班主任的知识培训,使班主任都能胜任这项工作。高中生的逆反心理成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因家庭關系破裂,缺少温暖而自暴自弃;有的因为自我约束力太差而无心向学;有的因家庭经济比较困难而郁郁寡欢;有的因基础薄弱、学习方法不对导致成绩低下而缺乏自信;有的独生子女因缺乏困苦的磨砺,稍遇挫折便产生退缩、难过、不安的情绪;还有的高中生在青春期阶段不时出现悲观、烦恼、焦虑等消极情绪,这些也都是高中生出现逆反心理的因素。因此,需要班主任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与学生多亲近,常倾听,勤观察,多调查,善分析,多关注,去沟通,同时不失时机、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对症下药,给予引导、教育、疏导、关心和鼓励,指点他们人生的方向。尤其是对待犯了错误的学生,班主任既不能听之任之,不管不问,也不能只是批评,应积极沟通,以平等关系对待他们,用诚恳、真诚去引导,用真挚的情感去感化,努力使他们的思想言行、学习态度、纪律观念等向好的方向发展。
2.要发挥学生非正式组织对逆反学生起到的积极作用
非正式组织及非正式组织的“核心人物”一般都具有较强的权威性,这种影响力的形成源于其个性气质、品格、才能以及情感力量等内在因素,没有强制性,但成员在行为上、心理上更容易接受。所以,对待非正式组织的领导者,首先要尊重并肯定他在非正式组织成员中的地位和威信,这其实也满足了“核心人物”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在教育中,要注意与他们多接触、多沟通,非正式领袖也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帮助班主任对逆反学生进行引导。
3.班主任要协助家长理解自己的孩子
家长有时候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却一味强迫子女去完成。班主任要和家长充分沟通,让家长认识叛逆心理是高中生的正常心理特征。其实,只要让家长平和地与学生交流对事物的看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正确引导,高中生一时的叛逆心理是会消失的。
4.班主任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媒体的影响
各种媒体的迅速发展给社会造成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如何减轻媒体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是一项有待继续深化的时代课题。班主任要在各种场合了解学生对电视和网络知识的看法,向学生进行媒介知识的宣传介绍,提高学生对媒体负面价值观的防范意识。
总之,班主任要通过各种途径充分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和价值观。班主任要与家长共同努力,利用各种方法减少和消除学生的叛逆心理,使高中生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
参考文献:
[1]廖咏梅.浅谈教育之德育问题[J].中国校外教育, 2009,(04).
[2]许瑛国,张梅玉.青少年心理学知识丛书——成长篇[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1.
[3]郑洪利,寇平平.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冯 璐)